标题: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 内容: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首楞严经》:『佛告富楼那。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 本觉明妙? 富楼那言:唯然,世尊! 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 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 有所非觉,无所非明。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解脱长者:《憨山通议》曰:性觉必定妙明。 不须更以明明之。 才动所明之一念,则将本然觉性妙明失之矣。 )《首楞严经》:『佛告阿难: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 不循所常,逐诸生灭。 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若弃生灭,守於真常。 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 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 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解脱长者:可见只要守于真常。 常光将会现前。 )佛又告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於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 尘既不缘,根无所偶。 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 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 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 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修行渐次。 阿难! 是善男子,爱欲乾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 执心虚明,纯是智慧。 慧性明圆,蓥十方界。 乾有其慧,名乾慧地。 欲习初乾,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执持智明,周徧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 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 犹如双镜,光明相对。 其中妙影,重重相入。 名回向心。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到这裏是九信的地位。 )《首楞严经》又载:『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 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我於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止动,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 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於分寸中鼓发狂闹。 逢佛未几,得无生忍。 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 事十方佛。 身心发光,洞彻无碍。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 合十方佛,传一妙心。 斯为第一。』《楞伽经》曰:『缘自觉趣,光明辉发。』《圆觉经》载:『一时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 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圭峰略疏:「藏」即实性法界藏。 起信心真如,是诸佛众生之本源。 神通光明之性体。 尘沙德用,并蕴其中,百千通光,皆从斯起。 故云:藏也。 亦名法性土。 亦名常寂光土。 息诸分别,智与理冥,名为入矣。 然诸佛有常光放光。 若约常光,光即是藏。 谓:心性本明,迷之似暗,妄想既尽,显焕无涯,故论云: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徧照法界。 若约所放光,及所起通,即神通光明之义。 )六祖曰:『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内外明彻。』百丈曰:『灵光独耀,回脱根尘。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南泉曰:『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洞豁。』清凉曰:『悟真性,则空明廓彻。』圭峰曰:『心也者,冲虚妙粹,炳焕灵明。 无去无来,冥通三际,非中非外,洞彻十方。』夹山会曰:『日月未足为明。 天地未足为大。』雪窦曰:『映眼之时若千日,万象不能逃影质。 凡夫只是未曾观,何得自轻而退屈。』佛果曰:『若是大根利智,便能於脚跟下直下承当。 不从他得,了然自晤。 廓彻灵明,广大虚寂,从无始来,亦未曾间断。 清净无为,妙圆真心,不与诸尘作对,不与万法为侣,常如十日并照。』又曰:『只有清虚莹彻,无一法可当情。』大慧曰:『此心洞明如皎日,此性宽廓等虚空,当人脚跟下,放光动地,照彻十方。』憨山居东海那罗延窟时,禅室初就,身心放下。 一夕静坐,夜起,见海湛空澄,洞然一大光明藏。 了无一物。 即说偈曰:『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圣绝行藏,金刚眼突空花落,大地都归寂灭场。』玉琳琇曰:『如净琉璃,内外明彻,光逾日月,量裹太虚,探之莫见其初,避之莫究其极。 山河大地,即之靡不销熔,明暗色空,舍之无以建立。 鬼神不能觑,贤圣不能知。』谛闲大师曰:『本觉之体,非有相,非无相。 前念已灭,後念未生。 正恁麽时,唯有灵光独耀。 智舆理冥。 如孤月圆明,晴虚独朗。』《宗镜录》载:『问:此宗如何相应? 答:向即背。 近即离。 一门深入而忘觉知,是心中自证法门。 先德云:诸祖共传诸佛清净自觉圣智真如妙心,不同世间文字所得。 曹山云:「逢缘荐取相应疾,就体消停得力迟,瞥起本来无处所,吾师暂说不思议。」故知诸圣皆用此一念心,起时了不可得,是真不思议。 离此决无,别无殊胜。 问:如何即是? 答:是则第二头。 非则第三首。 心智路绝,现量情消。 住此之时,自然洞鉴。 问:绝却见闻,如何觉悟? 答:只为强觉妄知而能障道。 唯当脱粘内伏,发自灵知。 根尘既消,光明顿发。』《宗镜录》又载:『《法华经》云: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夫「一」者,即古今不易之道。 「大」者,是凡圣之心体。 故十方诸佛为此一大事出现於世。 皆令众生於自心中开此知见。 若立种种差别,是众生知见。 若融归一道,是二乘知见。 若一亦非一,是菩萨知见,若佛知见者,当一念心开之时,如千日并照,不俟更言,即是祖师西来,即是诸佛普现。 故云:念念释迦出世,步步弥勒下生。 何处於自心外别求祖佛?』《华严论》云:光明觉品者,为令信自心以自心光明,觉照一切世间无尽大千世界。 总佛境界,自亦同等。 僧问曹山:『明月当头时如何?』山曰:『犹是阶下汉。』曰:『请师接上阶。』山曰:『月落後相见。』十四祖龙树尊者经十三祖付法後。 至南印度,彼国之人,多信福业。 祖为说法。 递相谓曰:『人有福业,世间第一。 徒言佛性,谁能覩之。』祖曰:『汝欲见佛性,先须除我慢。』彼人曰:『佛性大小?』祖曰:『非大非小,非广非狭,无福无报,不死不生。』彼闻理胜,悉回初心。 祖复於座上现自在身,如满月轮,一切彼众,唯闻法音,不覩祖相,彼众中有长者子迦那提婆,谓众曰:『识此相否?』众曰:『目所未睹,安能辨识?』提婆曰:『此是尊者现佛性体相,以示我等,何以知之,盖以无相三昧,形如满月。 佛性之义,廓然虚明。』言讫。 轮相即隐。 复居本座。 而说偈曰:『身现圆月相,以表诸佛体。 说法无其形,用辨非声色。』彼众闻偈,顿悟无生。 咸愿出家,以求解脱,祖即为剃发,命诸圣受具。 (解脱长者:会麽? 会得亦未在,善无畏大师《三藏禅要》曰:『所言三摩地者,更无别法,直是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名为大圆镜智,上自诸佛,下至蠢动,悉皆同等,无有增减,但为无明妄想客尘所覆。 是故流转生死,不得作佛。 行者应当安心静住,莫缘一切诸境,假想一圆明,犹如净月,去身四尺,当前对面,不高不下,量同一肘,圆满具足。 其色明朗,内外光洁,世无方比,初虽不见,久久精研,寻当彻见。 见已,即更观察,渐引令广或四尺,如是倍增,乃至满三千大千世界,极令分明。 将欲出观,如是渐略,还同本相。 初观之时,如似於月。 徧周之後,无复方圆。 作是观已,即便证得解脱一切盖障三昧。 依此渐进,徧周法界者,如经所说,名为初地。 行者久久作此观习成就,不须延促,唯见明朗,更无一物,亦不见身之与心。 万法不可得,犹如虚空,亦莫作空解。 以无念等故,说如虚空,非为空想。 久久能熟,行住坐卧,一切时处,作意与不作意,任运相应,无所挂碍。 一切时处,妄想贪嗔痴等,一切烦恼,不假断除,自然不起,性常清净。 依此修习,及至成佛。 唯是一道,更无别理。 此是诸佛菩萨同证之道。 非诸二乘外道境界。』这是出示入门的另一特殊方便。 此虽与本则十四祖所示月轮不同。 一系直示,一系方便。 一则无相,一则有相。 一离心意识,一用心意识。 一离能所,一有能所。 但先从有相入无相。 先假意识,再离意识。 以至直下无心,实亦为某种机缘得入无生所极需要的阶梯。 不见《心地观经》: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心无形相,亦无住处,凡夫行者,最初发心,依何等处? 观何等相? 佛言:善男子! 凡夫所观菩提心相,犹如清净圆满月轮,於胸臆明朗而住。 若欲速得不退转者,在阿兰若及空寂室端身正念,结前如来金刚缚印,冥目观察,臆中明月。 作是思维,是满月轮五十由旬,无垢明净,内外澄彻。 最极清凉,月即是心,心即是月。 )高峰曰:『若论此一大事,如马前相扑,又如电光影裏穿针相似。 无你思量解会处,无你计较分别处。 所以道:此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是故世尊於灵山会上,临末梢头,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毛窍,尽底掀翻,虽有百万众围绕,承当者,唯迦叶一人而已。 信知此事决非草草。 若要的实明证,须开特达怀,发丈夫志,将从前恶知恶解,奇言妙句,禅道佛法,尽平生眼裏所见的,耳裏所闻的,莫顾危亡得失,人我是非,到与不到,彻与不彻,发大忿怒,奋金刚利刃,如斩一握丝,一斩一切断,一断之後,更不相续。 直得胸次中空劳劳地,虚豁豁地,荡荡然,无丝毫许滞碍,更无一法可当情。 与初生无异。 吃茶不知茶,吃饭不知饭,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情识顿尽,计较都忘。 恰如个有气的死人相似,又如泥塑木雕相似。 到这裏,蓦然脚蹉手跌,心花顿发。 洞照十方,如杲日丽天,又如明镜当台,不越一念,顿成正觉。 非唯明此一大事,从上佛祖一切差别因缘,悉皆透顶透底。 佛法世法,打成一片。 腾腾任运,任运腾腾,洒洒落落,乾乾净净,做一个无为无事,出格真道人也。』来果大师曰:『用工夫人既人法双行,了无回互,知途扩远,研审进行。 直抵路尽人绝,万声俱息。 掉头不见村烟,转而难知处所。 仰望其天,天不在上。 俯窥其地,地不在下。 视他如月内之光,视己如日中之亮。 似光明身,坐光明处,了无所覩,亦无所闻。 如此见处,大易惑人,要知尘尽光身,本非奇特。 垢净明显,更是常情。 须知人法全藏。 未是真了。 何以故? 净念现前,其心自寂。 垢尘暂净,其法自殊。 莫因不见其人,妄说人空。 不覩其法,便说法忘。 心被寂迷,只认其寂,不见其心,其心尚在。 法由静隐,只知其静,顿忘其法,其法尚存。 「俱寂之道,终非到家消息,切宜猛省,莫恋须臾。」大法全提,再进一步,方为正行。 否则,久之,污垢忽萌。 再参何及。 又:工夫用到尘尽光生,垢去明现之时,掉面涕唾,尽是当人。 合掌低头,无非佛事。 虽然,头头顶毗卢之地,步步踏化日之天,如斯自愿不前,正是得少为足。 世尊呵缘觉声闻云:上不学佛,下不度生。 逍遥界外,自以为居。 为何不舍化城,急登宝所。 甘作焦芽之辈,徒为果上之人。 得少之真,自不知觉。 何愚之甚! 试思:佛呵罗汉得少为足者。 罗汉尚有十八变神通,能虚空起,大地没,水内起,火内没,头上出水,脚下出火。 共十八通。 尚云得其少分。 痛呵者,自受乐,不求上进。 厌众苦,不愿度生。 故云:不足也。 我等尚是大业凡夫,禅未参通,道未深进。 纵有稍入,自不愿修。 若承当得少为足者,岂不愧中之愧乎? 急将得少之功放下,不足之道再行。 前途之大,後自知也。』无垢光尊者曰:『行者坐时或见天空洞彻,即喜而执此空空洞洞,或虽不执此空洞,而因觉虚空之广大无边,便认为本来之自心,即是如此,实皆误也。 因见此空洞之心,乃汝妄念上所起之空,而非体性上本来之真空。 其所认自心本来如是者,亦是汝自己微细妄念上之微细执着,此亦是妄念,而非本体。』 发布时间:2025-11-01 14:05:1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1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