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弟子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内容: 佛弟子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圆融一切是佛教的一大特色。 真正的佛弟子首先会是一个奉公守法者,因为如果我们连世法也要毁犯,那又何处立守佛法呢? 不仅如此,一个佛弟子还应该报国家恩(佛门有四重恩要报: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佛恩),国家无战祸,无自然灾害,有一个利于我们安心生活和修行的大好环境、佛弟子当然要报国家恩了。 所以佛教与外道和邪教是有本质区别的,细心者一眼就可以看出这种本质上的区别。 真正的佛弟子一定会以平常心、平和心来面对现实社会,以修行渡人为首要,不会以很尖锐、极端的心态来或行为来面对一切。 无论是精神范畴还是物质范畴,清净、淡泊的佛弟子都不会有什么过份要求,完全的随缘就份,只会以八正道努力积极地修行、生活和工作,不会为暂时的好坏而斤斤计较。 在历史上,佛教从未发起过任何战争,更不会挑起任何争端和冲突,完全可以做到以德报怨。 对于恶人恶境,不报复,不以牙还牙,甚致还会牺牲个人安危来终止恶的延续,尽一切可能地救渡众生。 佛弟子都非常注重心灵的自我救赎和超越,淡泊而随缘,不会很执著于功名利禄,世俗的好处往往拱手相让给他人。 无论在任何情形下,佛弟子都绝不危害他人和国家的利益,更不会对异教徒和不信佛教的民众采取极端手段。 佛弟子包容一切,是彻底的爱与慈悲的播撒者。 如果真有地狱、有火坑,佛弟子一定自己先入,把好的机会留给别人,绝不会破坏现实生活,更不会有异于常态的言行,是幸福、祥和、吉利和清净氛围的谛造者。 另外,世俗所推崇的孝道同样也是佛弟子最应该尽的本份。 在佛门看来,父母的生养之恩是我们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的,因为若没有父母这一个殊胜的助缘,我们就难以投胎报得这个人身。 象地藏菩萨生生世世都爱示现成孝女救渡自己的母亲,使母亲因信仰佛法而得以智慧解脱,这在佛门看来就叫做大孝了。 那么,我们由小我推及大我,由自己的父母推及天下所有的父母,我们就应该明白,佛弟子不仅要报父母恩,还要报众生恩。 生命既然无有终始,是生生世世的轮回,那任何众生,生生世世都可能是我们的父母和亲人。 所以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什么样的众生我们都不可以区别对待。 释迦牟尼证道后第一句话即是:奇哉,奇哉,原来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可见,不善待和恭敬众生,则悖于佛性。 众生、心、佛三无差别,一切众生自性本来是佛,我们发心来修行就是为了要归回于真如实相,那我们就不应该有人、我的差别。 障碍再大的众生,哪怕魔鬼的佛性,其本有的智慧德相,都同众生与诸佛没有分别,我们若以其暂有的魔障,或不同众生因果报不同所感召的相状而区别对待,便是著相,这种大执著是永远证不到菩提的。 因此,佛弟子在修行和生活当中,还应该尽量克服这种著相和差别心。 所谓业障大的人则更不必灰心了,业障不过只是一种暂时现象罢了,既然诸行无常,只要我们坚持如法修行,肯定就会不断地减少障碍,自然就会与善法及诸佛菩萨相对应。 总之,我们应以八正道和《普贤行愿品》为现实生活及修行的总纲领,此应为一切修大乘佛学之人必修的课程,因为一切诸佛菩萨均由此出诚如《普贤行愿品》中所说:十方刹海所有众生。 种种差别。 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 或有依空及诸卉术而生住者。 种种生类。 种种色身。 种种形状。 种种相貌。 种种寿量。 种种族类。 种种名号。 种种心性。 种种知见。 种种欲乐。 种种意行。 种种威仪。 种种衣服。 种种饮食。 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 无足二足四足多足。 有色无色。 有想无想。 非有想非无想。 如是等类。 我皆于彼随顺而转。 种种承事。 种种供养。 如敬父母。 如奉师长。 及阿罗汉。 乃至如来。 等无有异。 于诸病苦。 为作良医。 于失道者。 示其正路。 于暗夜中。 为作光明。 于贫穷者。 令得伏藏。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何以故。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 则为随顺供养诸佛。 若于众生尊重承事。 则为尊重承事如来。 若令众生生欢喜者。 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何以故。 诸佛如来。 以大悲心而为体故。 因于众生而起大悲。 因于大悲生菩提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发布时间:2023-05-16 18:42:4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