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节 无心无住 内容: 第七节 无心无住六祖曰:『善知识!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无相者,於相而离相。 无念者,於念而离念。 无住者,人之本性。 於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 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 於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 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 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 能离於相,即法体清净。 此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 於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 於自念上常离诸境,不於境上生心。 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 学道者思之。 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 自迷不见,更谤佛经。 所以立无念为宗。』(读者:六祖云:若不识法意,所以立无念为宗。 於此可见宗下不废正解。 惟此之正解,须是不从生死分别心下的义解中来。 故六祖续云:所以立无念为宗。 《坛经》:机缘品中,永嘉答六祖云:『虽分别亦非意。』祖叹曰:善哉! 足见永嘉之得祖意。 六祖深许之也。 古德云:『祖意机前荐,凡情当下空。』皆斯意也。 曩时有一行人,於永嘉『虽分别亦非意』下有疑,故作此商量则可。 若是真个如是,某甲对此叹息了! )(虽然如此,但参禅须是真信下兴真疑,生死切心为主要。 所以不同教下的徒事知解。 )本净大师幼岁披缁於曹溪之室,受记隶司空山无相寺。 唐玄宗遣使杨光庭入山采常春藤,因造方丈室礼问。 净问:『为求佛耶? 问道耶?』曰:『弟子智识昏昧,未审佛之与道,其义云何?』净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 若欲会道,无心是道。』问:『云何即心是佛?』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 若悟无心,佛亦不有。』问:『云何无心是道?』曰:『道本无心,无心名道。 若了无心,无心即道。』光庭作礼信受。 回朝具奏。 即诏净师到京。 越明年,正月十五日,召南街名僧硕学赴内道场,与净师阐扬佛理。 时有远禅师者,抗声谓曰:『今对圣上较量宗旨,应须直问直答,不假繁辞。 只如禅师所见,以何为道?』净曰:『无心是道。』远曰:『道因心有,何得言无心是道?』曰:『道本无名。 因心名道。 心名若有,道不虚然。 穷心既无,道凭何立? 二俱虚妄,总是假名。』远曰:『禅师见有身心是道已否?』曰:『山僧身心本来是道。』远曰:『适言无心是道。 今又言身心本来是道。 岂不相违?』净曰:『无心是道,心泯道无。 心道一如,故言:无心是道。 身心本来是道,道亦本是身心。 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穷源无有。』远曰:『观禅师形质甚小,却会此理。』净曰:『大德只见山僧相,不见山僧无相。 见相者,是大德所见。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其道。 若以相为实,穷劫不能见道。』志明禅师问:『若言无心是道。 瓦砾无心,亦应是道?』又曰:『身心本来是道。 四生十类,皆有身心。 亦应是道?』净曰:『大德若作见闻觉知解会,与道悬殊,即是求见闻觉知者,非是求道之人。 《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尚无,见闻觉知,凭何而立? 穷本不有,何处存心? 焉得不同草木瓦砾! 偈曰: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 如鸟空中只麽飞,无取无舍无憎爱。 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读者:紫阳有偈云:一物含见闻觉知,盖诸尘境显其机。 灵常一物尚非有,四者凭何作所依。 有单行本见《雍正御选语录》。 )真禅师问:『道既无心,佛有心否? 佛之与道是一是二?』净曰:『不一不二。』曰:『佛度众生,为有心故,道不度人,为无心故。 一度一不度。 何得无二?』曰:『若言佛度众生,道无度者,此是大德妄生二见。 如山僧即不然。 佛是虚名,道亦妄立。 二俱不实,总是假名。 一假之中,如何分二?』曰:『佛之与道,俱是假名。 当立名时,是谁为立? 若有立者,何得言无?』净曰:『佛之与道,因心而立。 推穷立心,心亦是无。 心既是无,即悟二俱不实。 知如梦幻,即悟本空。 强立佛道二名,此是二乘人见解。』乃说无修无作偈曰:『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 道性如虚空,虚空何所修? 遍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 但看弄傀儡,线断一时休。』灵觉问南阳忠:『发心出家,本拟求佛。 未审如何用心即得?』阳曰:『无心可用,即得成佛。』曰:『无心可用,阿谁成佛?』阳曰:『无心自成佛,成佛亦无心。』问:『无心即成佛,和尚即今成佛未?』曰:『心尚自无,谁言成佛。 若有佛可成,还是有心。』问:『如何是一念相应?』阳曰:『忆智俱忘,即是相应。』曰:『忆智俱忘,谁见诸佛?』阳曰:『忘即无,无即佛。』曰:『无即言无,何得唤作佛?』阳曰:『无亦空,佛亦空。 故曰:无即佛,佛即无。』曰:『既无纤毫可得,名为何物?』阳曰:『本无名字。』曰:『还有相似者否?』阳曰:『无相似者,世号无比独尊。 汝努力依此修行。』又:僧问:『若为得成佛去?』阳曰:『佛与众生一时放却,当处解脱。』问:『作么生得相应去?』阳曰:『善恶不思,自见佛性。』问:『若为得证法身?』阳曰:『越毗卢之境界。』问:『清净法身作麽生得?』阳曰:『不着佛求耳!』曰:『阿那个是佛?』阳曰:『即心是佛。』问:『坐禅看净,此复若为?』阳曰:『不垢不净,宁用起心,而看净相。』问:『禅师见十方虚空法身否?』阳曰:『以想心取之,是颠倒见。』问:『即心是佛,可更修万行否?』阳曰:『诸圣皆具二严,岂拨无因果耶?』《传心法要》载:无心者,无一切心也。 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 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 趋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无栖泊处。 故望崖而退,例皆广求知见。 所以,求知见者如毛,悟道者如角。 总不如言下便自认取本性。 此法即心,(果澈因源。 )心外无法。 此心即法,(因赅果海。 )法外无心。 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 将心无心,心却成有。 默契而已,(澈证心源,明心见性。 )绝诸思议。 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 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忘境犹易,忘心至难。 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 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此灵觉性,无始以来,与虚空同寿。 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 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不可以心,更求於心;不可以佛,更求於佛;不可以法,更求於法。 故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拟心即差。 《万法归心录》载:『无心道人非同木石。』无分别心;无憎爱心;无取舍心;无善恶心;无空有心;无中边心;无内外心;无执着心。 『非无灵知寂照真心。』『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又云:真心虚玄,非有非无。 弃有住无,反成大过。 古德偈云:『劝君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无也休。』《顿悟入道要门》载:问:心住何处即住? 答:住无住处即住。 问:云何是无住处? 答:不住一切处,即是住无住处。 问:云何是不住一切处? 答: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 不住空,亦不住不空。 不住定,亦不住不定。 即是不住一切处。 这个不住一切处,即是住处。 得如是者,即名:无住心,即是佛心,湛然常寂。 续云:汝欲了了识无所住心之时,正坐之时,但知心。 莫思量一切物。 一切善恶都莫思量。 过去事已过去,而莫思量,过去心自绝。 名无过去事。 未来事未至,莫愿菲求,未来心自绝。 名无未来事。 现在事已现在,于一切事,但知『无着。』无着者,不起憎爱心,即是无着,现在心自绝。 名无现在事。 心若起去时,但莫随去,去心自绝。 即无住心。 即是住无住处也。 若了了自知,住在无住时,『只无住亦无「住处」,亦无「无住处」也。』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 亦名了了见性也。 只个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无生心。 《经》云:证无生法忍也。 汝若未得如是之时,努力努力,勤加用功。 功成自会! 又云:若不降心。 依文取证,无有是处。 (读者:径山杲禅师於薰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句下,顿得前後际断,但动相不生。 然圆悟谓之曰:你须更参。 乃示以『有句无句,如藤依树,树倒藤枯,句归何处』话令参。 令作不厘务侍者。 并谓之曰:『不疑言句,是为大病,绝後再苏,欺君不得。 须知有这个道理。』故後来有闻『相随来也』句,而洞澈。 )自诳诳他,彼此俱堕。 只是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 不取又不舍,永断於生死,一切处无心,即名诸佛子。 (读者:亦可称子佛。 即因佛也。 亦称素身佛。 虽已澈证正因佛性,而未具二严。 故又不同於父佛,果佛,圆满报身佛。 《般若》虽有报化非真佛,斯乃对执相者之言。 冀其顿证自心佛耳。 )所谓:一切处无心者,无憎爱心是。 万缘俱寂,自然解脱。 又问:『和尚还用功否?』曰:『用功。』问:『如何用功?』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问:『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曰:『不同。』问:『何故不同?』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 百种需索。 睡眠时,不肯睡眠。 千般计较。 所以不同也。』(解脱长者:这是方便对答。 实际上,早已不是无心无住了也。 )大慧曰:古德有言:『寻牛须访迹。 学道贵无心。 迹在牛还在,无心道易寻。』所谓:无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顽然无知。 谓:触境遇缘,心定不动,不取着诸法。 一切处荡然,无障无碍,无所染污,亦不在无染污之处。 观身观心,如梦如幻,亦不住在梦幻虚无之境。 到得如如境界,方始谓之真无心。 且非口头说的无心。 若未得真无心,只据说的,与默照邪禅何以异哉? !僧问黄檗:『本来无一物,无物便是否?』檗曰:『无亦不是,菩提无是处。 亦无无知解。』《宗镜录》载:无心者,不得作有无情见。 『将心作无,此即成有。 若一切处无,心如土木,又成断灭,皆属妄识。』是以称不思议宗者,以有无情见不及故。 问:既不得作有无解。 如何是正了无心? 答:石虎山前门,芦花水底沉。 发布时间:2025-10-31 13:38:1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1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