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祖庭 内容: 1. 三论宗祖庭栖霞寺在江苏南京东北四十里摄山。 刘宋明帝泰始中,处士明僧绍住此。 时有法度自黄龙来,与僧绍交游甚厚。 僧绍殁后,舍宅为法度造寺,称栖霞精舍。 僧绍子仲璋秉父遗志,于山崖雕无量寿佛并二菩萨像。 梁时辽东人僧朗,善《三论》及《华严》,来师事法度,称为三论宗初祖。 朗殁,弟子僧诠,诠弟子慧布继住山寺。 隋文帝于天下各州立舍利塔,此寺是其一。 现有佛舍利塔,是五代时重修。 基座及塔身雕饰精美。 塔基上雕八相成道像。 寺门外有唐高宗制《明征君碑》。 嘉祥寺在浙江绍兴县。 三论宗僧诠传弟于法朗,朗传吉藏,藏居此寺讲学,世因称之为嘉祥大师。 唐初吉藏入长安,其学说有所改变,世称其学派为新三论宗。 2.天台宗祖庭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北三里。 晋宋时名僧多在此山修习禅定。 天台宗初祖慧文在河北,二祖慧思住湖南南岳,三祖智顗于陈太建七年(575)来居此山,大弘祖业。 世因称此学派为天台宗。 山下国清寺是天台宗根本道场。 寺前岗上有九层砖塔,是隋代所建,宋代重修。 寺门前有宝塔七座。 山上真觉寺是智者塔院,祖殿中有六角智者大师真身宝塔。 正面有龛,内奉大师像。 拱壁间原雕大师生平事迹。 山中寿院甚多,宝相寺是大师入灭处,有弥勒像及智者大师入灭塔。 国清寺门前有唐天文家一行禅师墓塔。 王泉寺在湖北当阳县玉泉山东南麓。 智者大师,在此寺讲《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 今寺大殿前有隋大业十二年(616)造大铁锅及元代铸钹钟、铁釜各二。 寺左有观音像碑,相传是唐吴道子画,碑高七尺。 寺前隔溪有宋嘉佑六年(1061)建十三级铁塔,高一七九米,形式优美。 延庆寺在浙江宁波市。 北宋时中兴天台教观的知礼于至道二年(996)居此,世称之为四明尊者。 明永乐中列此寺为天下诸宗名山的第二山。 3.慈恩宗祖庭慈恩寺在陕西西安市。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高宗为太子时,为其母文德皇后建,所以名为慈恩寺。 寺极宏大,总有房舍一千八百九十七间。 延玄奘为上座,于寺西北立翻经院,玄奘在此译经。 弟子窥基秉承其学。 玄奘卒后,窥基继任此寺,所以世称其学派为慈恩宗。 永徽三年(652),玄奘仿西域制,造五级砖塔,高一百八十尺,面方一百四十尺,以安置梵箧,名曰「雁塔」(印度摩揭陀国昔有伽蓝,住小乘僧,食三净肉,后时求三净肉不得,会有台雁飞翔。 有僧戏曰:「今日僧供不充,菩萨应知是时」。 时有一雁应声自堕而死。 群僧惭愧,更不食三净肉。 乃建塔埋之,名曰雁塔。 见《大唐西域记》卷九)。 武后长安中改建为七级,其后屡经重修。 原有四门楣尚是唐初原物,刻有佛像。 塔外壁有褚遂良书《大唐圣教序》碑。 兴教寺在陕西长安县。 寺有玄奘三藏及其弟子窥基、圆测三塔。 玄奘塔在中央,南面五层,约高七十尺。 塔后有唐刘轲撰《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碑。 窥基塔在玄奘塔东,面西;圆测塔在西,面东,皆三层,高约十七尺。 有《大慈恩寺基公塔铭)及《大唐西明寺大德圆测法师舍利塔铭》二碑。 二塔初层中有木雕窥基及圆测像,皆宋代作品。 今不存。 4. 贤首宗祖庭法顺和尚塔在陕西西安市南樊川岗上,是贤首宗初祖法顺和尚墓塔。 五台山清凉寺贤首宗初祖法顺,二祖智俨均住终南山至相寺。 三祖法藏,号贤首,世因称其学派为贤首宗。 法藏殁后,澄观私淑其学,住五台山清凉寺,撰新译《华严经疏》及《随疏演义钞》,以竟法藏未竟之志。 世称澄观为清凉大师。 草堂寺在陕西户县东南圭峰下,相传是姚秦鸠摩罗什译经之处。 贤首宗五祖宗密居此,世称宗密为圭峰禅师。 寺有鸠摩罗什塔。 宗密葬于东小圭峰,有唐裴休撰并书圭峰禅师碑,今移置于草堂寺鼓楼内。 5.律宗祖庭道宣律师塔在陕西长安终南山。 印度的律学有五部不同:一、摩诃僧祇部《僧祇律》;二、萨婆多部《十诵律);三、昙无德部《四分律);四、弥沙塞部《五分律》;五、迦叶遗部律:未传汉地。 姚秦以后,《十诵律》甚弘南北;《僧祇律》行于江南;元魏以后《四分律》大盛。 入唐又分为三家:一、法砺住相州(今河南安阳)同光寺,著《四分律疏》,为旧疏,称为相部宗。 二、怀素住长安崇福寺东塔院,著《四分律疏》,为新疏,称为东塔宗。 三、道宣住终南山丰德寺,著《四分律行事钞》,称为南山宗。 其后新旧二家失传,南山一宗独盛。 大明寺在江苏扬州市。 原名栖灵寺,唐称大明寺,清改名法净寺(1980年鉴真和尚像回国巡礼,恢复大明寺名编者)。 唐道宣的再传弟子鉴真在此寺讲律。 后赴日本,大弘律学,开日本佛教和文化的先河。 在日本奈良建唐招提寺,鉴真塔即在该寺后院。 宝华山隆昌寺在江苏句容县北七里。 元代律学废绝,明末寂光居此寺,中兴律宗,为宝华第一世。 其后读体、德基、真义、常松、实泳、福聚相承,为有清一代律宗根本道场。 6.真言宗祖庭大兴善寺在陕西西安市。 唐天宝中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不空三藏居此,屡设灌顶道场,建立了真言宗,并译出众经。 寺有徐浩书不空三藏碑。 真言宗的传承是以毗卢遮那为初祖,普贤金刚萨埵为第二祖,龙猛为第三祖,龙智为第四祖,金刚智为第五祖。 金刚智于开元七年(719)来华,传弟子不空为第六祖。 青龙寺在陕西西安市,原唐长安城延兴门内新昌坊。 唐不空三藏弟子惠果住此寺东塔院,世称为真言宗第七祖。 贞元二十年(804),日本僧空海入唐求法,从惠果受灌顶,传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并受传法阿阇梨灌顶。 回日本后,在高野山建立了日本的真言宗。 其后日本僧圆仁、圆载、圆珍、真如、宗睿先后入唐,皆在此寺受学真言宗法。 此寺宋时己圯废,今立碑其处以为纪念(按:今于遗址建惠果空海纪念堂)。 7.净土宗祖庭东林寺在江西庐山西北麓。 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刺史桓伊为慧远建。 慧远于山中立般若台,安弥陀三圣像,集道俗一百二十三人立誓,期生西方极乐世界,号为「莲社」。 宋时尊慧远为莲社初祖。 寺东岗石室中有八角覆钵形慧远塔。 塔右方有石造圆窦、藏骨室。 宋元以来,净土宗成立,奉慧远为净土宗初祖。 玄中寺在山西交城县西北二十里石壁山中。 元魏昙鸾在此依《十六观经》修净业,愿生西方极乐世界。 唐初,道绰于玄中寺见昙鸾遗迹,因专修净业,并教人念佛,用木槵子记数。 善导从道绰学,后至长安教化道俗,一心持名念佛。 宋人奉善导为净土宗二祖。 在净土法门的传承上,昙鸾的功绩是不可泯灭的。 日本净土宗亦尊此寺为祖庭。 灵岩寺在苏州灵岩山。 原是春秋时吴王夫差馆西施处,叫作「馆娃宫」,梁天监中始建为寺。 其后为禅寺,近代印光法师住此寺,改宗净土,专修念佛法门。 8.禅宗祖庭少林寺在河南登封县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孝文帝为佛陀禅师建。 菩提达摩来此,于寺凝修壁观,建立了禅宗。 历代以来屡经重修。 现存鼓楼仍是元大德六年(1302)原建筑,柱石雕刻甚为富丽。 禅宗的传承以达摩为初祖。 在少林寺西北二里许有初祖庵,建于宋代,石柱上有宋宣和七年(1125)题字。 寺西南八里原有二祖庵,中有二祖像。 匡救寺在河北成安县。 二祖慧可于此说法,相传达摩为二祖说法于此。 山谷寺在安徽潜山西北三十里三祖山。 有三祖僧璨大师塔。 宋黄庭坚居此寺,因自号山谷。 真觉寺在湖北黄梅东北二里冯茂山上。 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居此。 禅宗至五祖始盛,门徒常过千人。 世称之为东山法门。 南华寺在广东韶关南六十里处;原名宝林寺。 禅宗六祖慧能开法于此,有六祖肉身塔,六祖真身犹存,供于六祖殿内。 六祖以下分为南岳、青原二支。 南岳支下分出临济、沩仰二宗;青原支下分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 临济宗后又分为黄龙、杨歧二派。 杨歧下又有虎丘和大慧两派。 沩仰宗唐灵佑居沩山,佑弟子慧寂居仰山,共建立伪仰宗,但是流传不广,自晚唐以至宋初,约一百五十年便衰歇了。 沩山在湖南宁乡县。 山顶为广野,平田千亩。 古来住僧耕作,人称「罗汉田」。 山有密印寺,即灵佑所居。 仰山在江西宜春县南八十里。 山有栖隐寺,宋时改名太平兴国寺,慧寂于此大建法幢。 曹洞宗唐良价住洞山,弟子本寂住曹山,共建立曹洞宗。 洞山在江西宜丰县东北五十里。 山有普利院,唐大中年间,良价住此,世称其禅风为洞上禅风。 曹山在江西宜丰县东北三十里,山有荷玉寺,木寂住此,大振洞上禅风。 天童山在浙江宁波。 晋初创建寺宇,原名太白山,寺名天童。 其后寺屡有兴废,唐代复兴。 宋建炎三年(1129),正觉禅师住此,为寺第十六世,于曹洞宗为第十世,大振曹洞宗旨,立「默照禅」。 宝庆元年(1225)如净住持(曹洞宗第十三世)此寺。 日本道元入宋,从如净受学,回国后建立日本的曹洞宗,即为始祖。 明代以此山为天下禅宗五山的第二山。 明成化中(1465一1487),有日本僧雪舟来此寺为首座。 雪舟善绘画,名振艺坛。 云门宗大觉寺在广东乳源县北云门山,原名光泰禅院。 五代时文偃住此,大弘禅法,建立云门宗。 在北宋时极为繁盛,南宋未便衰歇,流传约二百年。 临济宗临济禅师塔亦名「青塔」,在河北正定。 正定城南二里临济村有临济寺。 唐义玄住此,建立临济宗。 此寺于抗日战争时被毁,今唯存临济禅师塔。 黄龙山在江西宁州西南八十里。 山有永安寺,一名黄龙院。 宋仁宗时慧南(临济宗八世)住此,大振禅风,建立黄龙派。 杨歧山在江西萍乡县北七十里,是战国时杨朱泣歧之处,寺名普通禅院。 宋时方会(亦临济宗第八世,与慧南为同门)住此,大弘道法,建立杨歧派。 虎丘灵岩寺在江苏苏州虎丘。 春秋时吴王阖闾葬此。 晋竺道生说法处。 宋绍兴四年(1134),临济宗杨歧第五世绍隆住此,建立虎丘派。 径山在浙江余杭县,寺名能仁兴圣万寿寺,简称径山寺。 宋绍兴七年(1137),杨歧派第五世宗杲居此(与绍隆为同门),立话头禅,世称大慧派(大慧是宗杲的封号)。 黄檗山在福建福清县西二十里,有寺名万福寺,唐希运禅师(临济义玄之师)曾居此。 明崇祯九年(1636)隐元隆琦住持此山,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渡日本,在日本宇治县建万福寺,创日本黄檗宗。 金山寺在江苏镇江。 东晋元帝时创建。 宋时以修水陆法会知名,一度为云门宗道场。 苏东坡相熟的佛印禅师(云门宗第五世)住此,南宋以后便成为临济宗的主要寺院。 法眼宗清凉寺在江苏南京城内。 五代时文益居此,立法眼宗(法眼是文益的封号)。 流传大约百年,便衰歇了。 发布时间:2023-05-16 18:28:4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