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戒杀四十八问白话 内容: 戒杀四十八问白话客曰。 佛言有生之属。 或多宿世父母六亲。 有何证据而作此说。 答曰。 六道众生无量劫来轮回不已。 即以一劫论。 其数无量。 安见目前有生之属。 与己无关耶。 余曾见刘道源为蓬溪令。 解官归。 宿秦氏家。 梦一妇泣曰。 吾乃秦之妻也。 因埵杀一婢。 冥官处我以死。 乃罚为羊。 今现在栏中。 明日将杀以享君矣。 刘急白之。 亡不及救。 举家大恸。 呜呼。 世之类此者亦多矣。 肉眼人见不到耳。 悲夫。 咸丰三年。 浙江绍兴府有黎氏子。 无恶不作。 现生变为猪。 其家送至云栖下院放生。 许荫庭司马亲见之。 问:佛说凡是有生命的,大多是宿世的父母及亲人,有什么证据这么说呢? 答:六道众生无量劫来一直轮回不已,就以一劫来讲,和我们有关的众生数量就多得数不清。 因此,就以你目前所见到的众生,怎知就与你无关连呢。 我亲自见闻下面这件事。 蓬溪令刘道源退休回老家,归途中借住一位秦姓人家里。 晚上他梦见一位妇女哭著向他说,她本是这家主人的妻子,因为生前打死过一名婢女,因此地府的官吏判她死罪,罚她投胎为羊,现在正在羊栏里,明天就要被杀来招待客人您了。 刘道源赶紧告诉主人这件事,但已经来不及了,秦家人伤心不已。 唉,世界上这类事情多得很,只是肉眼凡夫看不到而已,可悲呀。 咸丰三年,浙江绍兴府有个姓黎的,无恶不作,结果活生生从人就变成了一头猪,他的家人就把他送到云栖寺的下院去放生,这是许荫庭司马亲自见到的事。 客曰。 见人杀生及捕鱼鸟者。 虽发救度之愿。 而力不从心。 奈何。 答曰。 见杀生者。 默持一切神咒。 或称阿弥陀佛名号。 代物发忏悔心。 则被杀之物。 自然受益。 见捕鱼鸟者。 专注其人。 不起别念。 默念南无多宝如来数十声。 鱼鸟皆可逃网矣。 此法屡试屡验。 万勿轻忽。 问:见到有人杀生,或是有人捕鱼捉鸟,虽然有心愿救它们,奈何力不从心呀。 答:见到有人杀生的时候,心里要默念一切会的神咒,或是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并代替被杀之物发忏悔心,那么被杀之物,自然会得到利益。 见到捕鱼捉鸟的人,你就把心念专注在此人身上,心无杂念的默念南无多宝如来几十声,那么那些鱼鸟都可以逃脱被网捕的命运。 此法非常灵验,千万不要轻忽。 客曰。 祷神者。 或求生子延寿。 或求功名财货。 舍牲拴无以明敬。 奈何。 答曰。 天地神明。 好生恶杀。 使物类无子而求子。 减寿以求寿。 丧命而求名利。 无论天理不容。 自心亦大不忍矣。 非徒无益。 而又害之。 问:求神的人,有为求生儿子,求延寿命,有为求功名或求发财。 如果不杀牲口祭祀的话,如何能表明敬意而获得所求呢? 答:天地间的神明,都是好生恶杀的。 杀畜生让畜生无儿子以求自己得儿子,减畜生的寿命来求延长自己的寿命,杀取畜生的生命而求取自己的功名利禄。 这种行为不要说天理所不容,而自己又如何忍心这么做呢。 这么做,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客曰。 凡持斋者。 祭可用素。 若出自食肉之家。 慢神甚矣。 答曰。 易有云。 东邻杀牛。 不如西邻之禴祭。 实受其福。 传有云。 涧溪沼沚之毛。 苹繁蕴藻之菜。 可荐于鬼神。 岂在天之灵。 而与人争肉食耶。 问:平常持斋的人,祭祀当然可以用素的。 如果平常吃肉的人,用素祭神,岂不是慢渎神明了? 答:易经上说:“东边的人家特别杀牛来祭祀,不如西边的人家,平时的日常祭拜来得有实际的福报。 ”左传上说:“山涧溪边沼泽沚岸的植物,及苹繁蕴藻的菜,都是可以供养鬼神的。 ”难道在天之灵的神明,会和人争肉吃不成? 客曰。 血食之神。 复堕地狱。 信有之乎。 答曰。 宿世正直。 故为神明。 就正直中。 慈心胜者。 不受血食。 正直中嗔心胜者。 必受血食。 慈心胜者。 慧胜于福。 报满不至沉沦。 嗔心胜者。 福胜于慧。 报满难免堕落。 可知上天好生不独人。 宜体之也。 问:接受血食祭祀的神明,会堕落地狱,有这种事吗? 答:能作神明,是由于宿世正直的缘故。 在这些正直的神明之中,比较有慈悲心的,是不会接受血食祀祭的。 嗔心比较重的神明,则必定接受血食祭祀。 有慈悲心的神明,智慧胜过福报,所以神明业报期满之后,不会堕落恶道。 嗔心重的神明,福报胜过智慧,神明业报期满之后,难免会堕落恶道。 所以要知道,上天希望众生皆能生存,不独只希望人类不被杀而已,要仔细体会这点。 客曰。 为祀神杀生。 固知不可矣。 为养亲杀生。 不知亦有罪否。 答曰。 殆有甚焉。 礼有云。 善则归亲。 过则归己。 人子之道也。 己则不杀。 独为养亲而杀。 是归过于亲矣。 于心忍乎。 或不得已。 用三净肉(不见杀。 不闻杀。 不为己杀)及自死肉奉之。 是或两全之道也。 问:现在知道为了祭祀神明而杀生是不可以的,那么为了奉养双亲而杀生,不知道是否有罪过? 答:罪过更大。 礼记上说:“好的都要给双亲,坏的都要给自己,这是为人子女的规矩。 ”我们自己不杀生,却单为了奉养双亲而杀生,这是把罪过都给双亲了,于心何忍呢。 如果不得已的话,就用三净肉(不亲见畜生被杀,不听闻畜生被杀时之哀号,不特别为自己杀)或畜生自然死亡之肉,来奉养双亲,或者是两全之法。 客曰。 人子之报本。 莫重于祭。 父母生不持斋。 没而用素。 不顺乎亲矣。 答曰。 倘谓祖先藉祭而饱。 则一岁设祭。 不过数次。 不其馁。 而若谓馁不馁不系乎此。 则祭亦不过人子之心耳。 岂宰割造业。 而可谓尽心乎。 且孝子养亲。 犹需仁人之粟。 杀物命而登鼎俎。 累父母多生业障。 何不仁如是。 问:为人子女要报养育之恩,没有比父母死后的祭祀更重要的了。 要是父母生前不持斋,死后用素的祭祀,是否违逆了双亲之意呢? 答:如果说祖先要靠祭祀才能饱的话,那么一年之中,不过才有几次的祭祀,祖先岂不是要饿坏了。 如果说祖先是否会饿坏,不在乎祭祀,那么祭祀也只不过是为人子女的一点心意而已。 宰割畜生这种造业之事,怎可说是尽心呢。 而且孝子奉养双亲,尚需要你这位仁人君子的粟米才行。 杀畜生性命而烹煮以享父母,是连累父母造多生的业障,怎能如此没有仁爱之心呢。 客曰。 子孙设祭。 祖宗来享乎。 抑不来享乎。 答曰。 据中阿含经说。 祖宗若生鬼道。 子孙能以精诚致之。 则来享。 若在天道。 以受乐故。 不肯来享。 若在三途。 以受苦故。 不能来享。 若生人道。 别有六亲。 不复来享。 为子孙者。 但当诚其意。 敬其事。 勿恣杀以重亡者之过。 勿忘斋以乱临祭之心。 斯可矣。 不必问祖宗之来享否也。 问:子孙的祭祀,祖先是真的来享用,抑或不来享用? 答:中阿含经里说:“祖宗若是生在鬼道,子孙如果能以精诚之心启请的话,就会来享用。 若是生到天道,由于天道太快乐了,所以不肯来享用。 若是生到三恶道里,由于太苦之故,无法来享用。 若是生在人道里,他另外有亲人,不可能来享用。 ”为人子孙的,只要祭祀时能诚心诚意,恭恭敬敬从事这桩事,不要任意杀生加重已故祖先的罪过。 祭前持斋,祭时专心不乱,也就可以了,不必追问祖宗是否真的来享用。 客曰。 梁武帝以面为牺牲。 作史者论为不血食之兆。 故知祀先用素。 非礼也。 答曰。 人之过也。 各于其党。 观过。 则仁可知。 梁武帝杀六贵。 灌寿阳城。 是其不仁也。 若以面牲而论。 则在神免血食之愆。 在物获全生之幸。 正其仁也。 至于天下之失。 乃国运使然耳。 如以面牲之故。 则陈隋诸君。 岂不用太牢。 何亡之速耶。 莲大师曰。 作俑者。 象人以葬。 孔子斥为无后。 则象牲以祭。 仁人犹不能满焉。 必欲舍似用真。 何其忍哉。 按梁武帝即位后。 断酒禁肉。 休民息兵。 频书大有。 自晋至隋。 称小康者。 莫如梁武。 享国四十九年。 寿八十有六。 厥后子孙仕唐。 八叶宰相。 史臣以其奉佛。 没其所长。 任意诋毁。 岂善善从长之意乎。 问:梁武帝以面来作牺牲,史家评论他不血食祭祀,是失国之征兆。 所以可见用素来祭祀,不合乎礼制。 答:人之所以会有过失,全在于各有偏袒。 如能观见自己的这种过失,那么就能够知道何谓仁了。 梁武帝杀六贵,灌寿阳城,是他不仁慈之处。 若以面作牺牲而论,则神明可以免受血食之罪过,畜生可以获得安乐不被杀的幸运,这正是梁武帝的仁慈之处。 至于说丢失天下,那是国运使然。 如果怪罪是以面做牺牲之故,那么陈朝隋朝的国君,都用牛羊猪三牲的太牢来祭祀,何以亡国如此之快速。 莲池大师说:“始作俑者,以像人之形状来陪葬,孔子还斥责为无后代之做法。 ”那么以像畜生之面牲来祭祀,你还不满意,一定要舍弃而改用真的,真是何其忍心呀。 梁武帝即位之后,就断食肉饮酒,休养生民止息兵事,连年丰收。 从晋朝至隋朝,能称为小康局面的,没有人比得上梁武帝。 他治国四十九年,活到八十六岁,后代子孙在唐朝做官的,有八人官至宰相。 写史之臣由于他敬信佛法,而故意隐没他的长处,任意加以毁谤,这那里是以善心来善学人之长处呢。 客曰。 亲朋在座。 蔬食不可成欢。 胜友相招。 嘉肴方足明礼。 为爱物而废燕享。 非通论也。 答曰。 其人而为善士。 则必喜我戒杀。 而不嫉我之慢。 其人而嫉我之慢。 必养口体之小人。 慢之亦无不可。 冒重罪以奉他人之口。 吾弗为之矣。 昔苏东坡燕客岐亭。 以诗赋陈季常曰。 我哀篮中蛤。 开口护残汁。 又哀篮中鱼。 开口吐微湿。 刳肠彼交痛。 过分我何得。 相逢未寒温。 相劝此最急。 不见卢怀慎。 烝壶似烝鸭。 坐客皆忍笑。 髡然发其幂,不见王武子。 每食刀几赤。 琉璃载烝豚。 中有人乳白。 卢公信寒陋。 衰鬓得满帻。 武子虽豪举。 未死神先泣。 先生万金璧。 护此一蚁缺。 一年成一梦。 百岁真过客。 君无废此篇。 严诗编杜集。 夫以东坡宴集。 尚殷殷戒杀如此。 子又何疑于燕宾违俗耶。 问:宴请亲戚朋友,如果请吃素的话大家会不高兴。 宴请知交同好的话,如果没有嘉肴实在不成礼数。 因此为了爱护畜生而废弃以嘉肴燕享宾客,这种道理是说不通的。 答:如果是善心人士的话,一定会喜欢我戒杀而请他吃素,也不会认为我怠慢了他而生气。 如果因此而气我怠慢了他,这种一定是贪图口腹之欲的小人,怠慢他也无妨。 甘冒杀生的重罪以讨好别人的口腹,我是绝不会做的。 以前苏东坡在岐亭燕客,写了一首诗给陈季常说:“我哀怜菜篮中的蛤蜊,它们开口透气以护住身中残汁。 我又哀怜菜篮中的鱼,它开口吸气以获取些微的湿润。 鱼被剖肠绞痛不已,做此过分之事,我何所得呢。 因此一见面不先与你嘘寒问暖,而先急著劝你要戒杀。 宰相卢怀慎宴客时,蒸茶壶说是在蒸鸭,坐上客人皆忍住笑,而突然把盖壶之巾揭起。 相对的王武子平常之饮食,每餐必使砧板满是鲜血,用琉璃器盛著蒸熟的小猪,中间尚有人乳白。 卢公确实贫寒简陋,露于帻外之鬓发已白。 武子虽然日食山珍海味豪富无比,然而未死之前神明已先替他流泪哭泣。 先生您的德行如万金璧般珍贵,何不去掉此小小的缺点呢。 岁岁年年如做梦般过去,这辈子岂不就像人间的过客吗,请您不要删除我这首诗,请把它编入诗集中。 ”苏东坡宴宾客,尚如此殷殷戒杀,你又何必疑惑以素食款待客人会违背习俗。 客曰。 伏羲制网罟。 以佃以渔。 然则伏羲非与。 答曰。 洪荒之世。 鸟兽繁殖。 不为之防。 人受其害。 伏羲或教民御之。 而未明言食之也。 若谓教民杀生。 吾恐渔舟无赖。 皆为伏羲功臣。 而解网纵禽。 馈鱼使畜诸圣贤。 反开罪不浅矣。 问:伏羲教人民制作网罟,教人民耕种捕渔,那么伏羲是否不对了呢? 答:洪荒时代鸟兽繁殖得很快,如果不加以防范的话,人民会受到伤害。 所以伏羲教人民要防御,并未说要人民去捕食。 若是认为伏羲教人民杀生的话,那么渔夫之流岂非都成了功臣,而教人民解网放禽兽活命,买鱼放生的圣贤,全都成罪人了吗? 那就得罪圣贤不浅了。 客曰。 孔子戒杀。 不过不网不射宿耳。 未尝废钓弋也。 若并戒之。 则仲尼不足法与。 答曰:此盖极言圣人爱物之仁耳。 以记事之书法而论,钓者所以引其不网、弋者所以引其不射宿。 非谓圣人真钓弋也。 若谓因养与祭而钓弋。 岂孔子蔬食饮水之风。 并非真乐。 蔬食菜羹之祭。 尽属虚言乎。 甚矣。 测圣人者亦浅矣。 问:孔子的戒杀,也只不过是不用网捕,不射正在睡眠之鸟兽而已。 并未说不准钓鱼、不准射鸟兽。 若是你认为都不准的话,难道仲尼的法不足取吗? 答:这是讲圣人爱惜畜生类的最高仁德呀,就字面上来论,所谓钓鱼是引申不用网来捕鱼,射猎是引申不射夜宿之鸟兽。 并不是说圣人真的钓鱼射鸟兽。 若是因为饮食与祭祀而去钓鱼射猎,那么孔子的吃蔬菜,饮凉水的风格,就不是他所谓真正的快乐了。 而且孔子以蔬食菜羹来祭祀,难道都是假的吗? 唉,如此来测度圣人,未免太浅识了。 客曰。 君子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施之有序。 戒杀放生。 务其末矣。 答曰:孟子所言。 是亲蔬次第。 不是先后次第。 若必尽此。 而后及彼。 则幼失父母。 而有志仁民。 未及事君。 而慈心爱物。 反得罪于君父矣。 孟子岂作此执滞之论乎。 问:君子要先亲爱他的亲人,接著才对人民仁爱,仁民之后才爱及畜生。 这种仁爱的布施,是有先后秩序的。 戒杀放生,是最后才要顾及的呀。 答:孟子所谓的次序,指的是关系的亲疏,并非指先后的次第。 若是一定要先顾到这个,然后再顾到那个的话。 那么从小丧失父母的人,想要仁爱人民。 或是还未替国君服务,而想慈心爱物的人,是否都得罪了父母及国君呢? 孟子岂会作这种执著呆滞的论调。 客曰。 信斯言也。 必持斋而后可。 吾不知孔子亦持斋否。 答曰。 书云。 斋必变食。 又曰。 子之所慎。 斋。 礼言。 致斋于内。 散斋于外。 班班可考。 今人事事不能如孔子。 而独借口于食肉法孔子。 岂孔子尚为肉食者鄙耶。 问:你说的话很对,看来必须要持斋才可以。 我不知道孔子是否也持斋? 答:书经上说:“斋时的食物是不同的。 ”又说:“斋时要谨慎。 ”礼记上说:“致斋时内心清明,散斋时戒外在行止。 ”这些古书上均班班可考。 现在的人事事都不能如孔子般,却偏偏借口说食肉是学孔子。 难道孔子会是一位遭人鄙视的食肉者吗? 客曰。 持斋固善矣。 其如形容枯槁。 奈何。 答曰。 真身为重。 假身为轻。 且神明赏罚。 论人之形容乎。 抑论人之心术乎。 弗思而已。 问:持斋固然很好,但岂不是会形容枯槁吗? 答:我们的真身是比较重要,臭皮囊的虚假肉身是没那么重要的。 而且神明的赏罚标准,是以人的外表或是内心来评定的呢,你仔细想想。 客曰。 世间五种辛。 本地中所生。 佛经何为一并戒之。 答曰。 经言。 为其辛臭故。 能障菩提故。 诸天厌弃故。 熟食助淫。 生食发嗔故。 邪魔饿鬼。 尝嗅其唇故。 问:世间的五种辛菜,本地都有生长,佛经上为何通通都规定要戒食呢? 答:经典上说,有五种原因,所以要戒食。 一、因为此五辛菜(葱类、蒜类、蒜头类、洋葱类、韭菜类及兴渠类)味道辛辣臭浊。 二、五辛能障碍修行人证得菩提。 三、诸天讨厌闻五辛的味道。 四、五辛熟食会助发淫念,生食会增加嗔恚之心。 五、邪魔及饿鬼会嗅舔食五辛者之唇。 客曰。 有人谓吾虽不持斋。 犹胜于持斋而破。 有人谓吾虽持斋而破。 犹胜于不持。 何如。 答曰。 譬如仕宦。 其不持斋者。 未曾出仕者也。 持之而破者。 既仕而被黜者也。 何优何劣。 问:有人说,我虽然不持斋,但还比那些持斋之后又破斋的人尚胜一筹。 有人说,我虽然持斋之后又破斋,也比不持好。 这两种说法,你的看法如何? 答:我以做官来比喻。 不持斋的人,好比从未做过官的人。 持斋而破的人,好比做官而遭罢黜。 此两种,有何优劣可言。 客曰。 吾亦欲持斋。 无如美味当前。 便不能自主。 奈何。 答曰。 上根人发无量慈心。 自不忍食。 否则作五不净想。 则决定能持斋矣。 一者彼种子不净。 二者彼所食不净。 三者彼住处不净。 四者彼腹不净。 五者彼死后不净。 常作此想。 何不能持斋之有。 问:我是很想持斋,不过一遇美味当前,我就不由自主了,怎么办呢? 答:上等根器的人,只要发了无量的慈悲之心,自然就会不忍心食众生的肉。 否则的话,你就作五不净想,就一定能持斋了。 五不净想是:一、要想此畜生身体很不干净。 二、要想此畜生吃的东西不干净。 三、要想此畜生的住处不干净。 四、要想此畜生肚内的脏东西。 五、要想此畜生死后尸身的不干净。 经常如此想的话,怎么还会不能持斋呢。 客曰。 诸佛菩萨救苦寻声。 梁武帝奉佛。 其后饿死台城。 何故。 答曰。 饿死台城。 此迂儒之说也。 通鉴载侯景攻陷台城。 见梁武帝神色不变。 不敢仰视。 退告王僧贵。 有天威难犯。 不敢再见之语。 后王纶上鸡子数百枚。 武帝口苦。 索蜜不得。 再曰荷荷。 遂殂。 夫曰口苦。 则非枵腹可知。 求蜜。 则非疗饥可知。 且鸡子至数百枚。 则他物必称是矣。 焉有饿死之理。 噫天下读史者。 每称独具只眼。 独此一段史文不觉。 以耳代目。 甚矣。 习染之深也。 问:诸佛菩萨听到众生求救之声,就会来解救众生之苦。 梁武帝信奉佛法,为何后来却饿死台城呢? 答:说梁武帝饿死台城,那是迂儒的说法。 资治通鉴里面记载,侯景攻陷台城之后,见到梁武帝的神态气色一点都没有改变,因此不敢仰视梁武帝。 侯景退下来之后,告诉王僧贵说,梁武帝有天子的威仪,很难进犯,因此不敢再去见梁武帝。 后来王纶上了几百粒鸡子,梁武帝觉得嘴巴苦,想要吃蜂蜜而得不到,于是怨怒数声而亡。 从梁武帝嘴巴苦来看,就知道他并非空腹。 从他要吃蜂蜜来看,就知道他并非肚子饿。 而且上的鸡子有数百粒之多,就知道其他吃的东西一定都齐备,那里会有饿死的道理。 唉,天下读历史的人,每每自称独具只眼,却单单看了这段文字而毫无所觉,却反而以耳代眼,听道途之说,可见习气薰染之深呀。 分享到: 0 Loading. .. 发布时间:2025-10-30 10:59:0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1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