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五观的类型有哪些 内容: 一、僧侣在用餐时所应起的五种观想︰即所谓的‘食存五观’。 《四分律行事钞》卷中之三〈随戒释相篇〉云(大正40·84a)︰‘食须观门五别︰(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二)醒己德行,全缺多减。 (三)防心显过,不过三毒。 (四)正事良药,取济形苦。 (五)为成道业,世报非意。 ’兹依同书卷下之二〈对施兴治篇〉引用《智度论》、《毗尼母论》等所载,略释如次︰(1)计功多少等,即思惟此食所用之功甚多,如垦植、耕除、收获、蹂冶、舂磨、淘沙、炊煮等功,又计一钵之食,观想作夫之汗多食少,若有贪心,则堕地狱。 (2)反省己身德行,若不坐禅诵经,不营佛法僧事,而受他人信施,则堕恶趣,知之而布施者亦堕之,故须思量己身德行是否可获供养。 (3)防心显过等,即食分上、中、下;上食起贪,下食起嫌嗔,中食生痴舍。 贪重则堕地狱,嫌嗔则生饿鬼不得食,痴舍则堕畜生,故须先观食,离此过,方能生三善根。 (4)正事良药等,即做良药之想,观想治饥渴如除故病,及减约饮食如不生新病。 (5)为成道业等,即观想藉由食物使食久住,藉由寿命的相续而成慧命,修三学以伏灭烦恼。 又,以此五观故,斋堂又称五观堂。 二、《法华经》〈观世音普门品〉所举的观音五观︰即(1)真观︰谓观真实之理而断见思惑之空观。 (2)清净观︰谓于既除见思惑之清净身,断尘沙惑之假观。 (3)广大智慧观︰谓断无明惑而得广大智慧之中观。 (4)悲观︰谓以此上三观观察众生,拔众生之苦恼。 (5)慈观︰谓以前三观观察众生,而给予众生以福乐。 三、因五眼所见对象之不同所产生的五观︰即(1)肉眼︰见色(客观界)之粗杂相。 (2)天眼︰见色之因果微细相。 (3)慧眼︰见物心之粗杂相、微细相及空之道理。 (4)法眼︰见物心之因果粗杂相、微细相及诸法假相。 (5)佛眼︰见前四眼所见及中道佛性之理。 (四)指五停心观︰即不净观、慈心观、缘起观、安般念观、界分别观。 发布时间:2025-10-29 15:16:0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1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