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五观堂中的五观有何含义 内容: 1.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在佛看来,一粒米饭的功德,亦是不可思议的。 正所谓“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 我们在寺庙用斋之时,当思一粒米饭是来之不易的。 首先要经过农夫辛勤种植,其后又要经过商人的贩卖,工人的加工,最后经过人的烧煮,才最终成为米饭。 因此,一饭一粥,当知集聚了许多人的心血。 存此观想,就能萌生感恩之心,坚固道心。 2.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寺院的食物,乃是来源于十方信众的供养,因此其功德甚大。 我们在用斋之前,应当观想自己的德行、贡献等,是否有资格享受这些美食。 如此一观想,自然生惭愧之心,使得德行进步。 3.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我们一般所称的吃饭,在佛教的五观堂之中,称之为“过堂”。 所谓的过堂,就是经过斋堂一下而已。 用过堂这个称呼,意在告诉用斋者吃饭这件事本身不是重点,万不可错乱心意。 何为“错乱心意”? 面对自己喜欢的食物,就生贪心;对于自己讨厌的食物,而生嗔心。 这就是错乱心意。 修行之人,在吃饭的过程中,也要处于修行的状态,心念不离本位。 4.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得道之人,绝欲之后,可以不吃饭。 佛陀称一般人有吃饭的欲念,其实是“饿病”发作,须以饮食来暂时治疗,称为“食疗”。 从这个角度去看,我们吃三餐只是为了治病而已。 三餐的目的,只是为了饱腹,使身体暂时保持健康,这样才能借助这个色身去修行。 知道了这个重点之后,就不要在食物的“美味”上下功夫,这对修行毫无用处,反而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阻碍。 5.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受此食”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成道业”。 对于食物本身味道的优劣好坏,不用执着。 食物只要干净,粗茶淡饭又何妨? 吃下食物,是维持身体的健康,这个目的达到了就可以。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去修行,借假修真,方是“受此食”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在寺院的五观堂之中用斋,须存“五观”之想,以认清用斋的本质,坚固道业。 这是修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之一。 发布时间:2025-10-29 15:12:3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1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