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文偃禅师的语录有哪些 内容: 云门文偃禅师,浙西嘉兴张氏子。 依空五寺志澄律师出家,禀具,穷律部,初参睦州踪禅师,州才见师来,便闭却门。 师乃扣门,州云:“谁? ”师云:“某甲。 ”州云:“作什么? ”师云:“已事未明,乞师指示。 ”州开门一见便闭却。 师如是连三日去扣门,至第三日,州始开门,师乃拶入,州便擒住云:“道! 道! ”师拟议,州托开云:“秦时(左车右度)轹钻。 ”师从此悟入。 师到雪峰庄,见一僧,师问:“上座今日上山去哪? ”僧云:“是。 ”师云:“寄一则因缘问堂头和尚,只是不得道别人语。 ”僧云:“得。 ”师云:“上座到山中,见和尚上堂,众才集,便出握腕立地去:‘这老汉! 工项上铁枷何不脱却? ’”其僧一依师教。 雪峰见这僧与么道,便下座拦胸把住其僧云:“速道! 速道! ”僧无对。 雪峰托开云:“不是汝语。 ”僧云:“是某甲语。 ”雪峰云:“侍者将绳棒来。 ”僧云:“不是某语,是庄上一浙中上座教某甲来道。 ”雪峰云:“大众! ,去庄上迎取五百人善知识来。 ”师次日上山,雪峰才见,便云:“因什么得到与么地? ”师乃低头,从兹契合。 师在雪峰与长庆、西院商量。 雪峰上堂云:“尽大地撮来如粟米大,抛向面前,漆桶不会,打鼓普请看。 ”西院问师:“雪峰与么道,还有出头不得处么? ”师云:“有。 ”院云:“作么生是出头不得处? ”师云:“不可总作野狐精见解也。 ”又云:“狼籍不少。 ”又云:“七曜丽天。 ”又云:“南阎浮提,北郁单越。 ”师一日与长庆举赵州无宾主话,“雪峰当时与一蹋作么生? ”师云:“某甲不与么。 ”庆云:“你作么生? ”师云:“石桥在向北。 ”师到洞岩,岩问:“作什么来? ”师云:“亲近来。 ”岩云:“乱走作什么? ”师云:“暂时不在。 ”岩云:“知过即得。 ”师云:“和尚乱走作什么? ”师到疏山,疏山问:“得力处道将一句来。 ”师云:“请和尚高声问。 ”山便高声问。 师云:“和尚早朝吃粥么? ”山云:“作么生不吃粥? ”师云:“乱叫作么? ”师到曹山,山示众云:“诸方尽把格则,何不与他道一转语,教伊莫疑去? ”师便问:“密密处为什么不知有? ”山云:“只为密密,所以不知有。 ”师云:“此人作么生亲近? ”山云:“不向密密处。 ”师云:“不向密密处,还得亲近也无? ”山云:“始得亲近。 ”师应诺诺。 师问曹山:“如何是沙门行? ”云:“吃常住苗稼者。 ”师云:“便与么去时如何? ”云:“你还畜得么? ”师云:“学人畜得。 ”山云:“你作么生畜? ”师云:“著衣吃饭有什么难? ”山云:“何不道披手戴角? ”师便礼拜。 师到江州,有陈尚书请师斋,相见便问:“儒书中即不问,三乘十二分教自有座主,作么生是衲僧行脚事? ”师云:“曾问几人来? ”书云:“即今问上座。 ”师云:“即今且置,作么生是教意? ”书云:“黄卷赤轴。 ”师云:“这个是文字语言,作么生是教意? ”书云:“口欲谈而辞丧,心欲缘而虑忘。 ”师云:“口欲谈而辞丧,为对有言;心欲缘而虑忘,为对妄想。 作么生是教意? ”尚书无语。 师云:“见说尚书看《法华经》,是否? ”书云:“是。 ”师云:“经中道:‘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且道非非想天有几人退位? ”书无语。 师云:“尚书且莫草草。 十经五论,师僧抛却,特入丛林十年二十年尚不奈何,尚书又争得会? ”尚书礼拜云:“某甲罪过。 ”师到归宗,僧问:“大众云集,合谈何水? ”宗云:“两两三三。 ”僧云:“不会。 ”宗云:“三三两两。 ”师却问其僧:“归宗意旨如何? ”僧云:“全体与么来。 ”师云:“上座曾到潭州龙牙么? ”僧云:“曾到来。 ”师云:“打野才裡汉。 ”师因乾峰上堂云:“法身有三种病、二种光,须是一一透得,更须知有照用临时向上一窍在。 ”峰乃良久。 师便出问:“庵内人为什么不见庵外事? ”峰呵呵大笑。 师云:“犹是学人疑处在。 ”峰云:“子是什么心行? ”师云:“也要和尚相委。 ”峰云:“直须与么,始解稳坐地。 ”师应诺诺。 乾峰示众云:“举一不得举二,放过一著,落在第二。 ”师出众云:“昨日有人从天台来,却往径山去。 ”峰云:“典座来日不得普请。 ”便下座。 师问乾峰:“请师答话。 ”峰云:“到老僧处也未? ”师云:“与么则学人在途也。 ”峰云:“与么那! 与么那! ”师云:“将谓候白,更有候黑。 ”师到灌溪时,有僧举“灌溪语云:‘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 ’”问师:“作么生? ”师云:“与么道即易,也大难出。 ”僧云:“上座不肯和尚与么道哪? ”师云:“你适来与么举哪? ”僧云:是。 ”师云:“你驴年梦见灌溪? ”僧云:“某甲话在。 ”师云:“我问你‘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你道大梵天王与帝释商量个什么事? ”僧云:“岂干他事! ”师喝云:“逐队吃饭汉! ”示众师上堂,良久,云:“夫唱道之机,固难谐剖,若也一言相契,犹是多途,况复忉忉,有何所益? 然且教乘之中,各有殊分,律为戒学,经为定学,论为慧学,三藏五乘,五时八教,各有所归。 然一乘圆顿也大难明,直下明得,与衲僧天地悬殊。 若向衲僧门下句里呈机,徒劳伫思,门庭敲磕,千差万别,拟欲进步向前,过在寻他舌头露布。 从上来事,合作么生? 向这里道圆道顿,得么? 这边那边,得么7莫错会好。 莫见与么道,便向不圆不顿处卜度,这里也须是个人始得。 莫将依师语、相似浯、测度语到处呈似,将谓自己见解,莫错会。 只如今有什么事,对众决择看。 ” 发布时间:2025-10-28 13:58:4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1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