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文偃禅师的游历事迹 内容: 文偃离开雪峰之后,曾到天下参访过一段时间,对此,《广录》中的《游方遗录》与慧洪的《禅林僧宝传》,均有明确的记载。 《僧宝传》载文偃先参干峰和尚,干峰是洞山的门人,得法后住于越州,其上堂云:“法身有三种病,二种光,须是一一透得”,始解归家稳坐,须知“更有照用同时,向上一窍。 ”文偃便出众曰:“庵内人为什么不见庵外事? ”由是二人机辩交驰,各有所得。 文偃离开干峰后,又去了曹山、疏山、归宗、九江(遇陈尚书)等地,参访了各地丛林的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文偃在此之后所参大德,多是洞山的门下,这也似乎告诉了我们:文偃对于洞宗是颇为亲近的。 义存圆寂后(908年)后,文偃才去参学于灵树如敏禅师。 如敏是百丈怀海门下长庆大安的弟子,曾在岭南行化四十余年,以“道行孤峻”著称,甚得当地儒士的敬重,南汉小王朝为他赐号“知圣”。 关于文偃到灵树的文献记载,各本不尽相同,但均收录有一段如敏的悬记。 《禅林僧宝传》卷二曰:先是,敏不请第一座,有劝请者,敏曰:“吾首座出家久之。 ”又请,敏曰:“吾首座已行脚悟道久之。 ”又请,敏曰:“吾首座已度岭矣,故待之。 ”少日,偃至,敏迎笑曰:“奉持甚久,何来暮耶? ”即命之,偃不辞就职。 文偃的住灵树,前后达八年之久,戊寅岁(918年),如敏圆寂,南汉王刘岩请文偃说法,文偃此后才大弘法教于韶阳。 对于文偃的出山弘教,《僧宝传》曰:“俄广王刘王将兴兵,就敏决可否。 敏前知之,手封奁子,语侍者曰:‘王来出以似之。 ’于是怡然坐而殁。 王果至,闻敏已化,大惊,问:‘何时有疾? 而遽亡如是耶! ’侍者乃出奁子如敏所诫呈之。 王发奁,得简,曰:‘人天眼目,堂中上座。 ’刘王命州牧何承范请偃继其法席,又迎至府开法。 ”[文偃继灵树,按理应当弘扬洪州禅,但文偃的开堂说法所弘却是弘扬雪峰禅法,这是宗门史上值得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况且,《宋高僧传》没有为文偃作传,赞宁对鼓山神宴也没有单独作传,而且还对他颇有微辞,这似乎也是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 文偃在掌灵树的第二年(919年),他便在韶州“为军民开堂”;癸未岁(923年),文偃率领徒众开发云门山,“创构梵宫,数载而毕”,“层轩邃宇而涌成,花界金绳而化出”,“雕楹珠网,庄严宝相,合杂香厨,赠额‘光泰禅院’”。 可以说,这是南宗禅有史以来寺院建筑中最具规模、最为豪华的一座了,与当年丛林中的前辈们的茅舍草庵相比,委实乎不可同年而语。 一时,“天下学侣望风而至”,云门宗风,遂大兴于岭南。 戊戌岁(926年),文偃被诏入阙开法,刘王赐号“匡真”。 后来,文偃返回本院,南汉王朝对他仍然频加赏赉。 943年,刘晟称帝,复诏文偃入内殿供养,月余,却回武水(今广东韶关之西北)。 文偃在韶阳一带弘教,前后达三十多年,他创立了云门宗,恢弘了雪峰禅法。 南汉干和七年(949年)四月十日,文偃趺坐西逝,遂塔全身于光泰禅院之方丈,南汉王赐其塔院为“瑞云”之院,塔曰“宝光”。 文偃圆寂后十七年,曾托梦给雄武节度使推官阮绍庄,嘱他为之开棺。 当打开文偃的棺材时,见文偃的遗体“颜容如昔,髭犹生,遂具表闻奏。 ”南汉王刘金长认为“金刚不败之身”,遂许群僚士庶、四海番商俱入内庭瞻礼”。 当时,“瑶林畔千灯接昼,宝山前百戏连霄”,文偃的全身舍利以“七宝装龛,六铢裁服”,其盛况空前,古今难伦。 文偃的弟子百余人,“散在诸方,或性达禅机,或名高长者”,“或典谋法数,或领袖沙门”。 在《景德录》中,收有其门人之传记达六十一人,而在《五灯会元》中,其门人有机缘语传世者就有七十七人之多。 文偃拥有如此兴旺的法嗣,他在五代时期的丛林中,必然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而丛林中也曾一度有“云门天子,临济将军”的提法。 发布时间:2025-10-28 13:45:2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1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