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五浊恶世是指什么 内容: 楞严经中讲有“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如何理解这五浊? “五浊恶世”又指什么? 请解义。 清净觉体,本然无碍,因妄升起,随没幻识,即生错觉,如静水被搅,随现浊象,故称为浊。 于人体中,五蕴升起,如烟如雾,如尘如沙,重重披蔽觉城,似清净琉璃瓶内净水被搅成浊,故名五浊。 第一劫浊。 人立世界,环顾四周,见人见物,见花见草,见飞鸟走兽,见天地万物,见十方虚空,唯不见见。 有见见者,又被见障,不能离见,实障真见。 善知识,清净自性觉明本见,但身心周围外相妄念如贼,觉明被重重物相所障,自性光明犹如被贼人所劫持,故称劫浊。 所劫者本觉,劫主者名色。 劫浊应对五蕴之“色”。 第二见浊。 于色身中,七大具备,随有觉知性,四大周行,见闻觉知随生。 觉体本静,识心本动,静者不变,动者旋复,如静器不动,内浊水旋复,随障晶体本透明性,见性丧失,随成见浊。 动识与静觉,旋复交磨生受,受生障见,故第二浊因名受。 见浊应对五蕴之“受”。 第三烦恼浊。 识心被搅,动荡不安,万念升起,犹如浊水中千万微尘粒升腾。 水体无骨,尘粒又旋,欲静不能,交相加速,随生八万四千尘劳烦恼,名曰烦恼浊。 众生于觉体识心中,被千念万念,千事万事所乱,不能息心净意,相相积烦,念念生恼,扰人不休。 识心中尘念不静者,为“想”字所恼。 “想”为烦恼浊因。 烦恼浊者应对五蕴中“想”。 第四众生浊。 念念迁移,随成惯性,如河之波,前后相继,不能止息。 随又生出各种已生、正生诸等烦恼。 著相为人,认念为我,人来于世,犹如一粒尘埃掉入浊涡流,随入众流,化众生浊。 众生浊者,生生著,发生障人,事事不休,百千万生,个个为碍,名之众生浊。 众生浊为业运所推,应对五蕴中“行”。 第五命浊。 积色成世界,积受成欲,积想成情,积行成运,积识成命。 众生因于迷惑,若一尘埃,飘坠幻化界,完全不能自已,好似一尘沙交付与洪流,故生了命浊。 命浊者,深惑也。 识惑成最者,名命浊。 命浊应对五蕴中“识”。 善知识,人身心本如一光明琉璃宝瓶,不但体莹,还发妙光,因一念生妄:一夺其觉,丧失其光,名曰劫浊;二染识体,失去其泽,名曰见浊;三夺其念,失去其净,名曰烦恼浊;万念不住,各各乱起,不能止息,随生第四众生浊;失觉良久,出识不能,被业所控,随行而行,随成第五命浊。 善知识,五浊者,五蕴之祸也。 佛经中有言说“五浊恶世”,五浊恶世者名何? 五浊恶世非指世界,乃曰身心。 身心浊,则恶世生;身心净,则见琉璃世界。 众生一念无明,坠堕五蕴,为五阴云所缠,皎净身心随生五浊,故说身心为五浊恶世。 五浊恶世非关身外世界,水本不浊,花本鲜美,飞鸟走兽本不恶,乃因人心离真迷失,故诸恶生,随于自身心中成五浊恶世。 故善知识当知,五浊恶世非实你鼻子尖下世界,乃指你眼中、心中之世界——你透过五层混浊的玻璃看出的世界。 欲解五浊,当净身心。 觉照大千,持照能彻,解一切浊。 立地观天,能见见者,不为见障,解劫浊;持觉入室,能照识心,净识心意,解见浊;静照识心,安抚诸念,不为念乱,解烦恼浊;于烦恼中,守一根本,不随念窜,不迷不失,解众生浊;在暗室(识)中,于乱念堆,但持觉光,能信根本,可解命浊。 善知识,于人身心中,能过色关,无劫难;能过受关,无见难;能过想关,无烦恼难;能行行关,无众生难;能出识关,无命难! 善知识,但过五蕴关,远离五浊! 发布时间:2025-10-27 15:06:2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0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