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小乘四果分别是什么 内容: 须陀洹果:又称入流果、预流果,四果中之初果。 若能永断身见、戒取、疑三结,则得须陀洹果,不堕恶道。 结:喻心念之缠缚。 为缠缚之心驱使,无明中生种种行称作结使。 身见结:分为两种,俱生身见、分别生身见。 视己身为我,视他人身为他人为俱生身见。 于诸法一一染着而生身见为分别生身见。 《入楞伽经》言:“此身见垢见人无我乃能远离。 ” 简而言之,坚定相信并了知色身不是我即为断身见结。 戒取结:存贪图果报之念而持戒,称为戒取结,故戒取结又称戒盗结、毁戒结。 疑结:对是否有我存在,色身是否即我,我及其他人是否受多身有生死轮回,是否有后世果报,是否真的有佛,所谓的上帝等神是否存在,是否有果位,普通真的能证果位吗等诸多事项存有疑惑,称作疑结。 《增一阿含经》言:“云何名为疑结。 所谓有我耶。 无我耶。 有生耶。 无生耶。 有我. 人. 寿命耶。 无我. 人. 寿命耶。 有父母耶。 无父母耶。 有今世. 后世耶。 无今世. 后世耶。 有沙门. 婆罗门耶。 无沙门. 婆罗门耶。 世有阿罗汉耶。 世无阿罗汉耶。 有得证者耶。 无得证者耶。 是谓名为疑结。 ”实际上有两个我,一是心念的我,是个妄念而已,世间人皆以此为真我。 所以佛刚开始讲法时常说“无我”。 而那个真我,不因色身生而生,不因色身灭而死。 若众生以身灭为我死,叫做有寿者相。 世间人就是生病的佛,住在没有窗户的宝塔里,身体虚弱无力,眼耳鼻舌也不灵了;于是乎有的人把宝塔当成自己,有的人把宝塔放出的种种光当成自己。 宝塔就是他的色身,塔光就是他的心念。 斯陀含果:又称一来果、更来果,四果中之第二果。 须陀洹能常思维身非我、受为苦、心无常、法无我。 依正思惟所得正见断恶修善,持戒、布施,贪、嗔、痴三结减轻。 则得斯陀含果。 受:就是感受,分为乐受、苦受。 佛告诉我们,其实乐受苦受都是苦,所谓的乐受只是程度较轻的苦而已。 贪结:又称淫、贪着。 造作善不善诸业时心念强烈即为贪着,如果此业为己身之欲即称为欲贪。 贪结亦是因缘生法,实无作者。 《十善业道经》言:“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 ”。 造作贪不善业便会损己福报功德,同时产生业力,带来不好的果报。 嗔:又称怒。 也是心念的一种。 嗔念本身是一种不善业,由嗔念又会引出杀生、恶口、两舌诸不善业。 痴:又称世间爱。 沉迷于某一业不出即为痴。 我们平时所说的业余爱好,都属于痴业。 阿那含果:又称不来果、不还果。 四果中之第三果。 须陀洹继续依正思维精进勤修。 得贪、嗔、痴三结尽断,不复再起。 则得阿那含果。 阿罗汉果:四果中之最后一果。 阿罗汉果众生烦恼断尽,不复六道生死轮回。 所谓六道轮回并非指的色身的生灭。 而是业报苦蕴身。 如《中阿含经》言:“法生则生。 法灭则灭。 皆由因缘合会生苦。 若无因缘。 诸苦便灭。 众生因缘会相连续则生诸法。 如来见众生相连续生已。 便作是说。 有生有死。 ”阿那含继续依正思惟精进勤修。 断除色界、无色界诸念;断无明结、骄慢结;具足四谛智慧。 则得阿罗汉果。 色界诸念:欲恶不善念;喜念(为断念所设方便);苦乐忧喜见念。 无色界念:色想、识想、有所有想、想想。 如《佛说阿那律八念经》中说:“何谓四禅。 惟弃欲恶不善之法意以欢喜,为一禅行;以舍恶念专心守一不用欢喜,为二禅行;欢喜以止,惟如法观觉见苦乐,为三禅行;又弃苦乐忧喜悉断而住清净,为四禅行。 ”所谓欲恶不善之法意,指的是虽然对欲的贪念断除了,但是用来生出贪念的念还未断掉,所以叫欲恶不善念,虽然此种念本身不恶,但顺着此念会引出贪念。 又如《大般涅槃经》:“复次阿难。 有八解脱。 一者内有色想外观色。 二者内无色想外观色不净思惟。 三者净解脱。 四者空处解脱。 五者识处解脱。 六者无所有处解脱。 七者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八者灭尽定解脱。 ”无明结:即自己发现不了的念。 实际上阿罗汉断的是六识以内的无明结,并未断尽所有无明(参见《楞严经》对菩萨五十二阶的讲解,至等觉方断尽无明)。 骄慢结:因阿罗汉并未断尽所有无明,所以随着禅定境界的提升,不知不觉中会生出骄慢念。 有认为自己修的比四果以下众生修的好的念头就是骄慢结。 只有得首楞严三昧的八地及以上菩萨才能凭自己的道种智发现此念实为妄念。 阿罗汉需要承佛神力才能断掉。 《增一阿含经》讲到:“阿那律曰:‘何者是吾? 何者是我? 何者骄慢结? ’阿那律曰:‘吾者是神识也,我者是形体之具也。 于中起识生吾、我者,是名为骄慢结也。 ’” 发布时间:2025-10-26 14:59:5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0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