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劝发菩提心文浅释(二) 内容: 劝发菩提心文浅释(二)2007-11-17 09:27劝发菩提心文浅释美国加州万佛圣城宣化上人 讲述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编按〉:宣公上人曾三次宣讲本文:一九七四年在金山禅寺以本文为教材,教导西方人学习中文,惜未讲全;一九七九年于万佛圣城开光典礼后,特为远来访客,及城中四众弟子讲解;一九八五年于金山圣寺第三度讲解。 由此可知上人对本文之重视,吾等学佛修行之弟子,岂能不深加研习熟读之? 上人三次畅述,各有所重,本当一一刊出,但因整理未及,本站特将各次讲解之菁华,先行编辑并合上网刊载。 日后容或人力允许时,再行各别次单独刊出。 序分不肖。 愚下凡夫僧实贤。 泣血稽颡。 哀告现前大众。 及当世净信男女等。 惟愿慈悲。 少加听察。 尝闻入道要门。 发心为首。 修行急务。 立愿居先。 愿立则众生可度。 心发则佛道堪成。 茍不发广大心。 立坚固愿。 则纵经尘劫。 依然还在轮回。 虽有修行。 总是徒劳辛苦。 故华严经云。 忘失菩提心。 修诸善法。 是名魔业。 忘失尚尔。 况未发乎。 故知欲学如来乘。 必先具发菩萨愿。 不可缓也。 「劝发菩提心文」:劝发,是你本来没有发,他用一种很合理的、很合法的语言,来劝勉你,令你发生这种的心。 发生什么心呢? 就发这个菩提心。 什么叫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一种明白的心,就是反迷归觉的一种心,就是舍邪归正的一种心,就是明辨是非的一种心,也就是不颠倒的心,就是一个直心。 直心里边没有一切的委曲相,没有弯弯曲曲的这一些个行为。 菩提心也就是个利人的心,自觉觉他的心,自利利他的心:这都叫菩提心。 那么「菩提」,这是一个梵语,翻译过来就叫「觉道」,就是要你明白这个道。 明白道,你才能修行;你若不明白道,就不能修行。 不明白道,你往往就会颠倒,就会以是为非,以非为是,黑白不分,冠履倒置了。 你若明白了呢,就能走一个正路;你不明白,就走一个邪路。 所以这个菩提心,你怎么样讲,怎么有道理。 总而言之,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这就是菩提心,所以也就是一个持戒律。 你守规矩,就是菩提心;你不守规矩,就是忘失菩提心。 这菩提心大概的意思是这样子。 「古杭」:就是古来到现在都有这么一个地方。 是什么地方呢? 就是杭州。 杭州这个地方是佛法大兴的一个地方。 杭州有西天目、东天目、南天目、北天目,又有天台山。 这些个地方,过去七佛都在这儿出世的。 所以中国为什么大乘的根性这么多? 因为佛以前选择过中国,在这儿出世,所以这个种子早都种下了。 「梵天寺」:梵是清净的意思,就是「清净天」这个寺院。 「沙门」:沙门是出家人的一个普通的名词,也是梵语,翻译过来就叫「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勤修戒定慧就是不颠倒;息灭贪瞋痴就是不胡涂,就是没有无明。 所以出家人普通的一个名号就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那么这个出家人叫什么名字呢? 就叫「实贤」。 本来他的名字叫「思齐」,就是见贤思齐焉,又有个别号,就叫「省庵」。 因为这个,所以这一般的人就谓之「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文」,就是文章。 文章里边有开合转折,有种种道理在里头包括着,可是它说的是一篇一篇的,一章一章的,所以叫文章。 这个文法用的有「之乎者也矣焉哉」,又有「启承转合」,那么写的东西是井井有条,很有道理在里头包含着。 那么这一篇文,也就等于经典一样的,它用字不太多,可是说的理论是很圆满的。 因为这个,在佛教里头这个发菩提心文,也占很重要的地位。 「撰」:这一篇是谁撰的呢? 撰就是杜撰,就是写作,就是他著作的;因为他写出来的,他不知道究竟对不对,所以客气话,他只是说撰,没有说他著作。 他自己认为自己所写的道理,以前没有的,那么以后有没有就不知道了,所以叫杜撰。 这个杜撰就是单独的,和旁人不同的,也就是或者别开生面,独出心裁,写这么一篇文章,这叫撰。 撰就是撰述;述就是说一说。 他说「不肖」:不肖就是不像。 不像什么呢? 不像古来诸佛菩萨、大德高僧那个智慧。 因为他们有智慧,所以无论他们写出来什么东西,都是很靠得住的。 不肖,也可以有另外一个解释。 譬如父亲是一个大官,我呢,只做一个农夫,所以叫不肖。 或者父亲是很有钱的,自己是个穷人,这也叫不肖。 说:「我比不了我那个先人。」这就叫不肖--不肖某某。 好像帝尧就把他这个天下传给大舜,没有传儿子。 他儿子叫丹朱;丹朱不肖,所以他传给旁人了。 这个不肖,就是和父亲不一样的,和先人不一样的。 他这个「不肖」,是说他和佛菩萨的思想、心理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呢? 他没有什么智慧。 说「愚下凡夫僧」:我是一个凡夫,不是个圣人。 凡夫僧,谁呢? 「实贤」。 虽然他是个愚下的凡夫僧,很愚痴,很下劣,也是一个薄地凡夫,可是他有一份诚心,有一份真心,要说真心话,要说诚心的话。 真诚到什么程度呢? 就是「泣血稽颡」。 泣血,哭得把眼睛都哭出血来了。 你们各位想一想,若不到真诚,哭到极点,怎么会把血哭出来了呢? 不会的。 这虽然是个形容词,可是也就是他一个真心的表露,恳切至诚的一种心的表露。 稽颡,就是叩头:头前边额这个地方也叫颡,所以稽颡,就是把头叩到地下。 「哀告现前大众」:我啊! 泣不成声的,很哀痛的,告诉现前大众。 大众就包括出家人、在家人,和一切的众生;不单人,乃至于其他的众生都包括在内了。 大就是广大;众就是众生:这不是单单说的人了。 「及当世净信男女等」:和当时的,这可以说是就是现在的。 这个「当世」也就是在当时的,也和「现前」是一样的,不过这个文法他这么样说。 凈就是清凈的;信就是善男信女。 善男信女,这就是包括一切在家人都在内了。 「惟愿慈悲」:我现在愿意你们每一个人,都很慈悲的,「少加听察」。 你们拿出一点点的时间来,听一听我对你们所说的话。 少加听察,你也想一想。 这个「察」就是想一想,对不对? 英文叫 Think over. You think over. It's right? 「尝闻」:我常常听见你这么说,说什么呢? 说「入道要门」:你想要修道,这个要紧的门径是什么呢? 「发心为首」:你一定要先发菩提心。 你要先发菩提心,这才是最要紧的。 「修行急务」:你修行,这个最要紧的你应该懂得的,就是什么呢? 「立愿居先」:一定要发愿。 你若不发愿,你就不能修行;你修行,那都是假的。 因为愿你也不敢发,你还修什么道? 你所谓修道,那都是在骗人呢! 你若真正想要修行,为什么不敢发愿呢? 所以说立愿居先,你要先立一个愿。 「愿立则众生可度」:你有了愿在那儿来支持着你;你若没有愿,你就是这么样子,说:「我修行,我修行。」啊! 到时候就忘了,到时候就不记得了,所以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 你若能自己有了愿力,就像你有个船了,你才能度人;你若没有船,你怎么能度人? 那个愿就像一个船似的。 「心发则佛道堪成」:你要发菩提心了,你才够成佛的资格;你若不发菩提心,你就没有机会成佛。 所以这说得都非常地恳切,非常地要紧。 「茍不发广大心。 立坚固愿」:茍,是假如、假设。 你如果不发广大心,就那小小气气的,一点点亏也不能吃,也不能舍得。 你不立最坚固的这个愿,「假如我说了,一定要这样做,不能改变的。」这叫坚固愿。 「则纵经尘劫。 依然还在轮回」:你就经过有尘剎那么多的劫数,你不能脱出这个轮回。 轮回就是六道轮回--天道、人道、阿修罗这三善道;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你还在这里头转来转去。 你就是做什么善事,或者升天,或者做人,享福报,这没有什么大意思的,依然还在轮回! 「虽有修行」:虽然说你也吃斋啊,也念经啊,也念佛啊,「总是徒劳辛苦」。 你就是用多少功,都是自己在那儿徒劳无益,很辛苦的;你就修什么法,也是不究竟的。 「故华严经云」:所以在《华严经》上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你要是忘失这个菩提心了,你修一切的善法;虽然是善法,也是修六欲诸天那个天魔的业。 因为你无明不断,淫欲心不断,修这些个法,都是在那个地方造天魔的业。 忘失菩提心,就是你念不清净。 你若念清净,那就是菩提心;念不清净,那就是魔业,所以是名魔业。 「忘失尚尔」:你把这个菩提心忘了,你所修的善法,还都只是魔业,「况未发乎」:况且你没有发呢? 你若不发菩提心,那你能修什么? 修什么也都是魔业。 「故知欲学如来乘」:因为这个,所以你要学佛法,要学佛乘,「必先具发菩萨愿」。 你一定要先具足了发菩萨的愿力;你若不发这个愿力,那是总在魔的窟窿里转,在魔的洞里,在那儿来回来回跑。 「不可缓也」:所以这个菩提心,你不可以等,不可以说:「我等等再发菩提心吧!」不可以的! 说:「我等等再立菩萨愿。」这不可以;你一定要发这个菩提心,行菩萨道,这才能脱出轮回,了生脱死呢! 然心愿差别。 其相乃多。 若不指陈。 如何趋向。 今为大众略而言之。 相有其八。 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 不究自心。 但知外务。 或求利养。 或好名闻。 或贪现世欲乐。 或望未来果报。 如是发心。 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 又不贪欲乐果报。 惟为生死。 为菩提。 如是发心。 名之为正。 「然心愿差别」:然,就是这样子。 既然是这样子了,就是你一定要发菩提心,一定要立坚固愿。 你不发菩提心,始终也不能成佛道;不立坚固愿,始终也达不到你的目的。 心愿差别,人发心的心愿有很多种不同的,其相乃多。 发心就是人的思想,人的目的,人的志愿,人的目标。 「其相乃多」:这个相很多很多的,可以说是有八万四千那么多。 「若不指陈」:那么现在我略略地,不能全说,我说简单一点。 若不指陈,我若不把它指示明白了,说清楚了,陈列出来。 陈,就是陈列出来,就是给你们摆在眼前看一看。 「如何趋向」:你怎么样子才知道往前去进步呢? 趋,就是往前去,到那个地方去;向,就是对着那个地方。 「趋向」,就是我怎么会有一个目标呢? 我怎么会有一个方针、宗旨呢? 「今为大众」:这省庵大师他说,我现在为大众,「略而言之」:略略地说主要的。 「相有其八」:这个相,总括起来有八种,「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有邪有正,有真有伪,有大有小,有偏有圆。 怎么叫邪呢? 邪就是自私。 怎么叫正呢? 正就是不自私。 怎么叫真呢? 真就是利人不利己。 伪呢? 就是利己不利人。 你用六大宗旨来看,就可以知道。 什么叫小? 什么叫大? 小就是为自己;大就是为大众。 所谓「为人不为己,终究是佛体;为己不为众,终究白搭命。」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都没有用。 大,就是发大心;发大心就是行菩萨道。 那么不发大心,小呢? 就是不行菩萨道,就是自私自利、争哪、贪哪、求啊、为自己做打算,这都是小。 若为大家做打算,大公无私、至正不偏,普同供养,以法界为体,以虚空为用,这都叫大。 偏,就是偏激,偏于一端,偏于一边,偏于一小部份,不圆融。 那个圆里头包罗万有的,就是圆满;圆满菩提了,就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 所以可以用我那一首偈颂,来形容这个「圆」。 这个圆就是:「法界为体有何外」:以法界为体,有什么在法界外边的? 「虚空是用无不容」:虚空就是一个大用,没有不包容的。 「万物平等离分别」:对于万事万物都是平等平等看,看成平等。 「一念不生绝言宗」:这个可以说是圆了。 那么后边,他会解释这个「偏圆」。 我现在解释,是按照字义大概的意思说。 省庵大师这个《劝发菩提心文》,你若往我们这个六大宗旨上一合,那是天衣无缝,恰到好处!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怎么叫做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呢? 这个「耶」字就是问号。 「世有行人」:这就说出来了。 说世界上有修行人--行人就是修行人,就是出家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 他修是修,可是尽做外相。 譬如,他又拜忏哪,又礼佛啊,又在那儿念经啊;尽给人家看,他不往自己回光返照,自己心里有没有拜忏? 自己心里有没有念佛? 有没有礼佛? 有没有念经? 你心里念,那才算真的呢! 你尽在外边做表面的工作,装老修行,给人家看--我用一个什么功也给人家看看,譬如我扫扫地,也等着有人来了,我就扫扫地,我这可做苦工了! 尽做表面上的工作,这就是不单没有功德,而且邪。 这个就是不正当,尽报功。 对人有一点什么好处就说:「你知道吗? 因为你,我怎么怎么样子啊!」叫人感激自己,这都是叫邪的。 你们大家要彻底了解,施恩不求报,予人不追悔。 对谁有什么好处,你应该忘了它;不应该常常记得,挂到嘴巴皮上,一天到晚就用这个来做广告,做招牌:「啊! 我做了什么好事了,你知道吗? 某某地方的庙是我修的,你看那个匾上有我的名字嘛?」还怕人不知道,还叫人看看那个匾上有没有他自己的名字。 这就是邪,这就是尽在那儿贪名闻利养。 若不这样子呢? 那就是正了。 所以这个邪正,正是相反。 邪的是属阴的,正的是属阳的;邪的见不得天,见不得光;正的是正大光明的,什么地方都可以行得通的。 所以要一向修行--一向修行,就是从来修行--不究自心,他不在自心上用功夫,专门向外驰求,到外面去找去。 「但知外务」:就知道在外面做表面的工作,好像给人念经,做赶经忏,又是什么的,哦! 你看的很热闹很热闹的,一天到晚累得要死,辛苦得不得了。 「啊! 我真是为法忘躯了! 你们大家知道我吗?」就是尽向人来报功,表示他自己的德行,那么张扬外露,不能韬光晦迹,不能藏器,不能有修养,有涵养。 为什么他到外务去呢? 「或求利养」:就是为利益他自己,叫人供养他,叫人相信他,教人或者炖点人蔘给他啦,或者煲点木耳给他啦,或者……,所以你们谁要是我的真弟子的话,谁也不准给我弄东西吃。 我反正现在没有饿死嘛! 你今天又煲点这个汤,明天又弄点那个,啰啰苏苏,真讨厌! 你们以为这是诚心了,你想不到这就是助纣为虐呢! 你就把那个修行人弄得不修行了。 你们懂了没懂? 所以不能单独地个别供养某一个人。 「或好名闻」:或者贪图人家到各处给自己宣传一下:「喔! 他真是老修行啊! 真是个大修行啊! 真是好呀! 怎么样,怎么样……」各处给宣传。 你派出去很多的马仔,很多的工作人员到各处给他宣传。 好像我今天说这个某某,就是邪! 就是邪! 你看他就是贪利养嘛! 佛教企业化! 这是佛教的罪人哪! 这是佛教的败类啊! 佛教怎么要企业化? 要企业化,又出什么家? 在家人谁都可以办企业,谁都可以做生意赚钱。 为什么出家人,佛教徒要做企业化? 那么一般的人还说:「哎呀! 那儿好呀! 好呀! 好呀! 好呀! ……」往地狱里钻还不知道呢! 还好呢! 都钻到地狱去了。 这就是或求利养嘛! 尽叫人拿钱给自己。 喔! 自己干什么干什么。 或好名闻,或者贪一个好名誉。 「或贪现世欲乐」:你说他不是贪现在欲乐是干什么? 一天到晚吃吃喝喝的,又吃肉,又喝酒,又乱七八糟的,什么都干,就是贪现在的欲乐嘛! 那不是地狱是什么? 你们哪一个是他的徒弟,可以回去报告他,告诉他我这么骂他,我不在乎的。 「或望未来果报」:或者说我现在做功德,将来我做国王,将来我又如何如何的,将来有好的果报。 这都是邪,这都是邪! 我讲话,我是知道的,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发布时间:2025-10-25 09:34:2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0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