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四划之四 内容: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四划之四比丘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佛国品第一第一章楞伽经卷第一第一章出家修行的男子。 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四第三十八章之一弃,指犯了根本罪,为佛所弃,被逐出教团。 比丘四弃罪:杀、盗、淫、大妄语。 比丘尼八弃罪:杀、盗、淫、妄语、触、八事成、覆、随。 触,指与男身染心相触;八事成,指染心与男子捉手、捉衣、入屏蔽处、在屏蔽处共立、共语、共行、身相倚、相期;覆,隐覆他人重罪;随,随未作共住法的大僧供给衣食。 切实相性清净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即色见空,名为实相。 是实相者,即是非相,说名实相。 如此实相,从本已来,自性清净。 止观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九简言之,止,即是定,坐禅时,摄心专注于一境,以排除心中种种不正的杂念,使心神安定下来。 观,即是观照,面对禅境中种种如幻的影像,在相离相,不起邪念,不生妄想,始终以般若智慧进行观照。 中宗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护法品第九之一唐高宗太子,名显。 即位后五年,武后将他废为卢陵王,徙居房州十四年。 至武后被迫归政,中宗始得复位。 中道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付嘱品第十之二一般以不偏不倚为中道,也就是不片面认识,不走极端,不绝对化的辩证观点。 《宗镜录》说:“以一真心,不住有无二边,故称中道。 ”《楞伽经·卷二》说:“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 ” 《中论》三是偈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 八不偈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这八不,具体揭示了不着二边的中道义。 中道了义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六第十六章之一一般以不偏不倚为中道,也就是不片面认识,不走极端,不绝对化的辩证观点。 《宗镜录》说:“以一真心,不住有无二边,故称中道。 ”《楞伽经卷二》说:“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 ” 《中论》三是偈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 八不偈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这八不,具体揭示了不着二边的中道义。 未说到实相的方便法门都是不了义法,指出了实相的法门是了义法。 符合中道的说法,称为中道了义。 中阴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三第七章之一《俱舍论》说:“死生二有中,五蕴名中阴”。 中阴,即泛指意念前灭后生之间的五阴活动。 见元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三第八章“元”是第一号最重要的因素,见元和见精、见性都是名异实同的近义词。 见不生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除死了的人、植物人、熟睡的人之外,因为藏识流注不灭,所有人心中的色相无时不存在。 愚夫见相生妄想,智者见相能离相,不生妄想。 见相离相、不生妄想,便说是“见不生相”。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九章前一个见是动词,后一个‘见\’是名词,指见精。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认为你见到了见精,你能见到的所谓“见精”并不是你的妙明的见性见胜进者心生嫉妒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净诸业障远离四有为相然诸圣人,形类不定。 得与不得,内证在心。 何以辨他未得未证? 故观心行以验真虚。 夫圣人用心,他己无二。 见他胜进或法教流行,念念喜欢,必能随顺。 若自觉己衰他盛则嫉,己盛他衰则喜。 纵令深解妙境,但是心之所缘。 万勿错认谓得谓证。 见性具四种缘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九章四缘和合而生眼识。 因空显有,因明见色,因心想见,因眼能见,这四种因缘和合生成眼识。 这只是一种随机方便的说法,还未说到实处。 站在大乘的高度看,还执着因缘和合,便成世间戏论了‘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九章见精并不存在于所见之物中,从所见之物中,是无法见到见精的。 见闻逆流流不及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五第十三章法尘是无表色,是前尘影事在心里涌现出来的影像,眼根耳根没有了别这些影像的功能,只有意根才能了别心内的法尘。 所以说见闻不及。 见精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三第七章见精,即视觉功能,包括能见、所见,指能见之性缘所缘之境生起的分别性。 化佛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五章之二化,是灵活变化之意。 佛以不同的化身为芸芸众生说法,对世俗人说世谛,对有声闻乘种性的人说四谛法,对有圆觉乘种性的人说十二因缘,对有如来乘(大乘)种性的人说如来乘。 法佛不同的化身称为化身佛,简称化佛。 化身佛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化,是变化。 世人各式各样的心念,千变万化,意识指导行动,而有千百亿行为表现,这就是千百亿化身。 一起善念,智慧即生;行善不拘一格,说法化度,随缘方便,契机契理,这就有了千百亿化身佛。 今此妙性,现在我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三第八章阿难说的这句话,还不明白“见”包括能见、所见,把眼前所见的物象误作能见的见性。 分别半偈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立名付嘱法凡全偈者,所谓四句。 句有二种,谓文句义句。 若约文句,即两句为半偈。 若约义句,即说一切法本来空寂,是为半偈。 显空体不空,方为全偈。 分别之处,则复见缘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三第七章缘,包括能缘所缘,缘客尘生起的分别性,客尘便是所缘。 乌刍瑟摩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第三十章即火头金刚。 六十二见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弟子品第三第十五章指印度外道的六十二种不正的见解。 据《大般若经·佛母品》说六十二见为:执着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每一蕴各各为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为二十见,执着色等五蕴各为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为二十见,执着色等五蕴各有去来、无去来、亦有去来亦无去来、非有去来非无去来为二十见,再加身与神一、身与神异,共六十二见。 这六十二见都是有见,从有见中去观察,懂得这些有见都虚妄不实,即破除了六十二见。 六十二恒河沙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一第三十三章一恒河沙数,表示无量多,六十二是有限的常数,合起来,既是有限,又是无限,既非有限,又非无限。 六根之中,各各功德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拿第二十三章古文‘德\’字与‘得\’字同义。 六根功德,指六受用根的功能所及的范围。 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文殊师利因地如何发心执为法我。 六尘是境,识体是心,心对根尘有缘虑相。 今认缘虑谓是自心,念念随之漂沈苦海。 诸心、心所,依他起故。 亦如幻事,非真实有。 若执实有,亦是法执。 六和敬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菩萨品第四第二十章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争,意和同悦。 六种震动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四章之一会众大都是有修禅体验的大比丘和菩萨,因佛的神力作用,都会感觉到身体内气脉强烈的震动,有动、涌、震、击、吼、爆六种现象。 六德论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三第八章处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是为六德。 六销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八第二十三章面对引起六根觉知的客尘,能离一切相,六根不生妄觉,便说是六根销亡。 只得声闻初果须陀洹的阿难,只是初伏客尘烦恼,六根未得清净。 六欲诸天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决疑品第三之三《佛说阿弥陀经》描述了欲界六天。 这六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在这些天(境界)中,还存在贪爱、喜、怒、哀、乐等情欲。 世人多喜欢追求感官及心理的刺激和享受,如果不沉迷于这些追求,清心养性,就可冲破六欲诸天的困惑了。 六念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菩萨品第四第二十章念佛、法、僧、施、戒、天。 六入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二章之一诸经说法不尽相同。 有的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为 内六入,有的指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为外六入,本经说的六入,指根尘共同的作用,即是见性、听闻性、嗅闻性、尝味性、觉触性、意知性,也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知觉。 本经把这六种觉性分别称为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 六波罗蜜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小乘、大乘都讲六波罗蜜,顺次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脱离生灭苦海度到不生不灭彼岸的法门。 六道众生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一第三十二章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人道,天道,阿修罗道,合称六道。 惠能六祖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慈悲即是观音,喜舎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从这段话可以明白,所谓六道,都是人们心中善恶的不同境界。 《净土生无生论讲义》分析六道如下:“地狱道,念念五逆十恶,恣意杀生,不信佛法僧三宝,拨无因果;二、畜生道,念念愚痴,不知惭愧,专恣情欲,不明正道;三、饿鬼道,念念悭贪嫉妒,不造福业,但积罪恶;四、修罗道,念念谄诳负气,外假仁义,内计我人;五、人道,念念节制五欲,注意三归五戒,希求后有;六、天道,念念止恶行善,摄散归定,诃色入空,愿求胜乐。 六通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方便品第二之三神足智证通、天眼智证通、天耳智证通、他心智证通、宿命智证通、漏尽智证通。 文殊师利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一第一章意译妙吉祥,是大乘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辅弼,主智慧,于诸菩萨中号称智慧第一。 文殊师利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文殊师利因地如何发心意译妙首,亦云妙吉祥,亦云妙德,象征信解证智。 是般若智慧的化身。 发布时间:2025-10-24 13:00:0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0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