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四划之五 内容: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四划之五方便随顺其数无量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威德自在有何方便渐次众生根性,利钝不同。 烦恼厚薄,沉掉不等。 随其根性,设教多端。 若不如是,难为趣入。 楞伽经: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彼彼诸病人,良医为处方。 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方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六第十六章之一玉石做的盘子,里面有玉石做的珠子。 为佛长子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第二十九章舍利弗为众比丘之首,所以自称为佛长子。 心不住相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离凡夫烦恼境界,不应住色生心。 心华发明照十方刹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心既明,慧光开发,触向无染,故曰心华。 心光遍照,内外光明,十方刹土,无量无边。 心心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三第五章这里说的心,不是肉团心,而是有感觉功能和思量推度功能的心,即是唯识论中说的心法。 心数,即心数法,又称心所法。 指自心对事物的认识活动,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包括正觉和妄觉,正见和邪见。 《百法明门论》中列出心法八种,即八识。 心所法五十一种如下:作意、触、受、思、想,称五“遍行”;欲、胜解、念、定、慧、称五“别境”,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舍、不害,称十一“善法”;贪、嗔、痴、慢、疑、恶见,称六“根本烦恼”;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骄、无惭、无愧、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称二十“随烦恼”;悔、睡眠、寻、伺、称四“不定”。 计着色空事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外道执着色就是色,空就是空。 他们不会用发展变化的、全面的、互相联系的、相对的观点看问题,而是用静止的、片面的、孤立的、绝对的观点看问题,生起偏执的二边见。 也有人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或只说前半句,或只说后半句。 只说前半句的,否定空即是色。 只说后半句的,否定色即是空。 这些都是有害边见。 认四颠倒为实我体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净诸业障远离四有为相四颠倒即前说四相。 举我相以明。 真我本有,迷之谓无。 妄我本空,执之为有。 其余三相,亦复如是。 长老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善现起请分第二位居上座的比丘,称为长老。 长跪叉手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文殊师利因地如何发心安危不易,信解合体,心境交参。 长牢果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十第五十六章之二原经为长劳果,据宋·长水法师说:“劳应作牢,声之误耳。 ”因而改作“长牢果”。 意为长住不坏,与前后文意相合。 以大圆觉为我伽蓝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圆觉如何安立道场伽蓝,意译众园。 是众居处故。 圆觉则万德所依,八识海澄,流注寂灭。 体遍法界,故得名大。 于四智中,是大圆镜。 以众法合成此身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第二十二章这里说的是识身。 以释法摧伏帝释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三第七章之一反诘帝释所造之法,或因喻不实,或宗自相违,则其宗不成,因而摧伏帝释。 三量五分论属世间法,计着世间因缘事,计着生灭见,不离四句,永劫不到如来地。 持世间论的凡夫不可能了解圣智事,不得见如来。 但是因缘譬喻等世间逻辑推度之法,亦自成体系,以之同帝释辩说,帝释之法亦不圆融,所以帝释之法被驳得一无是处。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威德自在有何方便渐次凡夫心妄,妄心则迷。 菩萨净觉。 以静入门。 虽然悟后,即动即静。 为欲对治动乱之习,首先取静,易得安心,渐渐修行,方得成就。 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离一切染。 气息出入、形色虚空、地水火风、见闻觉知,当知一切唯心无境。 即复此心,亦无自相。 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净诸业障远离四有为相佛说了义称理法门,皆言心境本空,惑业本净。 凡圣不异,因果皆圆。 就佛见之,理实如此。 众生迷倒已久,种习根深,纵令信解法门,但以分别心识,解如来无碍言教,说佛意亦只如是,生佛平等一如,何劳更修更证? 华严经说:如贫人数他人珍宝。 终非自家资财。 因此不能断惑求证,终不成就清净圆觉。 、习漏未除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七第十七章之一漏,是烦恼的别称。 因为烦恼会泄漏生命能量,所以有“漏”之名。 佛法把烦恼分为两大类:(1)起烦恼,指三界所起的烦恼,即以欲界的欲爱、色界的色爱、无色界的有爱为主引起的烦恼;(2)习烦恼,指三界外因藏识无明习气不思议变引起的烦恼。 习漏即是习烦恼。 修习声闻乘的人只断起烦恼,未断习烦恼。 阿难修习声闻,未得究竟境界,所以说像阿难这样的人习漏未除。 离一切烦恼,称为无漏,或称为漏尽。 也分两个层次:(1)非性无漏界,还未彻底离是非二相。 (2)离性非性无漏界,到达这种境界,诸法平等无二,烦恼即是菩提,生死等于涅槃,当下见性,即心即佛。 习烦恼不断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七章在深三昧境界中,由于藏识流注的作用,因不思议熏和不思议变生起的生灭现象所引起的烦恼,称为习烦恼。 亦说这是无明习气引起的烦恼,又称为无明烦恼。 声闻乘、圆觉乘和外道还未能断习烦恼。 幻尘灭故幻灭亦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有遍计之执,即认幻是真。 有观察之智,即时幻心灭。 幻尘既欲灭,幻心俱时灭。 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贤如何即幻离幻人们的幻心,即人们的妄想心。 此句比喻,妄想心随幻相的生灭而生灭。 人们的圆觉之性,像虚空一样,不会因幻相的生灭而被破坏。 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二章之一幻化的妄相即是妙觉明体。 修习禅定,不论凡夫圣贤,都会见到幻化的妄相。 凡夫着相,迷于生灭;智者离相,即成菩提。 是凡是圣,全在一念之差。 在智者的眼里,幻化的妄相即是妙觉明体。 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持经功德分第十五唐僧宗泐、如[王*巳]注解:信力曰受,念力曰持,对文曰读,背文曰诵。 所谓书写受持读诵者,自行也。 为人解说者,化他也。 发布时间:2025-10-24 12:56:4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0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