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四划之一 内容: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四划之一无慧自持误入诸欲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八第五十三章这是精气旺盛引起的邪欲。 无开发行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二章之三心专一境,无思无虑,无我无人,出神入化,于一切现前境界,都能应对自如。 无相则无,非无即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七无相才是无,非无即有相。 六尘在心中形成的影像名为相,这种相,只是人们认识到的事物的表面现象。 同类事物共同的表象,名为共相,某个事物特有的表象,名为自相。 用佛智观察,一切法非有相、非无相。 如果执着“有”或“无”,都是偏见,不是圣智,不得圣果。 佛说“无相才是无,非无即有相。 ”是要破阿难执着“空无”的偏见。 无想天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七第四十九章无想是外道所持的观点,所以说无想天是外道所居处。 无功用道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八第二十章离有为相,离一切妄相妄识,不住相生心,圆明寂照,照彻内外。 神志灵明,智慧开发,渐入神通自在境界。 无事方便自性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三第五章之二自性清净的无为相。 无业果色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七第五十章面对眼前种种色界的妄相,离因缘,不生业障,便不会有现业的果,便说是无业果色。 无常、苦、空、无我境界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五章之二声闻修习四谛法,建立无常、苦、空、无我的观点: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的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三受皆苦;诸法悉皆空寂;五阴假合的人身无我。 这是声闻乘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七第十七章释疑一之一于三摩提中现前幻相,既知是幻,不作分别,则无所谓同异。 未得无学的修行者,不知这是幻相,妄加分别,起爱憎取舍之心,便炽然见种种异相。 无畏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佛国品第一第一章如来佛四无畏是:一、说一切智无所畏;二、说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 此四无畏前二依自利德说,后二依利他德说。 无畏即无怯惧,如来智力,内充明了,凡有所说,皆安稳清净,不可倾动,无惊恐怖畏,故名“四无畏”。 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说十四种无畏功德: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 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二者,知见旋复。 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三者,观听旋复。 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 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 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 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 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 虽近其傍。 目不能视。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 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 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 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 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 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 不坏世界,能遍十方。 供养微尘诸佛如来。 各各佛边为法王子。 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 立大圆镜空如来藏。 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 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 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 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 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 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无生法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四章之二无生,不是一切都无,也不是一切心都不生。 《金刚经》说:“菩萨应离一切相发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离生灭妄相,心无所住,无住则无攀缘,无攀缘则因缘断,因缘断则不相续,不相续则妄想不生,这就是无生。 修行到达这种境界,名为无生法忍。 声闻阿罗汉及菩萨八地得无生法忍。 无种有种因果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二章之三一切识相,无不是藏识种子与内外因缘结合的产物,不懂这个道理的修行人,当遇到不可思议的幻相的时候,便以为这些影像是无种生,即是说是这些影像无因生。 无作、虚空、涅槃、灭尽,故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六章心不作意,清澈无染,心如虚空,不生不灭,灭尽烦恼,便说是常寂境界。 无所还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三第七章这里说见性无还。 见性,指无分别的本自妙明的真实见性,离一切色尘,离一切因缘,当然还不到任何处所。 无所有处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七第五十章无所有处不是真的无相。 不住于相,无妄想,知妄相不实,不当他是一回事,名为无所有无余涅槃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八第二十章楞伽经卷第四第八章无余即无漏. 《本事经》说:“诸行犹相续,诸所受皆灭,寂静永清凉,名无余涅槃。 ”无端起大我慢,乃至慢、过慢、增上慢、卑劣慢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八第五十三章梵文mana,意译慢。 《俱舍论》说有七慢:一、慢,看不起劣于自己或等于自己的人;二、过慢,与等于自己的人比,认为自己胜,与胜于自己的人比,认为与自己相等;三、慢过慢,与胜于自己的人比,还认为别人不如自己;四、我慢,自我执着,高傲自负;五、增上慢,未得谓得;六、卑劣慢,与比自己胜很多的人比,认为别人比自己差不多;七、邪慢,把邪行当作德行,恬不知耻。 无间等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三第二章入正智如如境界,自心与法界(客观事物)等无有异,主客观高度统一,就说是无间等。 无间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二第三十五章梵文Naraka,音译那洛加,意译不乐,又译苦处、地狱。 不间断地受苦,便是住于无间狱。 无间所得智常,故如来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二无间所得智即如来所得智,是般若熏习而成的自觉圣智。 用这种智慧观照一切法,得如实知常住的真一法界,这是出世间上上法所说的真常。 为破愚夫贪着世间常、乐、我、净,世尊说无常、苦、无我、不净;为破声闻计着无常、苦、无我、不净,世尊再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的真一法界。 无漏大阿罗汉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一第一章无漏意思是灭尽烦恼,阿罗汉是修声闻乘成就的最高果位。 无记止论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六章一般地说,法有善恶正邪之分,非善非恶、非正非邪诸法,属于无记。 到出世间上上法的境界,立无二法门,诸法平等;用圣智观察,离四句,离一切心量,则一切法都无记。 止,是依止;依于无记的言论是无记止论,离四句法属于无记止论。 无始时来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四章之一影响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包括先天遗传和后天感染,人类的遗传基因,对生理和心理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遗传基因,可以追溯到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的很远很远的远古时代,所以说是“无始时来”。 开秘密藏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藏在保险柜里的是秘藏。 未到时机不开演的,比如最上乘才开示的阿赖耶识、如幻三昧和佛的知见等,是如来的密藏。 天大将军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一三十二章帝释手下的大将。 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八第五十四章被天魔附身的人,即是修行着魔且有五种神通之人,当今世界各国,多有邪教害人,邪教大小头目,可以说都是被天魔附身的人,如果没有邪心邪念,天魔不得其便。 究其根底,天魔亦是心魔。 天帝释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四章之二天帝释又称帝释,又名释提桓因,是古印度传说中的天神,是忉利天的天主。 这忉利天只达到欲界修行离欲清净的层次,还在色界四禅天之下。 云何思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观察真妄即思慧也云何住持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悟得妙境安住其中持之不失,即修慧也。 下伫听佛说,生闻慧也。 从凡入圣必假三慧,故普眼为众咨求。 上皆问智也。 云何应住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善现起请分第二此处意为应抱什么态度,应立什么观点。 云何降伏其心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善现起请分第二人的心境最难调御,心似猿猴,意像野马。 坐禅如何能达到至静境界,说来容易做来难。 云何降伏其心? 怎样才能收住这个心猿意马? 唐三藏往西天取经,靠观音菩萨的金箍咒,才能拴住顽猴孙悟空。 须菩提虽然已修成解空第一的阿罗汉,对这问题还未得自在,所以请问如来。 发布时间:2025-10-24 12:53:3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0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