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四划之三 内容: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四划之三五阴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二章之一又译五蕴。 佛法用五蕴法来描述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一、色蕴。 即十八界中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五根是人的认识功能,六尘是人的认识对象。 二、受蕴。 指领受。 这是产生认识的第一步,即是根、尘接触形成感觉而未起分别意念刹那间的状态,也就是先于概念化作用之前的状态。 这种状态称为身受。 三、想蕴。 这是产生认识的第二步,即是引起了心的注意,形成了最初的理性认识刹那间的状态。 这种状态称为心受。 依唯识八识系统的论述,就是在这时产生了分别事识。 以阿赖耶识中的相似种子作参照系,初步判别这是什么,便产生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这六识都是刹那生、刹那灭的分别事识。 阿含经说:多闻圣弟子身受心不受,说的就是圣弟子阿罗汉只有身受,不生心受。 这就是凡圣的分水岭。 四、行蕴。 行即是思维活动,对分别事识进行逻辑推度,这是恒审思量的第七识的功能。 五、识蕴。 经第七识思量,作出最后确定。 这个结果,可能是增强原来识种子的势力,也可能是产生了阿赖耶识中新的识种子。 多闻圣弟子身受心不受的结果是六识不生,不生就无所灭。 这就是六识泯灭的、圆明寂照的无上大涅槃境界。 五阴本如来藏真如妙性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二章之一下文分析五阴都是虚妄,既是虚妄,怎么又是真如? 这个问题,要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1)什么是如? 离心离想去观照,不做分别,才是如。 (2)愚者即境生心,一切成妄;智者不住相生心,即境见真如,一切都是佛地,一切都是净土。 (3)这句话的意思是:虚妄无实的五阴现象,原来都是如来藏与根、尘、识结合兴造出来的,是凡是圣,见妄见真,都从此出。 后面对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的分析,都应这样理解。 不二之法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五外道和二乘人都修习禅定解脱修持法,在修习中,外道执着一切法是恒常的,二乘人会执着一切法是无常的。 常与无常,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执着二边的哪一边都是偏见,佛法又把偏见称为边见。 把分别二边、执着一边的法称为二法。 修习大乘顿教,是出世间上上法,是佛法的究竟境界。 《楞伽经》说“佛法起非常非无常”,宣讲佛法的究竟境界,离常、离无常。 只有建立无分别智,常无常不二,善恶不二,有无不二,生死涅槃不二,一切法平等平等,这样才能进入无生佛地,才能见到佛国净土,才能到达不生不灭的极乐世界。 佛法的究竟境界是一切法不二、一切法平等的不二之法。 不二随顺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即随顺不二。 生死、涅槃为二,凡夫顺生死,二乘趣涅槃,今皆不住,故说不二随顺。 不动行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第三十七章在这里指于色界、无色界中不起心动念。 不可说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无得无说分第七《楞伽经》说:“云何缘自得法? 若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缘自得法究竟境界,离言说妄想,离字二趣。 云何本住法? 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 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 ”宇宙有常住的法,这本住法界,即自然规律,不是哪一个佛说出来的规律。 如来说的一切方便法门,都不是真实的本住法界。 法界实相,是不可能说得清楚的,只有用般若智慧观照,才能认识这个本住法界。 所以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唐僧宗泐、如[王*巳]注解:真如法体离有无相。 离言说相。 岂可以耳闻心得耶。 当知树下得道诸会说法。 但应身耳。 其报身法身无得无说。 然应即法报说即无说。 是故不可以有取。 不可以无取也。 不增不减是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顿渐品第八之一(二)《心经》说:“是诸法空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心量广大似大海,大海能容百川,不因川流盈亏而增减。 聚则是来,散则是去,面对三昧中似来似去的影像,心志像金刚一样坚定不移。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自序品第一之是风动? 是幡动? 都不错啊! 但是,对要修证菩提、要求得明心见性的修行人来说,这样说就不对了。 面对眼前景物,保持清净心,向内返照,便没有风动还是幡动的问题了。 不眴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第三十六章眴者,目光动摇,神昏意乱。 不眴,心无尘翳,慧眼常开。 不思议无作妙德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一第三十三章无作妙德,是在无畏状态下的无功用道,无为而为,无作而作,亦即佛地的成所作智。 不思议,意思是出乎常人意想之外。 常人与圣人,难分界限,可思议与不可思议,亦难分界限。 常人认为是寻常事,孤陋寡闻的人会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事;常人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事,佛菩萨看作寻常事。 不思议事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于一味净觉之中,说轮回本末、种性差别、杂染等法,而无乖违过失,真不思议。 不思议变易死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识相的生灭,按是否有主观思量分为分段生灭和变易生灭。 前六种了别识都依因缘起,而且思量心不停,这样形成的生灭,称分段生灭,古译“分段死”。 离因缘,意识灭,在如幻三昧中不思议变的生灭,即是由不思议熏、不思议变的余习烦恼产生的生灭现象,称变易生灭,古译“变易死”。 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人的五官,眼耳鼻舌身有感觉功能,具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五官,称为五根。 这五根各司其命,被五根摄受的客体,分别名为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客体,称为客尘。 眼所见的形相,是色尘在心中的反映,不把它挂在心上,就是舍,就是不住,就是不住色布施。 不论听到什么声音、闻到什么气味、尝到什么味道、有什么冷暖轻沉的感触,都让它灭度,就是不住声香味触布施。 自古以来,人们把认识称为心意识,认为心意是主宰感知和思维的枢纽。 把意称为第六根,把法称为第六尘。 不住于法,意思是对一切法不要执着。 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坏见之人虽不坏行,不堪与众生为其道眼。 虽坏行而不破见者,是则人天真胜福田。 不应贪着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世法、小乘、大乘都要戒贪,只是层次不同,所戒的重点也不同。 在欲界修行,着重戒杀、盗、淫、大妄语;小乘着重戒贪禅乐,贪涅槃乐;菩萨还要戒贪法乐。 如果菩萨贪着法乐,极易堕入邪魔外道。 不离分段死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六种了别识的生灭现象,称为分段生灭,古人翻译为分段死。 声闻弟子初果、二果、三果,都未断分段生灭,四果阿罗汉才断分段生灭。 缘觉乘也一样,要修成辟支佛才断分段生灭。 所以说声闻缘觉不离分段死。 不立文字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付嘱品第十说禅宗“不立文字”,是人们对禅宗的误解。 六祖破斥宣扬“不立文字”的人是执空的人,他们宣扬的这种论调是谤经妄语。 不加了知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心体本自知觉。 何必更加了知? 若加了知,即迷现量。 不能善知虚空分齐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分指部分,齐指整体。 在阳光下,一般人不知道在自己眼前的空间中是否存在太阳光,因为看不见空间有什么颜色。 当你对着太阳的方向喷洒水珠时,便会看到美丽的七色。 这说明空中有种种色,各种色只不过是空的一部分。 再说,色和空两者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它们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各依一定条件向对方转化。 互为宾主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八魂、魄、意、志、精、神,六位分工不分家,互融归一。 深心寂静之时,六根互通,六位互用,在一位主事之时,其余五位为宾。 发布时间:2025-10-24 12:49:2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0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