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 内容: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内容提要:世间可以造作的法,有哪个不变坏? 虚空不是造作出来的。 所以虚空始终不坏灭。 把浊水置于器皿中,静置一处,沙土自会下沉,见到清水,这是初伏客尘烦恼。 去掉泥尘,只存清水,这是永断根本无明。 清澈澄明,面对一切形相,都不生烦恼,便合涅槃清净妙德了。 一因正果圆原文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 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1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 宣示阿难及诸大众。 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 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注】1末法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 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证;(2)像法时,有教、有行、无证;(3)末法时,只有教而无行证,罕见有能证果位的人。 三时年限,佛没有明说,后人说法不一。 我国唐代流行的说法是,正法时五百年,像法时一千年,末法时一万年。 白话解这时,世尊哀悯会中于菩提心未得自在的声闻乘和缘觉乘的修行者,亦为将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着想,为阿难及大众宣示最高无上的妙修行路。 佛说:你们决定发菩提心,坚定不移修证佛如来妙三摩提,必须首先明白对初发心起决定作用的两个问题。 原文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阿难。 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 阿难。 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 何以故? 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白话解什么是初心决定作用的两个问题? 阿难,先说第一个决定作用。 你们愿背舍声闻,决心修菩萨行,入佛知见,应当详细审察因地发心与果地觉悟的关系。 两者是同是异? 阿难,若在因地以生灭心为修习的根本因,想求得不生不灭的最上乘的佛果,没这个道理。 以此考虑,你应当明白器世间可以造作的法,都会变灭。 阿难,凡是世间可以造作的法,有哪个不变坏? 可没听说过虚空会坏灭。 为什么? 因为虚空不是造作出来的。 所以虚空始终不坏灭。 二五浊恶见原文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 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 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云何为浊? 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 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 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 土失留碍,水亡清洁。 容貌汩然,名之为浊。 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白话解在你身中,坚实之相属地,湿润之相属水,暖热之相属火,动摇之相属风。 由于这四大种缚缠,把你的妙觉明心分为视、听、觉、察,日积月累,形成五种浑浊。 什么是浊? 阿难,譬如清水,本来是洁净的水,那些尘土灰沙之类,本质是留碍的。 各有自己的性,互不混淆。 世间有人,把那尘土投入净水中。 尘土失去了留碍之性,清水不再洁净。 完全变了样,称为浑浊。 你心有五重浑浊,也是这个原因。 原文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 空见不分。 有空无体。 有见无觉。 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 见闻觉知。 壅令留碍。 水火风土,旋令觉知。 相织妄成。 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又汝心中忆识通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 离尘无相。 离觉无性。 相织妄成。 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 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 众尘隔越,无状异生。 性中相知。 用中相背。 同异失准,相织妄成。 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白话解阿难,你见虚空充满十方界,空与见难以分辨。 虚空无形体,见性无所觉。 两种相织成妄,是第一重浊,称为劫浊。 身中四大相互作用,六根六尘生成见闻觉知,壅塞便成留碍,水火风土四大活动,互相交织成妄,是第二重浊,称为见浊。 过去贮存的知识在心中留下的痕迹,便有六尘映现。 离尘则无相,离觉则无性。 性相交织成妄,是第三重浊,称为烦恼浊。 时刻生灭的知见,贪恋世间,而所造业常产生新的业障。 知见与业障交织成妄,是第四重浊,名众生浊。 大众见闻之识性,本来无异。 六尘隔越,六识成差别。 本性同是知,所知各不同。 同异无标准,知性与万殊之相交织成妄,是第五重浊,名为命浊。 三复归圆明觉性原文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白话解阿难,你想令见闻觉知契合如来的常乐我净,应当首先明白生灭的根本,依于不生不灭的湛然之性,把虚妄的生灭心,复归本无生灭的圆明觉性,以此原来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发心,才有可能圆成果地修证。 譬如要澄清浊水,把浊水置于器皿中,静置一处,沙土自会下沉,见到清水,这是初伏客尘烦恼。 去掉泥尘,只存清水,这是永断根本无明。 清澈澄明,面对一切形相,都不生烦恼,便合涅槃清净妙德了。 发布时间:2025-10-16 13:13:1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0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