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章 不艰苦修证 纵得多闻 徒益戏论 内容: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章 不艰苦修证 纵得多闻 徒益戏论内容提要:世尊诃责阿难,你现在的状态,距离菩提涅槃还很遥远。 如果你不经过长时间辛勤修证,即使你心念十方如来,你勤诵十二部经,你能说恒河沙那么多的的清净妙理,纵然你能得多闻,亦不过徒益戏论而已。 原文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 本自其然,无然非自。 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 何不自然,因缘故失? 本头不失,狂怖妄出。 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 未狂之际,狂何所潜? 白话解佛接着说:阿难,演若达多迷头狂走,是本来自然? 是本自其然? 是无缘非自? 有什么因缘,害怕丢了头而狂走? 若说头在是自然,另有因缘使他发狂。 何不说发狂是自然,有因缘令他迷失了头? 本来头没有丢失,因为妄想而发狂。 狂不狂,头都在,怎是藉因缘才发狂? 若说狂是自然的,有发狂的本性。 未发狂之前,他的狂性潜伏在什么处所? 原文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 灭生俱尽,无功用道1。 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 【注】1无功用道离有为相,离一切妄相妄识,不住相生心,圆明寂照,照彻内外。 神志灵明,智慧开发,渐入神通自在境界。 白话解若说不狂是自然的,头始终在脖子上,他为什么会忽然狂走? 若明白了头始终在脖子上,便可明白说狂走是因缘生或自然性,都是戏论。 因此我说,断除了杀盗淫三种恶缘,便是菩提心。 说生起了菩提心,说灭除了生灭心,你心中仍是有生有灭。 若说灭尽了,生也尽了,是无功用道。 好像是自然了,这还是认为自然心生,认为生灭心灭,心中仍然是有生有灭。 原文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 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本然非然。 和合非合。 合然俱离。 离合俱非。 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 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1,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 人间称汝多闻第一。 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 何须待我佛顶神咒? 【注】1十二部经意为全部大小乘经典。 佛教经典分十二类,或叫十二部,分别是契经、应颂、授记、讽颂、自说、因缘、譬喻、如是语、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 早期小乘九分教无授记、自说、方广三类。 大乘九分教不包括因缘、譬喻、论议三类。 契经是散文体的经典;应颂,把契经用偈颂的形式再次表述出来;授记,记述佛对弟子的评述,说出某弟子可得的果位;讽颂,全为偈颂体;自说,记载不经请问,而由佛主动宣说的法要;因缘,记述佛说法的因缘;譬喻,以寓言形式宣传教义的篇章;如是语,又译本事,讲述佛说弟子们过去世的因缘和故事;本生,讲述佛在过去世的因缘和故事;方广,指后期说的大乘经;未曾有,说不可思议事;论议,是阐释发挥经义的论文。 白话解若说不生不灭称为自然,犹如把世间种种相杂和在一起。 把能杂和成一体的称为和合性,不能和合成一体的便说是本然性。 说是本然,实不是本然,说是和合,实不是和合。 应远离自然性与和合性,非离非合,非非离合,这才是无戏论法。 你现在的状态,距离菩提涅槃还很遥远。 如果你不经过长时间辛勤修证,即使你心念十方如来,勤诵十二部经,能说恒河沙那么多的的清净妙理,不过徒益戏论而已。 谈说因缘性、自然性,你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众人赞你多闻第一。 但是这长期辛苦积累的多闻熏习,你还不能免被摩登伽女摄入淫席之难,为何还要等我的佛顶神咒敕你回心? 原文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与罗侯母耶输陀罗1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 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 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注】1罗睺罗母亲耶输陀罗罗睺罗是释迦牟尼的儿子。 耶输陀罗是释迦牟尼出家前的妻子。 释迦牟尼成道后,两人都随佛剃度出家。 白话解神咒能令摩登伽女心中的淫火顿时消歇,得阿那含果。 在依我说的法中修行,勇猛精进,爱河干枯,使你亦得解脱。 因此,阿难,你虽然花了不少功夫,勤诵勤记如来的秘要妙旨,却不如于一日之中,认真修习无漏业,以远离世间嫌憎取爱二种苦厄。 譬如摩登伽女,原来是淫女,因神咒之力消除了她的爱欲,虔诚发心,皈依我法,成为比丘尼。 摩登伽与罗睺罗母亲耶输陀罗,都觉悟到过去贪爱的宿习实在是众苦的根源。 专精一念,熏习修行无漏善业,或从贪爱丝解脱缚缠,或蒙受记修行果位。 而你自己折磨自己,还停留于观听境地。 原文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 身意轻安,得未曾有。 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 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世尊。 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 白话解阿难及会中大众,承佛示诲,消除疑惑,离妄识,悟实相,身心轻安,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前所未有的境界。 阿难再次悲泣流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对佛说: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循循善诱,打开我们心屝。 能用如是种种因缘,施设种种方便,引导我们从深渊中解脱出来,得离苦海。 世尊! 我蒙如来宣示这些法音,虽然明白了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照彻世间出世间一切庄严刹土,遨游诸天王宝贵庄严宫殿。 原文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1本发心路。 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2,入佛知见3。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 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注】1无余涅槃《本事经》说:诸行犹相续,诸所受皆灭,寂静永清凉,名无余涅槃。 2陀罗尼梵文Dharani的音译,意译持明,是神咒的异称,以简短的语音总摄佛菩萨的功德、誓愿及佛法深义。 3入佛知见入,透过表象,深入实质,离言说相,入第一义。 佛的知见,即佛之知觉。 《楞伽经卷三》说: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 这里指出了佛之知觉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二障,即烦恼障和已知障。 二种死,指分段死和变易死,起烦恼所现的生灭现象称为分段死,习烦恼所现的生灭现象称为变易死。 二烦恼,即起烦恼和习烦恼,起烦恼中最根本的十种烦恼,又称十使、十惑、十随眠,这十种是: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 习烦恼是因无始无明引起的微细烦恼。 白话解如来再次指责我未得修证,多闻无功。 我承认,我今犹如旅途漂泊之人,忽蒙天王赐我华丽屋宇,虽然我获得了豪华大宅,可是我还未得其门而入。 惟愿如来不舍大悲之心,为会中我们这些还处于蒙昧状态之人开示,如何舍弃小乘,能毕竟得入如来无余涅槃之门? 如何发心得上无上菩提之路? 让有学的人知道,怎样才能摄伏攀缘之心,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说完,五体投地,与会大众,一心伫候如来慈旨。 发布时间:2025-10-16 13:05:1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0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