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五课、如来十号 内容: 第五课 如来十号十方三世诸佛,其应身 (1) 各有各号,或取因言,或取果言,或取性、相、行、愿言,佛佛各别,此为别号。 此外又有十种尊号,佛佛皆具,此为同号,其名义如左:一、如来。 如为如实 (2) 之道,即一切法性,佛法身 (3) 从如实之道而来,故号如来。 二、应供。 佛三惑 (4) 圆断。 二死 (5)永亡,万德尊严,福慧具足,普应九界 (6) 的供养,供之则有福,故号应供。 三、正遍知。 外道执断常二见,于知邪而不正,二乘耽空,菩萨穷源未尽,皆虽知而不遍,惟佛智烛照一切法,既正而又遍,故号正遍知。 四、明行足。 明为三明,即天眼明 (7),宿命明 (8),漏尽明 (9),行为五行,即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 (10)。 三明属慧,五行属福,佛福慧两足,故号明行足。 五、善逝。 善是好,逝是去,佛修正道,入涅槃,向好的去处而去,故号善逝。 六、世间解。 佛了解世出世间的一切情状,故号世间解。 七、无上士。 在诸法中,涅槃无上,诸人中,佛无上,诸果中,正觉无上,九界众生,无能与等,故号无上士。 八、调御丈夫。 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故号调御丈夫。 九、天人师。 佛为天、人导师,故号天人师。 十、佛。 佛者觉也,具自觉、觉他、觉满,故号为佛。 十一、世尊。 觉圆德备,出世三乘,世间六凡,无不共尊,故号世尊。 以上共十一号,成实论等 (11),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大智度论 (12) 则以世尊为十号以外的尊号,其意以为:因具有以上十号,所以称为世尊。 【注释】(1) 佛三身之一,应他的机缘,而化身的佛身也。 (2) 如实是真如实性之义,因真如平等,体离虚妄,故云如实。 (3) 佛三身之一,佛之真身,以正法为体,故名法身。 (4) 惑和烦恼、漏、垢、结,皆为同体异名。 一、见思惑;因见解不正确而起者,名见惑,因迷于世间事物而起者,名思惑。 声闻缘觉行人,断此二惑,即离三界。 二、尘沙惑;菩萨教化众生,必通达如尘沙数量的法门,然功候未深,不能达此尘沙法相,名尘沙惑。 三、无明惑;为障蔽中道实相理的惑,断之则成佛矣。 (5) 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 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不思议变易生死。 (6) 出世间三法界:即菩萨、缘觉、声闻。 世间六法界: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共九法界,亦曰九界。 (7) 天人所具之眼,名天眼,能知见粗细远近一切诸色,及众生未来生死之相,有报得及修得二种。 阿罗汉以上的圣者,所修得者,较天眼更为明了,故别于天眼通,别名为天眼明。 (8) 知自身他身宿世的生死相,名宿命明,凡夫得之,但名为通,在阿罗汉以上,则名为明。 (9) 漏即烦恼的别名,行人以圣者断尽烦恼,名漏尽通,或漏尽明。 (10) 菩萨修戒定慧三业,为圣行。 梵者净也,以净心运慈悲,为众生与乐拔苦,为梵行。 天即天然之理,菩萨顺天然之理,而成妙行,为天行。 婴身譬人天小乘,菩萨以慈悲心,示现人天小乘小善之行,为婴儿行,菩萨以慈悲,处于一切众生中,示同有烦恼,同有病苦,为病行。 (11) 成立修多罗中实义之意,故名成实。 全论十六卷,诃梨跋摩造,姚秦鸠罗什译。 (12) 所以释大品般若经者,全论一百卷,龙树菩萨造,姚秦鸠摩罗什译。 发布时间:2023-05-14 18:03:5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5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