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什么是坐禅入定? 内容: 坐禅入定是佛教里修行的一项,坐禅就是打坐,之后心无杂念进入一种忘我妙不可佳的状态。 入定即入于禅定,有时得道者的示寂,也称为入定。 定为三学、五分法身之一,能令心专注于一境。 可区分为有心定、无心定等种。 有为佛道修行而入定者,亦有为等待多年后将出现于世的圣者而入定者。 若欲入定者出定,以向其人弹指为佳。 坐禅达照法师、太虚大师、仲巴仁波切和南怀瑾对坐禅入定都有自己的见解。 南怀瑾:关于入定的理解? 南怀瑾关于入定的理解,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 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 "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钉子、珠子都是作比喻,比喻有百千三昧,三昧是梵文翻译,是百千种方法,是你达到"定"的境界。 定是心定,身体跟着定,奇脉也跟着定了,这个叫"定"。 入定的方法有很多种,定到一个念头上,乃至道家做各种功夫,密宗的各种观想,都是入定的方法。 但是定了就是悟道了吗? 不是,定跟悟道大有差别,静坐得定是一般宗教、哲学共有的功夫,所以叫作"共法";证得菩提、大彻大悟、悟道成佛,那个大智慧的解脱"般若",是不共法,那是佛法的真正中心就是智慧的解脱。 我们普通学静坐同入定还没有关系,坐个几天几夜都不动,只能说静坐做得好,是不是达到入定的境界是另一个问题;而且达到入定的境界,同是不是悟道、智慧解脱了没有,又是另一个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南怀瑾南怀瑾:“大陆上有些庙子里有五百罗汉堂,那些罗汉的像塑得好,没有两个罗汉的面孔一样的,而且每个的姿势都不同。 这表示每个姿势都可以入定,入定不一定是要打坐。 如果只有在一个姿态才能定,换个姿态不能定,那也就不叫定了。 真的定是无处不定,所以,‘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达照法师:四步教你坐禅入定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在坐禅的过程中,依据心态的不同分几个步骤,就是入禅定之前的四种状态、四个步骤:第一个叫粗心住。 粗心,就是心比较粗。 粗到连自己在想什么都不知道。 粗心住的关键是在“住”上,心能停留在一个境上。 粗心住的境界就是三句话:第一,用精神意志去控制、矫正自己的身心,用心去造作,让自己身体坐的端正。 第二,要有一个方法,不净观或其它方法,让心有所专注。 第三,在身体矫正、心有所专注的基础上,感受到自己终于定了一会儿。 这个“定”就是粗心住。 用意识去专注,这样的定,每个人可能都有。 坐禅的人更会有这样的感受。 这是最肤浅、最初步的。 达照法师第二个叫细心住,细心住的心念是很微细的,身体不必用心调整,自动平衡。 习惯了这样一种身体的状态,坐久也不疲倦,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佛经里经常要讲到的。 从粗心住进入细心住的时候,身体就会自动调整,而且坐久不累。 如果继续坐禅,就能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 前面两种叫住,不叫定。 因为它是不稳定的、暂时性的、机遇性的。 第三个叫欲界定。 粗心住的状态是要用心将妄念捉回来,进入欲界定后,心非常的安详,心念也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会随时冒出来,心念自动平稳,不必用力去调整它,此时的心任运不动。 以上三种定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只能称为普通的定。 因为这三种定只要通过坐禅,或者练气功都会得到。 练太极拳的人如果懂得练拳的内在精神,也会出现这种状态。 如果再学一些佛法,就可以住在这种状态中。 太虚大师自述三次入定体验自从经过第一次后,我的记忆力便没有以前好,但理解力很深。 那年头发已变白,眼已近视,但后来头发转青了,眼睛到现在未变。 经过第二次后,起信、楞严的由觉而不觉的缘起相,得了证明。 第三次现观唯识的因果法相。 古人所谓不昧因果,实在一一皆有条理、秩然而不紊乱的因果。 经过这三次的定境,每一次心理生理都有改变,并曾偶然有过天眼、天耳、他心通的征兆;六通可能,则建基天眼、宿命通上的业果流转相续亦决可信。 因为悲愿心太重,未能向禅定去继续深进。 所以没有次笫,可为别人修证的依止。 太虚大师仲巴仁波切——打坐时的正确姿势与方法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 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个要点: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 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 按有的传承,不论男女,都采用金刚坐。 行者请依自己上师所教为准。 双跏趺坐重心稳定,有利于身的放松和长时间静坐,而且双足交盘使血液流动大大减缓,减缓生理活动,又增加体腔的静压力,有利于最大限度降低新陈代谢速度,便于入静。 初学者一时还做不到,则只将一足置另一足上(单跏趺)即可。 至于左足在上还是右足在上,请依照自己上师的传承为准。 再不行者双足交散坐亦可。 2、脊直:脊椎的每一锥体如珠算珠子叠竖一般,自然正直。 由于自然生理弯曲造成的习惯,坐时腰椎易呈后突,应注意纠正。 3、肩张:两肩应舒张但不挺胸。 仲巴仁波切 2、3项的具体做法:坐好后以头顶上领,整条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张开,然后从上而下顺势放松,上半身便处于自然松直的状态。 这样不紧张不懈怠地维持下去即可。 2、3项做好了,则可以达到“松胸实腹”的效果,便于达到心静气沉。 4、手结定印于脐下:右手掌置于左手掌上(男),或者左手掌置于右手掌上(女),两拇指轻轻接触,自然放松置于腿上。 (按有的传承,不论男女都采用第一种。 行者请依自己上师所教为准。 )容易散乱的人可以采用另一种手印:大拇指轻触无名指根,并轻握成拳,分置于膝盖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两肩平衡。 5、头中正:头不俯仰,不歪斜,下颏微内收(不是低头)。 这即利于颈椎正直,又可轻微压迫颈动脉,减缓生理活动,减低新陈代谢,便于入静。 6、双眼微闭:双眼半开,以能见体前三米左右的距离为宜。 目光可注视于体前约一肘远处之一静物上。 (此静物应①较小②单色③形状简单。 如念珠。 )如易散乱可闭上只留一丝光线即可。 如易昏沉则可睁大眼睛,平视前方。 7、舌舔上腭:舌头的前半部轻舔上腭(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腭)。 具体窍门是:把舌后部的空气排尽,咽喉部放松,舌稍后缩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 嘴唇轻闭,嘴部肌肉自然放松,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缝隙。 按七支坐法做禅修,就能够调整、保持内气,让生命充满活力,并能产生内在的觉悟。 第1、2、4、5项——能引入遍行气;第2项能引入上行气;第2、3项能引入等住气;第七项能引入上行气;上述四种气流入持命气,五气合一时行者就能体验到觉悟。 发布时间:2025-10-10 14:18:0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9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