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辉居士: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三章 藏识依缘生识浪之二 内容: 第三章 藏识依缘生识浪之二经文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 白话解大慧菩萨又说偈:大海因风起波浪,此是容易分别事,藏识业相心中转,何故自心不觉知? 世尊以偈答:凡夫无智不了知,藏识无尽似海深,业相犹如水波浪,譬喻类通离妄身。 经文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 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 白话解大慧菩萨又说偈:阳光平等照众生,普照无分下中上,如来普度众迷情,为众凡愚说真实。 过去分部诸种法,何故未说真实义? 经文尔时,世尊以偈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 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时俱时现,心境界亦然。 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 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 白话解世尊以偈答:皆因彼心无真实,若说真实反生疑。 譬如大海诸波浪,镜像梦境种种事,一切同时现出来,心中境界亦如是。 未到自觉之境界,心中业相似转轮,识心缘尘生现识,意根分别判假真。 五识随缘显业相,诸识并无次第分。 经文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 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 白话解譬如工巧绘画师,带着弟子随作意,走笔染彩画图形,我所说法亦如是。 各种彩色不是画,画笔素布亦非图,为悦众生随机作,错落有致绘成图。 经文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 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 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 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别,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 白话解言说施行两回事,直心真实离名字,迷时业相分别识,修行才能识真实。 真实全靠自心悟,离觉所觉不妄想,此话是为佛子说,愚夫专起分别想。 自心所现皆如幻,识其不实无妄想。 经文如是种种说,随事别施设。 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 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 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白话解如是所说种种法,随事应机作施设,如果所说不应机,说了等于没有说。 譬如良医治众病,随病处方各有别。 如来说法度众生,随心应量分别说。 妄想不是真境界,声闻境界不究竟。 此是哀愍者所说,自觉圣智之境界。 [资料]唐思鹏居士关于法身的解释法身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法身泛指无漏有为功德的大菩提和清净无为功德的大涅槃,两者结合,是名法身。 《解深密经》《维摩诘经》以及《摄大乘论》所说的法身,皆指此处广义的法身而言。 狭义的法身专指诸法的真实性,也就是指无为功德而言。 如《证道歌》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六祖坛经》亦云:“清净法身,汝之性也。 ”这些都说明了狭义的法身主要是指无为功德,它与广义的法身是有一定区别的。 而此处所说“法界性,即法身”的法身,意指后一狭义的法身而言。 东坡居士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这种清净身,也就是法身之意。 因为无为功德的法身无处不遍,清净湛寂,无始时来,本自有之,所以说“山色无非清净身”。 此清净法身的无为功德若依能受用的根身而论,即属法身,若依所受用的境界而言,即属涅槃。 《解深密经》云:“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就是这个道理。 《六祖坛经》说:清净法身佛是什么样子的? 世人自性本来清净,万法都从自性生出。 想恶事,便生恶行;想善事,便生善行;种种恶法善法,都在自性中。 天常清,日月常明,当大地被浮云覆盖时,上明下暗,忽然风吹云散,便上下光明,万象纷呈了。 世人的性常浮游不定,像那浮云一样。 善知识! 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 由于着了外境,被妄念浮云覆盖了自性,不得明朗。 如果遇到明师,闻了正法,自己去除迷妄,便会内外明彻,万法都在自性中呈现出来。 见性的人,都是这样的,这就是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 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 自归依的含义,除却自性中的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刻中的不善品行,常反省自己的过错,不说别人的是非,就是自归依。 常怀谦下之心,普行恭敬,见性通达,无滞无碍,就是自归依。 从这段话可以了解六祖说的意思。 各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种种观念构成各人的法身。 自除迷妄,见自本性,就成了自性清净法身佛。 白云按各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种种观念构成各人的法身。 自除迷妄,见自本性,就成了自性清净法身佛。 在佛经里说的身,比如文身、句身、化身、三昧身等等,说的都是一类相同概念的集合。 法身与清净法身佛是非一非异的概念。 每个人的法身清净了,就可以称为清净法身佛。 人人都有法身,不等于人人都是清净法身佛。 人人都有佛性,不等于人人都已经是佛。 当一念悟时,这个时刻是因地的佛,只有念念都清净,念念正等正觉的人,才是被称为天人师的佛,是果地的佛。 第二节 参与修禅实践才能了知藏识的作用经文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 白话解佛说:修菩萨行的人,要想了知自心显现的影像是由什么摄受、怎样摄受到自己心里来,又怎样生起幻想的,最好离开喧闹之地,时刻自觉,抵抗睡魔,避免昏沉,日修夜修,修习菩萨方便法门。 经文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白话解自心清净如水,不受恶见干扰,不拘于言说相,不囿于声闻乘和缘觉乘的局限,应当通达这些自心显现的妄想之相。 经文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 白话解大菩萨通达自心妄想幻境真相之后,离妄想相,妄识身转圣智身。 这时,要努力修习三种圣智。 是什么样的三种圣智? 一、化度一切三界众生归无所有,二、发大愿心成就无上佛道,三、自觉圣智究竟境界。 经文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 白话解成就如此三种圣智,便不再是跛驴的智慧,才能得最胜子菩萨第八地的智慧,不管遇到什么大风大浪,自心都能岿然不动。 在这种境界中修炼生死观。 经文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 白话解一、化度一切三界众生归无所有,这是最基本的法门,声闻、缘觉和外道,刻苦修持,有可能达到也只能达到这个层次。 经文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 白话解二、自愿处相,指发大愿心成就无上佛道,过去所有的佛都是凭发大心愿修成圣果的。 经文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着,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 大慧,是名圣智三相。 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 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白话解三、自觉圣智究竟境界,对一切法相都不执着,在如幻三昧中,神通自在,修行到了这个层次,便说成就了“如幻三昧身”,如此朝着清净佛地的方向继续努力,便能修成圣果。 成就如此三种圣智的修行者,便到了自觉圣智究竟的境界。 因此,修菩萨行,应当殷勤修学如此三种圣智。 发布时间:2025-10-09 12:46:0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9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