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辉居士: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二章 如幻众生自心生之二 内容: 第二章 如幻众生自心生之二第二节 转识灭 但藏识不灭 流注不灭经文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 白话解:如果灭除了覆蔽真识的种种不实的虚妄表象,识相便失去了展转相生所缘的条件,一切根识(前七识)都灭了,便说是“相灭”了。 经文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 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 白话解种种妄相不再相续转生,便说“相续灭”了。 如果相续转生的因灭了,相续便灭了。 如果所从的根识和所缘的客尘灭了,相续便灭了。 这是在自心不为所动的前提下,六根清静,六尘不染,则六识无从生。 这是相续就灭了。 经文大慧,所以者何? 是其所依故。 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白话解相续的因是什么呢? 就是相续的所依所缘。 依什么? 即是无始妄想熏习的习气。 缘什么? 即是对自己心中显现的各种识境所生的妄想。 经文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 金庄严具,亦复如是。 白话解譬如把一块泥团碎成粉,直至分成泥的微尘,它们之间,非异非不异。 金属和金属造成的器皿也是非异非不异。 经文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 而实彼成,是故不异。 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白话解如果说泥团和泥的微尘异,即是说泥的微尘不是泥团变成的。 其实泥的微尘是泥团变成的,所它们不异。 如果说它们不异,则泥团和泥的微尘应没有分别。 其实它们的形相并不相同。 经文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 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 白话解同样,转识和藏识的真相,如果异,则藏识不是转识的因。 (其实没有藏识的作用,不会有转识。 )如果转识和藏识不异,当转识灭时,藏识亦应灭。 事情的真相是,转识灭时,藏识并不灭。 经文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①。 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 白话解不是藏识中自真相的识(熏习而成的识种子)灭,只是转识中的业相灭。 如果说自真相的识(熏习而成的识种子)灭了,藏识便灭了。 [注]① 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 藏识中有两类不同熏习而成的种子:一类是由虚妄的内外因缘生起的识相熏习而成的种子,一类是由修习清净法熏习而成的种子,这两类种子在藏识中的性质,都是非善非恶的无记性。 修习清净法,灭尽妄想因缘,转识则灭;能造业的转识灭时,藏识中无记性的种子不灭,即是说,藏识不灭。 所以说“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 经文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 白话解说藏识灭,无异外道说的断见论。 外道说:“当在禅定中不再摄受外境界的色相时,识流注也灭了。 ”经文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①。 白话解如果识流注真的灭了,那么,人们无始以来身心的一切变化也应该都断灭了,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注]① 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 因为藏识不灭,当妄识不转时,人的神志并不消失,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藏识继续起作用,影响着身心的变化,这些变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把这种不停的变化称作识流注。 能否正确认识藏识和识流注的作用,是释迦牟尼同外道的根本分岐。 经文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 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①,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注]① 士夫指不变的自我。 白话解外道说产生识流注的原因,不是眼根、藏识、色尘、光明等因缘聚合融会在一起而生起的,而是更有另外的原因。 他们把产生识流注的原因归结为虚无的胜妙天、神我、自在天与及时节、微尘等等荒谬的东西。 第三节 略说识的七种自性经文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①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注]① 大种古印度人把人体看成是个小宇宙,认为宇宙是由地水火风这四种元素构成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称为四大种性;白话解识心有七种性自性:采集客尘的功能,叫做集性自性;不同的识相有各自的性质,叫做性自性;不同识相各自的表象,叫做相自性;人体的生命现象、人们认识的发生、形成和消亡,也都是地水火风四大种元素变化的结果,这叫做大种自性;识相的发生和变化,都有内在的依因,这叫做因自性;识相攀缘外部的条件而转化,叫做缘自性;因缘和合生成虚妄的识相,灭除了妄识便可成就如如正智,叫做成自性。 第四节 标示七种第一义境界经文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 白话解佛教说七种第一义: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这七种境界,都要掌握其第一义。 才能成就如如正智。 经文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 白话解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佛和菩萨,具有这样观察事物的原则和方法,这样获得的正确的觉知,称为如来应供等正觉。 经文性自性第一义心。 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 白话解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佛和菩萨用如来应供等正觉第一义的观点,建立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等理论和修行法门,并通过实践取得成就,从离欲界的世间法到离色界、无色界的出世间法。 经文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 白话解我是以圣慧眼入种种自相、共相建立的。 经文如所建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 白话解我讲的自性和境界,跟外道讲的不一样,无论在共相和自相上都不一样。 经文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 所谓自境界妄想见。 白话解怎样是与与外道论的恶见共? 指有些修行人,由于对自心所现的境界起妄想见。 经文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 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 白话解愚痴凡夫不明白自心显现各种境界的真相,不懂第一义,习惯于片面的、孤立的、走极端的思维方法,对任何事物都要分出个非此即彼的性自性,这是非常有害的“二见论”。 问答问:要用第一义的观点正确掌握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 什么是第一义? 这七种境界是怎么样的境界? 答:要练工夫,不是一蹴而就。 学习佛经,也要循序渐进。 第一义是在修禅实践中才能领会的。 这里只是作为提纲,提出七种境界。 当你读完全经之后,自然能逐步建立各种境界的概念。 发布时间:2025-10-09 12:40:3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9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