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辉居士:第二十卷 第五十六章 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之一 内容: 楞严经白话解 第二十卷 第五十六章 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之一内容提要: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五、立妄求因成妄冀果,六、立虚无心成空亡果,七、立固妄因求长牢果,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九、立精应心成趣寂果,十、立觉密心成湛明果。 这十种禅定中的妄立、妄成,常使修行者中途成狂,因为依于迷惑,还未满足便以为已经满足证,都是自己心中识阴交互作用的结果。 众生愚痴迷乱,遇到这些问题,各凭自己的既得知识及思维定势作出结论,都认为自己作出的结论是终极真理,说大妄语,自诩已满足无上菩提。 其结果,若不是受外道邪魔影响堕无间第狱,便是满足于声闻、缘觉二乘,不求增进。 原文阿难。 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行阴尽者。 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 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 如鸡后鸣1,瞻顾东方,已有精色。 六根虚静,无复驰逸。 内外湛明,入无所入。 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 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 精色不沈,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温陵曰:通叙行灭识现也。 行为世间迁流之体性,扰动生机之纲纽,补特酬业之深脉。 能隐晦性天,驰逸六根,汨扰内湛,为浮根尘究竟枢穴。 故行阴尽者,生机纲纽倏然隳裂,补特深脉感应悬绝,而性天将大明悟,六根无复驰逸。 以不驰逸,故内外湛明。 以无枢穴,故入无所入。 反动而静,深之又深,故曰内外也。 涅槃性天为五阴所覆,昏如长夜前三阴尽,如鸡初鸣,虽为曙兆,犹沉二阴,精色未分。 此行阴尽,如鸡后鸣,惟余一阴,故将大明悟也。 受命元由,识阴也。 以行灭识现故深达,无枢穴故可观,无迁流故可执,无生机故不召,遂了十方依正皆识所变,故已获其同。 性天精色虽未明彻,而幽秘之相,已渐发现,此识阴之相也。)【注】1雄鸡后鸣之时前三阴尽时,比喻作雄鸡初鸣,预示将见曙光。 到行阴尽,比喻作雄鸡后鸣,曙光初现。 白话解佛接着说:阿难,修三摩提的善男子,行阴已尽的,世间微细烦恼所生的幻相,都不能扰,从而破除了一切妄想的生机。 已彻底远离我、人、众生等一切有为相,趣向圆明了悟的大涅槃,像是雄鸡后鸣之时,瞻望东方,已露曙光。 这时,六根虚静,不再向外驰逸;内外湛明,外尘无处可入。 深深通达十方十二类众生所依因缘,知其妄根,同是六根六尘与第七末那识所生。 离了妄识,便不会再招各类妄想众生。 虽未得明彻,已初窥识阴奥秘。 这便是处于识阴区宇的状态。 原文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 见闻通邻,互用清净。 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 是人则能超越命浊。 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2,以为其本。 (温陵曰:群召同中,即十二类之命元识阴也。 若于此中以定慧力消磨六门,使根合而不分,界开而不隔,则见闻圆通,六根互用。 由是,外之世界,内之身心,无复留碍,此识阴尽之相也。 性本一真,由尘隔越;性用之间,同异失准,名为命浊,故识尽则超之。 识乃妄觉影,明元无自体。 由颠倒起,故名网象虚无颠倒妄想。)【注】2罔象虚无颠倒妄想罔象,指因藏识作用引起的不思议变的景象。 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最后都回到哲学高层次的抽象。 在抽象的原理中,孰真孰妄,往往是失去之毫厘,谬之千里。 在识阴区宇中,如果是片面地、孤立地、用静止的观点分析问题,钻牛角尖,必然是谬种流传,作茧自缚。 用常态思维分析不思议变的如幻境界,永远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必然是颠倒妄想。 白话解若明了十二类众生都是诸识所生,消磨六门,能开能合,六根归一,归于妙如来藏。 一根动时,六根互用,都得清净。 内照微细身心,外观十方世界,明彻犹如琉璃,便说是识阴已尽。 若识阴已尽,这人则能超越命浊。 引起识阴作用的因由,根源在于罔象虚无颠倒妄想。 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原文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曶,能入圆元。 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 娑毗迦罗所归冥谛1,成其伴侣。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2。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注】1娑毗伽罗所归冥谛娑毗伽罗,外道师名。 对如幻三昧中的现象,寻求其发生的初始原因,求之不得,却又不懂如来藏的作用,便推想冥冥中有个不可知的主宰者。 这种观点,称为冥谛。 2立所得心成所归果《楞伽经》说,如离心,即是离想,有少许想都不是如。 有立即有想,有果即有相。 不管立的是什么因心,求的是什么果相,都是妄立因果。 只有持无生灭的干慧地心,才能得如来正觉。 白话解阿难,应当知道,行阴已尽的善男子,归于识元,确立识界。 虽离生灭之心,但还未能究竟寂灭,未得精妙圆通。 六根功用归于一心,善观十方众生,融通无二,圆融归于识元。 本来可得圆明本心。 但是,若把心中众生的本因归于真常,以此为胜解,便在因与所因的问题上钻进了死胡同,娑毗伽罗的冥谛之类,成其伴侣。 迷了佛菩提,失却正知见。 这是第一种妄立因果,立所得心,成所归果。 如此违背圆通之理,与涅槃城背道而驰,从而生外道种。 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原文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 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白话解阿难,又应当知道,行阴已尽的善男子,虽离生灭之心,但还未能究竟寂灭,未得精妙圆通。 若把所归的识元都归于自体,认为世界十二类所有众生,全从自己心中流出,以此为胜解,这人便在能与非能的问题上钻进死胡同。 大自在天之类,化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了佛菩提,失却正知见。 这是第二种妄立因果,立能为心,成能事果。 如此违背圆通之理,与涅槃城背道而驰。 从而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原文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 十方虚空,咸其生起。 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 在生灭中,早计常住。 既惑不生,亦迷生灭。 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 计自在天,成其伴侣。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1。 【注】1生倒圆种认为我能生物的观点,生我遍圆种。 倒过来,认为物能生我,便是生倒圆种。 白话解又应当知道,行阴已尽的善男子,虽离生灭之心,但还未能究竟寂灭,未得精妙圆通。 若自己找到神我、士夫等等作为归依,以为自己身心众生以及十方虚空,都从此流出,以此为真常,此处无生无灭。 却又计着显现在眼前的众生相是为常住。 既惑不生,亦迷生灭。 如此混乱不清,还认为这是胜解。 这人便在常与非常的问题上钻进死胡同,自在天之类,成其伴侣。 迷了佛菩提,失却正知见。 这是第三种妄立因果,立因依心,成妄计果。 如此违背圆通之理,与涅槃城背道而驰。 从而生倒圆种。 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原文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 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 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 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 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1。 【注】1生倒知种以颠倒妄想为真知,称为倒知种。 白话解又行阴已尽的善男子,虽离生灭之心,但还未能究竟寂灭,未得精妙圆通。 若认为能知与所知都圆遍十方界,称十方草木同人一样都是有情之类。 草木可以成人,人死后回归成草木;不论是人还是草木,都能遍知遍觉。 以此为胜解,这人便在知无知的问题上钻进死胡同,婆吒散尼计着的一切能觉的外道之类,成其伴侣;迷了佛菩提,失却正知见。 这是第四种妄立因果,计圆知心,成虚谬果。 如此违背圆通之理,与涅槃城背道而驰,生倒知种。 五立妄求因成妄冀果原文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 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 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 是人则堕生无生执。 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五计着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1。 【注】1生颠化种妄求颠倒变化,称为颠化种。 白话解又行阴已尽的善男子,虽离生灭之心,但还未能究竟寂灭,未得精妙圆通。 如果在六根互用中,暂得随顺,便希冀能得圆融变化,希冀求得火中光明,水中清净,随风周流,随尘成就。 他们认为四大常住,而四大是造一切色之本,能生一切色。 把地水火风等客尘计着是能生一切色的本因。 以此为胜解,便在生无生的问题上钻进死胡同,迦叶波拜火、婆罗门敬水,这些劳心役身、事火崇水之类,成其伴侣。 迷了佛菩提,失却正知见。 这是第五种妄立因果。 计着所崇拜的偶像敏心认物,立妄求因,成妄冀果。 如此违背圆通之理,与涅槃城背道而驰,生颠化种。 发布时间:2025-10-08 13:35:3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9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