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四、五、六课综合指要 内容: 第四、五、六课 综合指要1. 佛自度已毕,法身永住常寂光境,原自无为,但是,为了大悲心切,劫须摄土度生,以圆满大愿。 所谓摄土度生者,有两种型式:一者,如第二三两课的释迦世尊,降迹秽土,显示成佛,说十二部经,广度群品,这是属于往教类,三劫三千佛,皆是此类所摄。 二者,如第四课的药师如来,自摄净土,度众往生,然后为其说法,使成佛道,这是属于来学类,六方清净佛国,皆是此类所摄。 2. 大藏经集佛法之大成,这话是对的。 但若论其实质,不过在白纸上,印成许多黑字而已;倘若把佛法喻作明月,则大藏经,只不过是标月之指,夫指则非月。 学者一生,若只知在指上参究,而不知进一步探讨:月在何处? 那么,读经真会读成了傻子。 实实在在,吾人的自身中,各有一个离念真心,这一个离念真心,才是明月,恒万古而长存。 经所昭示者,此也;论所演译者,此也;律所扶翼者,亦此也。 只要握住了这一个东西,则经律论皆我绪余,皆成糟粕,勤君莫赏王维画,卷起珠帘看远山。 3. 大藏经虽不是佛法,然而佛法也不离大藏经,镜中人影,即是真身,无彼则无此,无此则无彼。 所以应化身即是法身,随便拈起一根毫毛,都是如来全体大用。 明白了这道理之后,就可以了解:古人为什么对经卷会那样的恭敬? 不焚香,不净手,就不敢展诵。 此外还有拜经之举,不管是一字一拜,或一字若干拜,无非是借重白纸黑字,来遣乱心,生敬意,启悟境,果能如是,则契经的作用,已具无上价值,安可与寻常白纸黑字,等量齐观。 4. 诸佛国土,虽皆庄严瑰丽,然而为了便于国人修道起见,所以其环境的布置,与欲界诸天不同。 佛知一切众生的五俱意识,与善恶行,关系至重,中人以下的思想和行动,差不多全为环境所支配,所以其国内五尘的布置,可以说纯乎为修道而设。 不论任何根和任何尘接触了之后,总会生起修道的念头,或者使之增上。 像这样的庄严,与欲界诸天,纯乎为娱乐目的而施设者,当然大不相同。 所以生佛国者,决不至有贪恋欢娱,玩物丧志之弊。 5. 诸佛国土,虽皆庄严瑰丽,然而为了便于国人修道起见,所以其环境的布置,与欲界诸天不同。 佛知一切众生的五俱意识,与善恶行,关系至重,中人以下的思想和行动,差不多全为环境所支配,所以其国内五尘的布置,可以说纯乎为修道而设。 不论任何根和任何尘接触了之后,总会生起修道的念头,或者使之增上。 像这样的庄严,与欲界诸天,纯乎为娱乐目的而施设者,当然大不相同。 所以生佛国者,决不至有贪恋欢娱,玩物丧志之弊。 6. 称念药师佛时,应遵照其德号,念「南无药师琉璃光佛」为最合理。 其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者,可知其目的乃在消灾延寿,多少含有贪恋此身此土的无名念头,虽亦无大不是处,然其动机,乃纯乎为我,非敬佛也。 7. 发布时间:2023-05-13 19:05:4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