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对真如的几种理解 内容: 一,唯物论真如观。 特点是世界观上和通常的唯物论者没有矛盾,而把一切法无主宰、不常住、无自性之理当作空。 典型代表如佛使比丘、松本史朗等。 二,有外境的本体论真如观。 特点是认为事物背后有一个不变的本体,一切事物只是现象。 该理解与道家的道和印度教的梵相似。 典型代表如天台湛然的“无情有性说”。 三,以心识心性为本体真如,特点是认为外境都是心变现的,而以此能变之心或心性为真如。 典型代表如《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和心性本觉思想。 四,以众生心识为有为法,与之相对的无为法为真如。 该理解仍把真如当做有为法之外的某种存在,有本体论色彩。 欧阳竞无有这种倾向。 五,以我法俱空之理为真如,这是唯物论真如观与唯识学的结合。 认为外境是唯识所变,心识是有为法,但反对存在独立于有为法之外的无为真如,而以我法俱空之理为真如。 这是又退回到了类似唯物论的立场。 典型代表如欧阳竞无的弟子王恩洋。 以上五种理解都是不正确的,或是唯物论或是本体论,或断见或常见,都非中道。 下面三种是符合佛教基本精神的理解。 六,以中道实相为真如。 缘起法无自性,因为有自性的东西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人们所见的事物都是有自性、有增益和损减的,是假相,远离增益损减方见缘起法的实相。 此中道实相即真如。 真如既非一切法,又不离一切。 这是中观宗的观点,但表述最透彻的却是华严初祖杜顺的《五教止观》。 七,以心的真实相为真如。 这是中道实相和唯识的结合,在唯识的观点下不承认客观外境的存在,缘起法只是众生心识,所以中道实相也就是众生心识的真实相。 《摄大乘论》、《楞伽经》等都有明确表述。 八,以如实的觉知为真如。 这是“以心的真实相为真如”的另一种表述。 因为假相实相的表述模式隐含有把众生心识当做认识对象的意思,实际上主体客体都是从错误认知来的。 错误的觉知见假相,如实的觉知见实相。 发布时间:2025-10-06 14:02:0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9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