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如何理解转世 内容: 众所周知,佛家理论,博大精深,佛教典籍,浩浩繁繁,为世界所有宗教望尘莫及。 虽然佛家理论是各宗教理论中最好的,但其自身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佛家理论的基础是因果,最终目的是用智慧冲破因果,而它的主体却是“性空无我”。 如果我们深入地分析其理论的来源、主体和推论,就会发现其间有着根本的矛盾。 在印度,很早就有轮回转世的说法,婆罗门教(后来发展成印度教)也采用了这种说法。 这就是说,宇宙是由一个主神主宰的,这主神是弥漫在宇宙之中,与宇宙一体的。 人们由于在世上造了业,所以主神罚他们在世间轮回转世。 人们只有通过修炼,才能免除轮回,使自己回到主神身边去,享受主神乐园中的幸福。 后来,印度的轮回思想有了新的发展,那就是认为人们在世间轮回转世不是主神决定的,而是由人们自己造的业决定的,即自己造业自己受。 这种思想把人受神的主宰推进到了人自己主宰自己的高度。 轮回和业的思想,本质上就是因果理论的表现,而因果理论也就是从业和轮回思想中归纳出来的。 所以,因果理论、缘起理论、三世轮回、业都不是佛家的。 释迦牟尼的发展仅在于他悟到的“缘起性空”。 也就是说,因果本质上也都是空的,都是幻相。 我是幻相,事物是幻相,法也是幻相。 这些无非都是由各种因缘瞬间聚合而成,瞬间又消亡了。 不存在一个自性,不存在一个我,这一切实际上都是空。 据此,释迦牟尼创立了一套理论体系。 但是,任何一个体系都不能凭空造出来,而只能是从以前的理论一步一步前进。 释迦牟尼的理论是从婆罗门教发展来的,因此他也把婆罗门教的几乎全部都接了过来,就连神都接了过来。 这种继承是必然的,原因有三:①释迦牟尼是王子,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当然包括婆罗门教的教育。 出家后,他也是进行的婆罗门教的修行。 所以婆罗门教的东西在他的思想中是根深蒂固的,他根本不想完全否定之,而只想能更好地解释它。 ②释迦牟尼理论本身就是建立在婆罗门教理论体系之上的,只不过向上提高了一步。 如果把婆罗门教的理论体系都抛弃掉,释迦牟尼也就只剩下一个新思想,再高的天才也不能一下子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体系。 ③释迦牟尼的理论最终还是要向人民宣传的,要让人民相信的。 可是当时人们熟悉的只是婆罗门教。 如果不接过婆罗门教,人们将很难理解佛教的理论,甚至根本不会相信。 释迦牟尼既然把婆罗门教几乎都接过来,当然也没有丢掉轮回转世,只不过把轮回转世进行了改造,即:在不承认轮回由神决定的同时,也不承认有一个“自我”作为轮回的主体。 但是这样一来,问题就产生了。 如果“缘起性空”、“性空无我”,那么,转世是谁在转世? 人们造出的业又由谁来承受? 这些问题当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就有许多比丘提出来过。 后来,历代高僧也都一直关注这一问题,提出了许多解释的名相。 直到后来唯识宗提出第八识即阿赖耶识,此问题才有了一个比较圆满的解释。 但是阿赖耶识太有点像灵魂了(甚至有的书中竟把阿赖耶识与中阴身等同! ),太有点像前述人们自己主宰自己的转世的思想(即有轮回主体“自我”),而释迦牟尼破的就是这种思想。 因此佛家又提出:阿赖耶识也是空的,也是缘生缘灭,它只不过起了一个前后业的传递作用。 至于大乘中观空宗根本就不承认阿赖耶识,认为阿赖耶识是“头上加头”,是变相的轮回主体“自我”。 但是大乘中观空宗的解释就更加无理了:只要业灭,就产生转世,根本不需要什么“自我”、“种子”。 (最后,竟然有解释为:“业”就是轮回主体。 )到此,矛盾本质上没有解决。 从以上的分析看出,佛教的根本矛盾在于“性空无我”和“轮回转世”之间的矛盾。 仔细分析佛家的理论,性空无我和轮回转世都有问题:1)性空无我:这是从因果律推出来的,实际上是一种思想方法。 佛家认为,任何事物,包括我,都是由各种因缘瞬聚瞬散的,不存在一个真实的事物,不存在一个真实的我,也不存在自性,所以一切都是空。 其错误在于:如果从修炼的角度出发,性空无我只强调变化性、无常性,因而使修炼者的心能够不停留或执着于一事一物,那么性空无我倒是修炼中的极高见地。 但是把性空无我作为对真实客观世界的普遍认识,那就完全错了。 2)轮回转世:这是因果律的一种表象。 很可能印度早期的因果律就是从轮回转世归纳出来的。 无论如何,它也只是印度哲学中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 但是因果律并不一定导致轮回转世,甚至,既使因果律是从轮回转世中归纳出来的,轮回转世在实际上也可能不存在。 事实上,几千年来轮回转世还没有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明。 证明轮回转世的有以下两种主要观点,但都不值一驳:①真的有人能回忆起前世的事。 按佛教对轮回转世最圆满的解释——唯识学说,阿赖耶识中不存储记忆,记忆只存储在第六识之中,而第六识不能转世,因此这根本不能成为轮回转世的证明。 这实际上是此人感应到了真如性海中的信息,前已述及并详细地分析了几种情况以及与轮回转世完全不同的几种推论。 事实上,能回忆起前世的人极为希罕,只是百万分之一、千万分之一,就如三条腿的蛤蟆、五条腿的牛,完全是偶然的。 ②高功师能用神通看到前世。 这在当时即被佛祖所否定。 释迦牟尼认为,有些婆罗门用神通能看到做坏事的人得坏报,但也有的婆罗门用神通能看到做坏事的人得好报,因此这是不真实的。 实际上,一切唯心;真如性海中的信息被感应到的情形完全看心的状态。 没有经过修炼的人,主观性还小点。 经过修炼的人,主观先入之见非常厉害。 前面关于真如性海的感应中也已详细地讨论过这种情况。 阐明轮回转世的有以下三种主要观点,也都不值一驳:①如果没有轮回转世,那么“业”是干什么的? 其实“业”也只不过是说明人的思想行为都会产生后果,因此也无非就是因果律的一种原始朴素的表述方法。 在因果律已经被归纳出来以后,“业”的概念再要不要也都没有意义了。 其实,现在抛弃轮回转世和业不仅对因果律没有影响,反而对修炼有极大的好处。 ②有些高僧大德在证明轮回转世时都使用了类似这样一句有力的话:“如果没有因果报应,那人们不都去做坏事了吗? ”佛学大师说这样的话,可真是充分证明了轮回转世的不可信性,因为轮回转世已经变成了一种吓唬人的工具。 事实上,人民不是由于被轮回转世吓唬住了,才不去做坏事的。 人们实际上是按社会道德行善。 统治中国的一直是儒家思想,广大中国人民也没有都去做坏事,反而还使佛教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与佛家有缘。 世界上众多国家根本就不知道轮回转世,那里的人民也并没有都去做坏事。 倒是那些做恶多端的亡命之徒在轮回转世中找到了解脱:“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③更多的佛学大师这样阐述:“轮回转世体现了公平原则。 ”这明显是一种愿望,说到底是一种道德观念。 人们看到做恶的人不受惩罚,当然很不舒服,甚至气愤,因而制定了各种法律来惩罚。 至于那些法律也惩罚不了的,人们就只能寄希望于来世。 这样,不仅自己可以“阿Q”一下,而且也确实可以吓唬一些愚昧的世人。 可是,来世受没受惩罚有谁知道呢? 反正心理得到了平衡,伦理得到了维护。 其实,不公平是绝对的,公平是相对的。 人们看到现实生活实际是不公平的,所以只能把公平寄托于虚无飘渺的未来。 可是,公平是以道德观念来衡量的,而道德观念随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的变化,当时认为做了坏事的人,到了转世报应时可能已经被认为是做了好事,这种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还谈什么报应,还谈什么公平。 最后必须要谈谈阿赖耶识。 按照唯识理论,阿赖耶识只是一个种子,而不是实体。 “我”是不存在的,五蕴结合的“我的实体”也在死后消散了。 因此有人用“蚕”变“蛹”、“蛹”变“蛾”的过程来比喻轮回转世是非常不合适的,因为蚕、蛹、蛾的转变是实体的连续变化,正如一个人的“五岁”、“四十五岁”、“八十五岁”一样,形体看起来也有相当大的差别。 按照唯识的阿赖耶识理论,真正合适的比喻是“鸡”、“蛋”、“鸡”,或者“人”、“精子(卵子)”、“人”。 其中“蛋”和“精子”类似与阿赖耶识。 因此阿赖耶识也只是遗传了前人的某些特性(业)而不是人(我)或者人的实体。 例如一个人因做某些不好的事染上了病,而此病由“精子”转给了他的儿子,但是他儿子并不是他,与他是完全的两个人。 阿赖耶识也是一样,把前人的“业”转给了与他完全是两个人的后人身上。 父亲和前人由于缘尽五蕴消散而无,他们的病和业自己不承受而转给了儿子和后人,让儿子和后人来承受,儿子何罪! 后人何辜! 总之,为了证明、阐明、解释这个根本就没有的轮回转世,佛家费了那么多人力和精力,结果是越抹越黑。 纵观佛家理论主要是两大派:中观空宗和唯识有宗。 这两派理论各在佛教中起了两大主要作用:中观空宗对修炼有最高的指导作用,相当于方法论;唯识有宗对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给出了最圆满的体系,相当与世界观(指狭义的世界观。 广义的世界观包括方法论)。 中观空宗是性空无我的发展,而唯识有宗却是轮回转世的奴隶。 性空无我是佛教的基石,而轮回转世是佛教的魔头。 佛家为了“轮回转世”这个似是而非无从证明的推测(古印度人的一种基于美好道德观念的推测),耗费了多少人力、时间,造出了多少概念和名词。 以致后来的禅宗不得不以拈花微笑来冲破这些名相的束缚。 这一切都是为了解决轮回转世带来的困难。 如果不要轮回转世行不行? 回答很干脆:完全可以! 其实轮回转世不就是引出了因果定律吗! 既然因果定律已经有了,就不必再死抱着轮回转世不放了。 过了河,船还有什么不可舍弃的。 那么,人在世上所做的一切,将得到什么果呢? 很明显,人的一举一动,一思一念,一言一行都已使周围的时空、精神、物质起了变化。 都已得到了果。 非要把每个人的行为得到的果返回到自身,而且还要好行为返好结果、坏行为返坏结果,这实际上是人们的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美好愿望。 因果循环,是一种宏观的规律,在具体微观上并不是每个事物都一定能循环返回到自身。 比如:雨水下到河里海里,然后又蒸发到天上变成云,再变成雨,形成一个循环。 但是并不是具体的每一滴雨都能循环回自身。 不排除有个别的千万分之一、万万分之一的回到了自身,但那是极偶然的,绝大多数都永远回不到自身。 人,也如上述,不排除有极个别的类似转世所说的现象(注意:类似的现象,而本质不是),这种极偶然的事件绝对形成不了规律。 因此,轮回转世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是没有充分证明的。 现在,我们排除转世学说,看看怎么样。 首先,因果律不受影响,十二因缘不受影响;其次,缘起性空不受影响,性空无我不受影响;再次,苦集灭道不受影响;最后,解脱成佛也不受影响。 释迦牟尼接收轮回转世是由于当时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前已述及。 而我们现在再来宣传因果思想及其指导的修炼理论,则完全可以不借用轮回转世来说明。 这样就可以去掉那个根本是为了解决轮回转世困难而生造出来的“阿赖耶识”以及由它而产生的一大堆似是而非晦涩难懂的名相(名词和概念)。 这对于冲破学佛的所知障有多么大的益处啊! 显然,为指导修炼的中观般若空宗得到了极大的成功,而为解释世界本原的唯识瑜珈有宗陷入了极大的矛盾,但是,认识世界本质、解释世界本质的工作是完全必要的,它也最终必然影响到修炼方法。 真如性海的理论也是对世界本质的一种认识和解释。 它完全能解释目前已知的所有特异现象,包括某些类似轮回转世所说的现象,但是彻底排除了轮回转世的说法。 发布时间:2025-10-05 14:20:4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9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