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明心 见性 内容: 四六明心见性明。 智慧的别名,又真言陀罗尼别名。 明地。 菩萨十地中第三发光地的别名。 明处。 学习而生智慧之处,即五明:古印度的五种学术。 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论理学的因明、宗教学的内明。 明脱。 脱离愚痴的叫做明,离开贪爱的叫做脱,故名明脱。 明达。 明是指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 达是指三达,通达的意思。 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世的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烦恼。 以上三者,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却叫三达。 佛的三达的解义。 天眼能知未来生死的因果。 宿命能知过去的生死的因果;漏尽是知道现在烦恼的根源而尽断之。 不但知道而且明了叫做三明,不但明了而且通达,叫做三达。 明慧。 三明与三慧。 三慧即闻慧、思慧、修慧。 闻慧是听闻佛法能生智慧;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修慧是勤修禅定能生智慧。 明心见性。 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 明行足。 三明与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痴行等五行皆具足。 明月摩尼。 其光芒如明月般皎洁的摩尼宝珠。 明得萨埵。 指四善根位中暖位的圣人,因此位的圣人得明得定而名之。 心。 详见十一条。 见地。 三乘共十地的第四位,相当於声闻乘的流果。 见思。 见惑与思惑。 见惑是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 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瞋、痴、慢、疑等五烦恼。 断此见思二惑,即可证阿罗汉果,出离三界。 见行。 见行是见思二惑中的见惑,见行之人,多修慈悲。 见流。 谓见惑能使众生流转於三界六道之中而不能出离。 见缚。 谓见惑能缠缚人们使不得自在。 见取。 即取著身见、边见等非理之见。 见所断。 三所断之一,即於见道时所断的八十八使见惑。 性。 天然的本质。 性心。 又名心性。 心性不来不二,不过有真妄、动静、昏暗的不同,性就是本性,未动心前的心,比如水;心就是心念,也叫妄心、幻心,包括各种感受、印象、思维、认识等思想现象,比如波,水和波同时湿性,本来不异,但波是动相,水是静相,波动则昏乱,水清则月现,这样水与波水又不一,所以心与性是不一不异。 性分。 诸法差别的自性。 性戒。 性戒是本性就是戒,不待佛制,谁犯了就有罪,如杀、盗、淫、妄等戒是。 性佛。 法性佛,亦即三身中之法身。 性我。 本性之大我。 去除了凡夫的妄我,才能归入於如来的性我。 性海。 (喻)真如的理性深广如海。 性恶。 本性所具的恶。 性罪。 性罪本性就是恶的,如杀、盗、淫、妄,不待佛制谁犯了谁就会得罪报。 性德。 本性之德。 性空。 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 性空观。 是小乘的观法,观察因缘生的一切法,其性本空。 性相。 性就是诸法永恒不变的本性,相就是诸法显现於外可资分别的形相,无为法为性,有为法为相。 性相一如。 谓理性和事相融通无碍,而体用不二。 性相二宗。 法性宗与法相宗。 发布时间:2023-05-13 18:15:0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