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刘先和:供养与功德 内容: 佛理告诉我们:佛即众生,众生即佛。 也同时告诉我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众所周知,佛法是不二法门,若是将佛、菩萨与我们众生分离开来,本体不是一,我们又何能成佛。 由此,以我修持的体验所知,我们的一切供养,实质上是供养自己。 是以此供养增加我们的善业,增添我们的福报、功德,强大我们的慈悲之心,增长我们的佛缘。 这是一个观念上的大转变,是学佛人见地上的大提升。 供养,是众生一种礼佛的形式,凡学佛人都知道。 而我则是在小的时候,就对此有很深的印象。 记得还是在十一二岁的时候,我从贵州回到湖南老家,与住在一座庵堂里的外婆做伴,外婆是个出家人。 这岁月尽管已过去了四十多年,但如今还是很清楚地记得,每到吃饭的时节,外婆总会先盛一碗饭,架上一双筷子,然后恭恭敬敬地端到菩萨与佛像前,双手合十,嘴里不停地念着经文。 无论我是怎样的饿,或者说不管是时间多晚,都必须要等到这个仪式结束后,我们才能端碗吃饭。 外婆说这是敬菩萨,她还告诉我,我们的一切衣食都是菩萨给的,用之前都要先敬菩萨,这叫报恩。 我当时心里发问:我们的衣食怎么会是菩萨给的呢? 这和菩萨有什么关系。 只觉得外婆这是迷信,因心里是如此认定,加之外婆是老年人,故也就未向她发问,免得引起争论。 后来我还发现,不光是饭要敬,所有外人送来的瓜果点心,外婆一律要先敬了菩萨后,才让我动用。 起初,我对此很不习惯,时不时要犯规。 后来时间一长,自己居然养成了一种自觉性,凡是见到新东西,总是要问外婆,是否是敬了菩萨的。 每当此时,总会得到外婆的赞扬。 后来我长大了,参加工作了,再以后自己也开始学佛,此时我方知道,外婆这个敬菩萨,实质上就是供养。 学佛人为什么要供养呢? 因为供养有福德、有功德。 故而有的人喜欢用花供养,有的人习惯用水果供养,也有的人爱用自己喜爱的物品供养,例如金银手饰、珠宝等等。 但若是认得真来,细细思索,这却不是佛学供养含义的全部,因为供养一词含有深睿的佛理。 不然的话,一部不足万字、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的《金刚经》,也不会花去诸多篇幅对供养作详尽的阐述。 在这部经中释迦牟尼反复讲到供养问题。 他在经中指出,供养是有福德的。 比如佛在经中说: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以恒河沙等生命布施;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菩萨以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等等方式供养佛,都可以得到很多很多的福德。 但佛在说了这些理义之后,接着又告诉我们: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福德多。 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这就为我们指出,这种福德,即非福德,故名是福德。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种供养所得的福德,是世间福德,不应执著、贪婪。 而他在经中着意讲的更多的是,无论用什么供养佛,其所得的福德,与受持读诵该经所得的福德、功德都是无法可比的。 如他在经中教诲我们,用文前所说的种种方式供养佛所得的福德,与受持读诵此经所得福德,与为他人解说此经,哪怕是为他人解说经的四句偈,所得的功德都是无法可比,甚至可以说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释迦牟尼在经中如是说,这的确让人不好理解,也不可思议。 要知道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恒河沙等身,这些数量已是不可计数,用这样的数量的珍宝去布施,去供养佛,居然还抵不上受持读诵这样一部经所得的功德,抵不上为他人解说几句经文所得的功德,这无论如何都叫人无法相信。 也许佛就是怕我们不信,所以佛才在经中坦言道: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也就是佛想到了我们会不相信,所以佛又在经中说: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 佛在这里就明显提出一个问题:在诸种供养中以法供养为最上。 为什么呢? 这就是供养中一个必须要解决的认识问题。 对于供养,我们得首先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供养是供养谁? 对于这个问题,也许人们不需思考就可以答道:供养就是供养佛、供养菩萨嘛。 那么谁是佛? 谁是菩萨? 回答也很明确:释迦牟尼是佛,观世音是菩萨,也还有许许多多的菩萨,比如地藏菩萨,普贤菩萨等等。 那么这些佛与菩萨又在哪里呢? 对于这个问题就不那么好回答了。 在东方? 在西方? 在东、南、西、北四方? 或者说在我们心里? 若是佛与菩萨在哪里都不知道,我们又向谁去作供养,这岂不是如同俗话说的:提着供品,找不着庙门,这是一个问题。 我们用种种物品供养这些佛与菩萨,应该是佛与菩萨受福德,问题是佛与菩萨接受吗? 如果佛与菩萨接受,那佛何必又要说: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是故说不受福德。 (《金刚经》)佛与菩萨既然不接受供养,不受福德,那我们岂不是枉费心机。 这又是一个问题。 由此说来,供养一事还真值得认真思考。 我们长久以来习惯于将供养朝外,因为在我们的心里只认定释迦牟尼是佛,观世音等是菩萨,一切供养都是向他们。 佛菩萨是供养的接受方,我们是供养的提供方,这就将我们与菩萨分割开来。 自然而然地将自己划归在佛与菩萨之外,认定自己是众生。 轻而易举就将佛、菩萨和我们隔离开来,将佛、菩萨和众生分成二,分成两个几乎不相干的东西。 这是正信吗? 这种见地符合佛理吗? 显然不是。 为什么? 因为佛理告诉我们:佛即众生,众生即佛。 也同时告诉我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众所周知,佛法是不二法门,若是将佛、菩萨与我们众生分离开来,本体不是一,我们又何能成佛。 由此,以我修持的体验所知,我们的一切供养,实质上是供养自己。 是以此供养增加我们的善业,增添我们的福报、功德,强大我们的慈悲之心,增长我们的佛缘。 这是一个观念上的大转变,是学佛人见地上的大提升。 没有这种自信,没有这种信力,想学佛,想成佛,那可能只是妄想。 读过《六祖坛经》的人都记得,当五祖弘忍大师面对来求法的慧能时,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慧能当即答道: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一个一字不识的人,一个乡间山里的粗人,如此气度,如此见地,何人能比,所以慧能大师成了佛。 有的人对供养实质是供养自己之说,会有不同认识,我们明明是供养佛,怎么是供养自己呢? 殊不知我们自己的本性就是佛,我们记得,释迦牟尼在得道之时曾感言:奇哉,奇哉。 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清净智、自然智、无师智自然现前。 佛这里就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佛即众生,众生即佛。 慧能大师也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慈悲即是观音。 喜舍即为势至。 能净即释迦。 平直即弥陀。 (《六祖坛经》下同)大师还说: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由此理来认识供养,我们供养佛,其实不就是供养我们自己吗?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供养的物资和钱财,是供养给寺院里的和尚,怎么可以说是供养我们自己呢? 实际上,和尚是相,于相离相看和尚,和尚者,非和尚,故名和尚。 也许还有人会说,我们将食物和金钱布施给贫困的人,是供养众生,也非供养我们自己。 同理,众生是相,从本质上去看众生,众生者,非众生,故名众生。 再则,我们若是通达佛理,佛其实早已告诉我们: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我们供养佛,供养菩萨,供养和尚,供养众生,实质都是在供养我们的本性、本心。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佛理告诉我们:三界唯心,心外无法。 世上的一切,包括我们的生命,都来自于这个心。 若是我们在供养中分彼此,这是供养给谁的,那是供养给谁的,那只能说是我们的分辨心太重、太强。 有分辨即是落在相上,殊不知,一切供养皆应无相供养,这也是《金刚经》告诉我们的佛理。 若是我们对供养谁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再来认识为什么在诸多供养中以法供养为最上就容易多了。 在认识这个问题之前还必须对福德与功德有个清醒的认识。 常人向佛、菩萨的供养,无论是用鲜花、瓜果,还是用点心、珠宝,也不管供品是多还是少,这是一种得世间福报的供养。 而唯有法的供养是功德的供养。 为何这样说,因为学佛人都应该知道:众生即佛,佛即众生。 从这个理义上,我们就知道:众生的本性就是佛,我们的本心就是佛。 而一切物质的供养,都是向外的供养,其只能获得世间福德。 而这种福德,正是佛在经中说的,是福德,即非福德,故名是福德。 这是无常的。 而佛法的供养是供养什么? 是智慧,是觉悟,是向内的,是向供养人本身的,这种供养是佛法的受益,是佛法的功德供养,她恰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是去除众生妄想执着的法宝。 因此,用佛法作供养,会觉悟我们迷茫的心,会洗涤我们生命中的一切污染,会使我们放下一切执着,会使我们的无明得以消除,最终与佛同体。 这种供养的功果有什么能比,有什么可量。 这种功德与世间福德无法相提并论,两者间无法比,也不可比。 难怪史上曾有人对梁武帝一生造寺度僧,有无功德一事,问询于慧能大师。 慧能大师曾答曰: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变为功德。 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六祖坛经》)难怪释迦牟尼要在《金刚经》中说: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又说: 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其实,若是说得再直白一点,佛法的供养,是自供自得,这是供养众生,也是供养佛。 这种供养可以使众生识自本性,悟自本心,可以使众生顿入佛道。 啊! 伟大的释迦牟尼,伟大的慧能,我无法用言语来赞美你们的功德,不可用语言来表述对你们的崇敬。 大智大慧的释迦牟尼,用心良苦的以这样一种极为巧妙的方法,启示我们用法来供养佛,引导我们用法来供养佛,从而使我们自身无形中得到佛法的滋润,以此拯救我们脱离苦海。 与他人说法也是同样,若是受持读诵此经,自身有方便,广为人说,乃至四句偈,或者说即便是一句经语,能使人受法,其功德无边无量。 如何才是以法供养呢? 那就是老老实实地学佛,认认真真地修持。 为什么这就是以法供养,因为一部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的《金刚经》教导我们,要受持读诵此经,乃至四句偈等,要广为他人说,要信解受持。 这样的人才可以成就第一稀有之法,这种人即为第一稀有,这样的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 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这样的人,就会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而佛在此经中又告诉我们: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这便是以法供养,也是以法供养所得。 一切发心脱离苦海,誓愿学佛修持之人,以法供养菩萨,供养佛吧! 这是真供养,是大供养,是功德无量之供养。 这供养会使供养者信心清净,即生实相,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功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顿悟佛道。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自性佛! 发布时间:2025-10-02 12:34:5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9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