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老子论养生经 内容: 话说老聃隐居宋国沛地,自耕而食,自织而衣。 岂知其名,无足自行,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问修道之方,学术之旨,处世之要,于是其弟子遍天下。 有个弟子名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垒山上。 住三年,畏垒之地民风大变: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织而有衣可穿,各尽其能,童叟无欺,百姓和睦,世间太平。 众人欲推庚桑楚为君主。 庚桑楚闻之,心中不悦,意欲迁居。 弟子不解,庚桑楚道:巨兽张口可以吞车,其势可谓强矣,然独步山林之外,则难免网罗之祸;巨鱼,张口可以吞舟,其力可谓大矣,然跃于海滩之上,则众蚁可以食之。 故鸟不厌天高,兽不厌林密,鱼不厌海深,兔不厌洞多。 天高,鸟可以飞矣;林密,兽可以隐矣;海深,鱼可以藏矣;洞多,兔可以逃矣。 皆为保其身而全其生也。 保身全生之人,宜敛形而藏影也,故不厌卑贱平庸、庚桑楚弟子中有一人,名南荣,年过三十,今日闻庚桑楚养生高论,欲求养生之道。 庚桑楚道:古人曰:土蜂不能孵青虫,越鸡不能孵鸿鹄,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也。 桑楚之才有限,不足以化汝,汝何不南去宋国沛地求教老聃先生? 南荣闻言,辞别庚桑楚,顶风冒雪,行七日七夜而至老聃居舍。 南荣 拜见老聃,道:弟子南荣,资质愚钝难化,特行七日七夜,来此求教圣人。 老聃道:汝求何道? 养生之道。 老聃曰: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 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 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 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 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 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 内者,心也;外者,物也。 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 由除至忘,则内外一体,皆归于自然,于是达于大道矣! 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学道,亦是欲求也。 除去求道之欲,则心中自静;心中清静,则大道可修矣? 蹦先? 闻言,苦心求道之意顿消。 如释重负,身心已变得清凉爽快、舒展旷达、平静淡泊。 于是拜谢老聃道:先生一席话,胜我十年修。 如今荣不请教大道,但愿受养生之经。 老聃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 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 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此乃养生之经也。 南荣问道。 此乃完美之境界乎? 老聃道:非也。 此乃清融己心,入于自然之始也。 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 南荣问道:如此即至境乎? 老聃道。 未也。 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 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 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 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本平台整理,部分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平台,内容仅供各位学习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发布时间:2025-09-17 13:08:5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8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