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选辑(六)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选辑(六)1. 阿难白佛言。 世尊。 如是爱乐。 用我心目。 由目观见如来胜相。 心生爱乐。 故我发心。 愿舍生死。 2. 阿难对佛说:‘这种爱乐,是用我心和目看见的。 由目看见如来,相好庄严,遂心生欢喜,所以我就发心,愿舍离生死轮回,来跟佛出家修道。 ’3. 佛告阿难。 如汝所说。 真所爱乐。 因于心目。 若不识知心目所在。 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4. 佛告阿难:‘如你现在所说,你的真实爱乐,是来自你的心和目。 假如你不明白、不知道,心与目之所在,那你就没有力量,来降伏尘劳。 ’尘是染污心性,劳是扰乱心神,识心即尘劳,亦即烦恼,若不能降伏它,便被它扰乱,就不能了生脱死。 5. 譬如国王。 为贼所侵。 发兵讨除。 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6. 譬如国王,被贼所侵扰,国王要发兵讨贼,但出兵前,应该知道贼在何处? 才能擒其贼首,斩草除根。 我们无始以来,不能了生死,就是不知自己真心所在的地方,反认为由目观见,而取爱乐为心,这就是迷真认妄,执妄为真,执了妄心为己心才生出种种的颠倒! 7. 使汝流转。 心目为咎。 吾今问汝。 唯心与目。 今何所在。 8. 这种妄心使你不能了生死,而流转于生死,在六道轮回中辗转不停,这都是你的心和目的过错,我现今再问你:你之心和目,究竟在何处? 9. 阿难白佛言。 世尊。 一切世间十种异生。 同将识心居在身内。 纵观如来青莲华眼。 亦在佛面。 10. 阿难被佛追问,手足无措,不知所云,只得委诸众生,做不负责任,没有把握的答复:‘世尊! 一切世间,即三界之内,十种异生(本来是十二类众生,下文有详细解释,现除去无色和无想,这二类都无心目,故说十类;而业报形体,各各差别,故曰异生),他们都将识心——即分别心,居在身内(阿难不说自己,而说众生,含有狡辩之意),我现在再看如来之眼,清净长广,好像青莲一样,亦是在如来面上。 ’用亦字,含意明明在佛面上,还要问我,但不敢公开说出。 11.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 只在我面。 如是识心。 实居身内。 12. 我现在再观看,我之浮根,即眼根——乃四尘,即色、香、味、触所形成,非常明显的,是在我的面上,而能分别美丑的识心,实在是住在我的身内。 13. 佛告阿难。 汝今现坐如来讲堂。 观只陀林。 今何所在。 世尊。 此大重阁清净讲堂。 在给孤园。 今只陀林实在堂外。 14. 佛听阿难说:‘心在内,目在面。 ’并不答复对或不对,只再问他:‘你现在坐在如来讲堂,你看只陀林,究竟在何处? ’阿难答:‘世尊! 此广大重叠楼阁,及清净不染讲堂,实在给孤独长者之园,而只陀太子之林,实在讲堂外边。 ’15. 阿难。 汝今堂中先何所见。 世尊。 我在堂中。 先见如来。 次观大众。 如是外望。 方瞩林园。 16. 佛对阿难说:‘你现在讲堂中,先见到什么呢? ’阿难答:‘世尊! 我在讲堂中,先看见如来,再见大众,然后向外瞻望,便见到只陀林,和给孤独园。 ’17. 阿难。 汝瞩林园。 因何有见。 世尊。 此大讲堂。 户牖开豁。 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18. 佛问阿难:‘你看见只陀林和给孤独园,是怎样能看见呢? ’阿难答:‘世尊! 这大讲堂,门窗开通,所以我在讲堂上,便能望见外边景物。 ’19. 佛告阿难。 如汝所言。 身在讲堂。 户牖开豁。 远瞩林园。 亦有众生在此堂中。 不见如来。 见堂外者。 阿难答言。 世尊。 在堂不见如来。 能见林园。 无有是处。 20. 佛反问阿难:‘假设就如你刚才所说的一样,身在讲堂时,窗户打开,便可以看见外边园林,但是否亦有众生,身在堂中,而没看见如来,只看见堂外之物呢? ’阿难答言:‘世尊! 身在堂中,没看见如来,而能看见外边之林园,是没有这种道理的。 ’21. 阿难。 汝亦如是。 22. 佛说:‘阿难! 你亦是这样的。 ’你既然说心在身内,但不能看见内边,只能看见外边,岂不是同一个道理吗? 23. 汝之心灵一切明了。 若汝现前。 所明了心实在身内。 尔时先合了知内身。 颇有众生。 先见身中。 后观外物。 24. 心灵是指心为万物之灵,及心有灵知之用,佛说:‘你的心灵,如果一切都能明了,那么你现在这个明了心,实在是居在身内,应该知道身内的一切,可否有众生,先看见身中之物,然后再观看外边之物呢? ’25.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 爪生发长。 筋转脉摇。 诚合明了。 如何不知。 必不内知。 云何知外。 26. 你说心在内,见在外,为何心在内而不能先见心、肝、脾、胃呢? 纵然看不见,那亦应该看见指甲的生、头发的长、筋络的转、脉搏的摇,你心应该明了,如何亦不知呢? 既不能知内,如何反能知外呢? 27. 是故应知。 汝言觉了能知之心。 住在身内。 无有是处。 28. 所以证明你所说的,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是不合道理的,是错误的。 29.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 我闻如来如是法音。 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30. 佛给阿难一个当头棒,打破他的执著,他那‘心在内,见在外’之理论不成立,于是阿难又说:‘我听闻如来说法之音,明白我的心,实在身外。 ’31. 所以者何。 譬如灯光然于室中。 是灯必能先照室内。 从其室门。 后及庭际。 一切众生。 不见身中。 独见身外。 亦如灯光。 居在室外。 不能照室。 32. 什么道理呢? 好像灯烛在房间燃著,这灯烛便能光照室内,再从门口,照到外边庭际,一切众生,看不见身内脏腑,只能看见外面,就如灯光,居于室外,便不能照亮室内一样。 33. 是义必明。 将无所惑。 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34. 这道理一定是对的,不会再起疑惑,并和佛所说之了义一样,大概错不了吧? 35. 佛告阿难。 是诸比丘。 适来从我室罗筏城。 循乞抟食。 归只陀林。 我已宿斋。 汝观比丘。 一人食时。 诸人饱不。 阿难答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是诸比丘。 虽阿罗汉。 躯命不同。 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36. 阿难用灯光来譬喻心是在外,以为佛一定说他对,但佛不答复,只问阿难:‘刚才众比丘,跟从我在室罗筏城沿门乞食(乞食是佛制,为除贪慢心,乞食资身,随所化缘,不贪好食。 抟食是以手指抟菜饭来食),回来只陀林,我已宿斋(即止食),你现在看众比丘,一人食时,众人会不会饱呢? ’阿难答言:‘不会饱的,世尊! 什么缘故呢? 因众比丘,虽是证果阿罗汉,但究竟身躯还是不相同,怎能一人食而大家会饱呢? ’37. 佛告阿难。 若汝觉了知见之心。 实在身外。 身心相外。 自不相干。 则心所知。 身不能觉。 觉在身际。 心不能知。 38. 佛告阿难:‘假如你的那颗觉察明了之心,实在是在身外,那么,身和心自然分开,没有连带关系,毫不相干,则心所知之事,身便没有感觉,如果感觉是在身处,心亦不会知道。 ’(因阿难说,心在外,那么心有所知,身当然不能感觉。) 【待续】  发布时间:2025-09-17 08:57:4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8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