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七、八、九课 综合指要 内容: 第七、八、九课 综合指要6. 断善阐提,最后毕竟成佛,理由是:所谓断善者,不过形容罪障至重之意,其实,佛性无染之善,及第八识中的无量善种子,皆一切存在,不可拘泥文字,失去实性。 五逆十恶人,由无间地狱出来时,依然再根据次一成熟种子,生在六道中。 若因缘殊胜,能值佛法,仍然有出三界,登佛国的机会,所以并非永远沦于地狱,也并非永远不能成佛。 大悲阐提,最后亦毕竟成佛,理由是:众生的数量,虽然至多,然而在三界内者,总是有减无增,生佛国一个,便减少一个。 在三界外者,总是有增无减,生佛国一个,便增加一个。 所以就界内的众生而论,既没有新生,却只有永离,这样经过无限制绵长的时间,总有一天,会被度个罄尽。 等到一切众生成佛了,大悲阐提菩萨的誓愿,也同时完满,而成佛道,所以并非永处于菩萨位,也并非永远不能成佛。 这两种阐提的成佛,不过是时间极遥远,并不是不可能。 7. 空观假观中观,皆是方便设立的。 其实诸法的实性,非空非假,即空即假,乃至并此中观之念,亦不容存在。 总而言之,佛性法性,皆离言说思想,凡说得出,想得到者,一概不是。 所以在三量中,只有用现量,才有希望见性,比非二量,绝对无分,而现量的境界,是无分别的,了了知而兀兀无知,兀兀无知而了了知。 若问为什么如此? 亦无法作答,会者自会,不会者自不会,纵使不会,也切勿性急,但能时时用功,不愁没有豁然贯通之日,盖功深自然学进,水到自然渠成也。 8. 在经论上,关于「心」,有种种解释,大致说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真心,属于本有的,无攀缘的,无分别的,无变动的,非善非恶的,超然于境界之外的,当吾人无念而又非睡著时,便是这一种心现前。 另一种是妄心,属于后天生起的,有攀缘的,有分别的,常变动的,能善能恶的,牵拘于境界之内的,当吾人思虑了别时,便是这一种心现前。 因为心有上述两类之故,所以观心也有二种:一是观常住真心,这当用无分别智,现量境:领略妙明清净的心体,遍十方界,凝然不动。 二是观生减妄心,时起时逝,前后相续,无有间断,当感觉时,不必遂念除,但回光返照,觑定真心,则妄念自平,不留踪影,此即是观心法。 久习纯熟,定时真心在前,动时真心亦在前,则观行便算成功,临命终时,若能保持此心,不入十八界,即可不入轮回,而出三界矣。 小乘行人,于修五停心观之后,再修四念处观,内第三念处,是观心无常,这只是看生灭妄心,并未及于常住真心者,因二乘只知无常、苦、空、无我、不净、并不知有常乐我净的如来藏妙真如性故也。 发布时间:2023-05-11 17:09:2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