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一 内容: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一丙四、三摩呬多地2 丁一、结前生后已说有寻有伺等三。 云何三摩呬多地? 丁二、标列随释2 戊一、标列2 己一、嗢柁南嗢柁南曰:总标与安立 作意相差别 摄诸经宗要 最后众杂义己二、长行若略说三摩呬多地,当知由总标故,安立故,作意差别故,相差别故,略摄诸经宗要等故。 戊二、随释4 己一、总标4 庚一、征云何总标? 庚二、标谓此地中略有四种。 庚三、列一者、静虑,二者、解脱,三者、等持,四者、等至。 庚四、释4 辛一、静虑静虑者,谓四静虑。 一、从离生有寻有伺静虑,二、从定生无寻无伺静虑,三、离喜静虑,四、舍念清净静虑。 辛二、解脱解脱者,谓八解脱。 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辛三、等持11 壬一、空三摩地等等持者,谓三三摩地。 一、空,二、无愿,三、无相。 壬二、有寻有伺三摩地等复有三种。 谓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 壬三、小三摩地等复有三种。 谓小、大、无量。 壬四、一分修三摩地等复有二种。 谓一分修、具分修。 壬五、喜俱行三摩地等复有三种。 谓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 壬六、四种修定复有四种。 谓四修定。 壬七、五圣智三摩地复有五种。 谓五圣智三摩地。 壬八、圣五支三摩地复有五种。 谓圣五支三摩地。 壬九、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复有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 壬十、金刚喻三摩地复有金刚喻三摩地。 壬十一、有学等三摩地复有有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等三摩地。 辛四、等至等至者,谓五现见三摩钵底、八胜处三摩钵底、十遍处三摩钵底、四无色三摩钵底、无想三摩钵底、灭尽定等三摩钵底。 谓四静虑至灭尽定等三摩钵底者:此中四静虑及四无色三摩钵底,声闻地中广辩其相。 (陵本三十三卷九页2699)所余八解脱等一切差别,至下自释。 (陵本十二卷五页982)己二、安立2 庚一、征云何安立? 庚二、释2 辛一、总辨2 壬一、辨地名2 癸一、出体性2 子一、标简谓唯此等名等引地,非于欲界心一境性。 子二、释非由此定等无悔、欢喜、安乐所引;欲界不尔。 非欲界中于法全无审正观察。 谓唯此等名等引地等者:于前总标四差别中,指所已说及余未说。 言唯此等,依此建立名等引地。 等引即是三摩呬多。 此亦名善心一境性,以是无悔、欢喜、安乐之所引故。 欲界亦有心一境性,然非唯善,是故不名三摩呬多。 由是当知,等引唯定,心一境性通定、散位。 决择分说:问:何因缘故,说诸静虑名心一境性? 答:略有二种所缘境界。 一、不定地所缘境界,二、定地所缘境界。 此中一境,所谓定地所缘境界,非第二境。 系心于此一所缘境,是故说名心一境性。 (陵本六十三卷八页5045)癸二、释初相2 子一、标列2 丑一、断除五法复次,初静虑中说离生喜,由证住此,断除五法。 谓欲所引喜、欲所引忧、不善所引喜、不善所引忧、不善所引舍。 丑二、五法圆满又于五法修习圆满。 谓欢、喜、安、乐及三摩地。 初静虑中说离生喜等者:远离烦恼欲因所生种种恶不善法,是名为离。 由此无间一切粗重已除遣故,及已获得广大轻安身心调畅,有堪能故,名离生喜。 此从欲界最初上进,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名初静虑。 于此静虑具足安住,是名证住。 即由此故,断除五法。 子二、随释2 丑一、所断法5 寅一、欲所引喜欲所引喜者,于妙五欲若初得时,若已证得正受用时,或见、或闻、或曾领受;由此诸缘,忆念欢喜。 或见或闻或曾领受者:于色言见,于声言闻,香、味、触三至根方取,总言领受。 寅二、欲所引忧欲所引忧者,于妙五欲若求不遂,若已受用更不复得,或得已便失;由此诸缘,多生忧恼。 寅三、不善所引喜不善所引喜者,谓如有一,与喜乐俱而行杀[1]业,乃至邪见。 与喜乐俱而行杀业等者:行杀业等,随欲成办,故喜乐俱。 寅四、不善所引忧不善所引忧者,谓如有一,与忧苦俱而行杀业,乃至邪见。 与忧苦俱而行杀业等者:行杀业等,所欲不会,故忧苦俱。 寅五、不善所引舍4 卯一、第一义不善所引舍者,谓如有一,或王、王等、或余宰官、或尊、尊等,自不乐为杀等恶业,然其仆使作恶业时,忍而不制,亦不安处毗奈耶中,由纵舍故,遂造恶业。 彼于此业现前领解,非不现前。 由纵舍故遂造恶业等者:谓于仆使所造恶业现前领解,而不制令不作,是名纵舍。 此第一义名不善所引舍。 卯二、第二义又住于舍,寻求伺察为恶方便。 又住于舍等者:于恶方便既寻求已、既伺察已,于其末心相续等流,名住于舍。 此第二义名不善所引舍。 卯三、第三义又于诸恶耽着不断,引发于舍。 又于诸恶耽着不断等者:谓由耽着,诸恶不断,令恶意乐任运坚固串习成性,是名引发于舍。 此第三义名不善所引舍。 卯四、第四义又于不善现前转时,发起中庸非苦乐受。 又于不善现前转时等者:非苦乐受,亦名舍受。 不善转时,舍受相应,非喜乐俱,非忧苦俱,是名中庸非苦乐受。 此第四义名不善所引舍。 丑二、所修法2 寅一、别释相5 卯一、欢欢者,谓从本来清净行者,观资粮地所修净行,无悔为先,慰意适悦,心欣踊性。 谓从本来清净行者等者:受戒律仪,从初不犯,是名本来清净行者。 若戒律仪,若根律仪,若于食知量,若悎寤瑜伽,若正知而住,名资粮地所修净行。 如是一切,戒最为初,自观戒净便得无悔;无悔故欢。 由是说言无悔为先,慰意适悦,心欣踊性。 卯二、喜喜者,谓正修习方便为先,深庆适悦,心欣踊性。 谓正修习方便为先等者:此中方便,谓乐远离清净诸盖,以是修习定方便故,名正修习方便。 于此方便发生乐欲增上欣慕,由是说言深庆适悦,心欣踊性。 卯三、安安者,谓离粗重,身心调适性。 谓离粗重等者:谓若略说,无所堪能不调柔相,是粗重相。 远离此故,身心调适,是名为安。 卯四、乐乐者,谓由如是心调适故,便得身心无损害乐及解脱乐;以离彼品粗重性故,于诸烦恼而得解脱。 谓由如是心调适故等者:由心调适,证得转依,领受身心无损害乐及解脱乐。 如其次第离忧苦故,断欲贪故。 当知此中,心乐依转识生,身乐依阿赖耶识起。 欲界所系诸烦恼缠,若行、若住不复现行,名于烦恼而得解脱。 卯五、三摩地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 寅二、释异说3 卯一、于无漏方便位世尊于无漏方便中,先说三摩地,后说解脱。 由三摩地善成满力,于诸烦恼心永解脱故。 世尊于无漏方便中等者:于定地中思惟诸行如病、如痈、如箭,乃至广说苦、空、无我,既思惟已,心生厌怖,于不死界摄心而住;或复思惟真如、法性、实际,既思惟已,摄心而住;是名无漏方便。 由是方便能证现观,永害随眠,非一切烦恼之所依处,是名于诸烦恼心永解脱。 当知如是无漏方便,要依根本静虑善成满已,方得修习,是故世尊依此道理,先说三摩地,后说解脱。 卯二、于有漏方便位于有漏方便中,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 由证方[2]便究竟果作意[3]烦恼断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 于有漏方便中等者:先于欲界观为粗性,于初静虑若定、若生观为静性,发起加行离欲界欲,如是乃至发起加行离无所有处欲,当知亦尔,是名有漏方便。 诸瑜伽师修方便时,略有七种作意差别,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声闻地中广释其相。 (陵本三十三卷二页2674)又若略说,了相作意,于所应断能正了知,于所应得能正了知。 为断应断,为得应得,心生希愿。 胜解作意,为断为得,正发加行。 远离作意,能舍所有上品烦恼。 摄乐作意,能舍所有中品烦恼。 观察作意,能于所得离增上慢,安住其心。 加行究竟作意,能舍所有下品烦恼。 加行究竟果作意,能正领受彼诸作意善修习果。 (陵本三十三卷七页2692)由是当知,于证方便究竟果作意时,下地烦恼皆已伏断,安住下地对治修果,是名证得根本三摩地。 由是道理,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 此中解脱,谓由暂时伏断现行,非是毕竟永害种子。 卯三、于方便究竟作意等位或有俱时说三摩地及与解脱。 谓即于此方便究竟作意及余无间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与彼解脱俱时有故。 或有俱时说三摩地及与解脱等者:于地地中,前加行道已得究竟,一切烦恼对治作意已得生起,是名方便究竟作意。 从此无间,正断烦恼,名无间道。 如是作意及无间道皆定地摄,由是说言三摩地中。 依此道理,故俱时说三摩地及与解脱,由彼俱时有故。 壬二、辨盖障4 癸一、标复次,于诸静虑、等至障中,略有五盖,将证彼时能为障碍。 癸二、征何等为五? 癸三、列一、贪欲盖,二、瞋恚盖,三、惛沈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 癸四、释2 子一、辨彼相5 丑一、贪欲盖贪欲者,谓于妙五欲随逐净相,欲见、欲闻,乃至欲触;或随忆念先所领受,寻伺追恋。 谓于妙五欲随逐净相等者:若妙五欲正现前时,眼等五识既取相已,无间俱生分别意识执取随好,是名于妙五欲随逐净相。 由此因缘,令心流漏,即于彼彼所缘境界,心、意、识生,游行流散,欲见、欲闻,乃至欲触。 或复五欲不现在前,而随忆念先所领受,寻伺分别,追恋不舍。 如是诸相,名贪欲盖。 谓于诸欲妄分别贪,覆真实义,令不显了故。 丑二、瞋恚盖瞋恚者,谓或因同梵行等举其所犯,或因忆念昔所曾经不饶益事瞋恚之相,心生恚怒;或欲当作不饶益事,于当所为瞋恚之相多随寻伺,心生恚怒。 或因同梵行等举其所犯等者:同习梵行,名同梵行。 等言,等取诸有智者。 若犯戒已,为彼谏举,心生恚怒,此第一义释瞋恚相。 复有余义,如文易知。 丑三、惛沈睡眠盖2 寅一、别辨相2 卯一、惛沈惛沈者,谓或因毁坏净尸罗等随一善行、不守根门、食不知量、不勤精进减省睡眠、不正知住而有所作、于所修断不勤加行,随顺生起一切烦恼,身心惛昧,无堪任性。 或因毁坏净尸罗等随一善行等者:尸罗律仪有六种相,谓安住具戒,广说乃至受学学处。 声闻地中别释其相。 (陵本二十二卷二页[4]1893)由是说言净尸罗等随一善行。 又声闻地广说根律仪乃至正知而住,此皆定资粮摄,翻彼应知不守根门,乃至不正知住而有所作。 又定加行,谓修作意及断诸相、寻思、随烦恼等。 于此修断不生喜乐,懈怠所作,是名不勤加行。 如是一切顺生一切烦恼,身心惛昧,无堪任性,是名惛沈。 卯二、睡眠睡眠者,谓心极昧略。 寅二、释合说2 卯一、第一义又顺生烦恼、坏断加行,是惛沈性;心极昧略,是睡眠性。 谓心极昧略者:谓能令心于所取境不能明了,是名昧略。 是故此二合说一盖。 是故此二合说一盖者:由惛沈性与睡眠性皆不堪任修奢摩他,是故建立以为一盖。 摄事分说:由违背奢摩他故,立惛沈睡眠盖。 (陵本八十九卷十二页6755)相虽有别,其用是一,是故合说。 卯二、第二义2 辰一、辨相似又惛昧无堪任性,名惛沈;惛昧心极略性,名睡眠。 辰二、释定俱由此惛沈生诸烦恼、随烦恼时,无余近缘如睡眠者。 诸余烦恼及随烦恼或应可生,或应不生。 若生惛昧,睡眠必定皆起。 由此惛沈生诸烦恼随烦恼时等者:此中烦恼,谓贪、瞋等。 掉举、恶作及与睡眠,名随烦恼。 惛沈起时,坏断加行,应可顺生一切烦恼,然于尔时,睡眠必定俱起,由与为缘最为近故。 诸余烦恼及随烦恼不定俱起,以或可生,或不生故。 由是说言无余近缘如睡眠者。 即依此义,合立一盖。 丑四、掉举恶作盖2 寅一、别辨相2 卯一、掉举掉举者,谓因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或随忆念昔所经历戏笑欢娱所行之事,心生諠动腾跃之性。 谓因亲属寻思等者:此中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又与戏笑欢娱所行之事,如下自释。 (陵本十一卷七页862)说与掉举能为食故。 卯二、恶作2 辰一、由寻思亲属等恶作者,谓因寻思亲属等故,心生追悔,谓我何缘离别亲属? 何缘不往如是国土? 何缘弃舍如是国土,来到于此,食如是食,饮如是饮,唯得如是衣服、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众具? 我本何缘少小出家,何不且待至年衰老? 辰二、由追念戏笑等或因追念昔所曾经戏笑等事,便生悔恨,谓我何缘于应受用戏乐、严具、朋游等时,违背宗亲朋友等意,令其悲恋涕泪盈目而强出家。 由如是等种种因缘,生忧恋[5]心,恶作追悔。 寅二、释合说2 卯一、约处所等辨由前掉举与此恶作处所等故,合说一盖。 由前掉举至合说一盖者:掉举、恶作皆以亲属等所有寻思及曾所经戏笑等念为食。 即此处所为因,能生掉举、恶作,由是说言彼处所等,故此二种合说一盖。 卯二、约处所不等辨2 辰一、辨恶作差别2 巳一、非处恶作又于应作、不应作事,随其所应,或已曾作、或未曾作,心生追悔。 或已曾作或未曾作者:此二差别,逆次配属前说应作、不应作事,谓于不应作事或已曾作,及于应作事或未曾作,由是说言随其所应。 云何我昔应作不作,非作反作。 除先追悔所生恶作,此恶作缠犹未能舍。 除先追悔所生恶作等者:前说寻思戏笑等念种种因缘生忧恋心,恶作追悔,名先追悔所生恶作。 除此复有非处恶作,即由应作不作、非作反作之所引发。 此现行时未能除遣,名未能舍。 巳二、相续恶作次后复生相续不断忧恋[6]之心,恶作追悔。 此又一种恶作差别。 辰二、释杂说一盖次前所生非处恶作及后恶作,虽与掉举处所不等,然如彼相,腾跃諠动,今此亦是忧恋[7]之相,是故与彼杂说一盖。 次后复生相续不断忧恋之心等者:此说非处恶作。 后后剎那相续不断生忧恋心,恶作追悔。 当知此由相续恶作,与前有别,是故更说。 丑五、疑盖2 寅一、于三宝疑者,谓于师、于法、于学、于诲,及于证中生惑生疑。 由心如是怀疑惑故,不能趣入勇猛方便,证[8]断寂静。 谓于师于法至生惑生疑者:师谓大师。 法谓师所说法。 学谓戒等三无漏学。 诲谓教授教诫。 证谓涅槃寂静。 由于大师、于法、于学、于诲心怀疑惑,故无堪能趣入勇猛方便;由于所证心怀疑惑,故无堪能证断寂静。 寂静有二,谓苦寂静、烦恼寂静。 当来众苦皆永断故,证苦寂静;一切烦恼皆永断故,证烦恼寂静;是名证断寂静差别。 义如有余依地说。 (陵本五十卷二十一页4037)寅二、于世等又于去来今及苦等谛生惑生疑,心怀二分,迷之不了,犹豫猜度。 又于去来今等者:于去来今心怀二分,于苦等谛迷之不了,如下疑盖食非食中别释其相。 (陵本十一卷七页867)子二、明食等5 丑一、贪欲盖2 寅一、别辨相2 卯一、食2 辰一、问问:此贪欲盖以何为食? 辰二、答2 巳一、标答:有净妙相,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 巳二、释2 午一、释净妙相2 未一、举最胜净妙相者,谓第一胜妙诸欲之相。 若能于此远离染心,于余下劣亦得离染。 如制强力,余劣自伏。 未二、广彼摄此复云何? 谓女人身上八处所摄可爱净相;由此八处,女缚于男。 所谓歌、舞、笑、睇、美容、进止、妙触、就礼。 午二、结得食名由此因缘,所有贪欲未生令生,生已增长,故名为食。 有净妙相等者:色等五欲实唯不净,唯粗非妙,然由相似净妙相现,是故说言有净妙相。 若于彼相不净计净,颠倒思惟,是名不正思惟。 即由此故,能令贪欲未生而生,又多串习,能令贪欲生已增长,是故贪欲以此为食。 由长养义是食义故。 卯二、非食2 辰一、问问:此贪欲盖谁为非食? 辰二、答3 巳一、标答:有不净相,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 有不净相等者:谓观内外种种不净作意生时不颠倒转,故名如理。 以彼不净于内于外自能现见去来今世,不过如是不净法性故。 巳二、征此复云何? 巳三、释2 午一、观二不净谓青瘀等。 若观此身种种不净杂秽充满,名观内身不净之相;复观于外青瘀等相种种不净,名观外身不净之相。 午二、结名非食由观此二不净相故,未生贪欲令其不生,生已能断,故名非食。 若观此身种种不净等者:观内身中发、毛、爪、齿、尘垢、皮、肉、骸骨、筋、脉、心、胆、肝、肺、大肠、小肠、生脏、熟脏、肚、胃、脾、肾、脓血、热痰、肪、膏、肌、髓、脑、膜、洟、唾、泪、汗、屎、尿,是名内身朽秽不净。 若观外身青瘀、脓烂、变坏、膨胀、食啖、变赤、散坏、骨锁等相,是名外身朽秽不净。 如下声闻地说。 (陵本二十六卷二十页2230)此不净观能与贪欲作断对治,是故非食。 寅二、简作业2 卯一、由如理作意由于彼相如理作意故,遮令不生;多所修习故,生已能断。 卯二、由不如理作意前黑品中,由于彼相不正思惟故,未生令生;多所修习故,倍更增广。 丑二、瞋恚盖2 寅一、食2 卯一、问问:瞋恚盖以何为食? 卯二、答2 辰一、标答:有瞋恚性、有瞋恚相,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 辰二、释2 巳一、别辨3 午一、瞋恚性依于种种不饶益事,心生恼害,名瞋恚性。 午二、瞋恚相不饶益事,名瞋恚相。 午三、不正思惟于九恼事不正作意,名不正思惟。 巳二、总结如是等事皆名为食。 于九恼事不正作意者:决择分说:瞋事亦有十种。 依前六事,立九恼事,缘彼一切瞋,皆名有情瞋。 (陵本五十五卷八页4421)云何六事? 谓一、己身,二、所爱有情,三、非所爱有情,四、过去怨亲,五、未来怨亲,六、现在怨亲。 于后三中,怨亲各二,是故建立成九恼事。 当知此中都无我及有情,唯有诸蕴,唯有诸行。 于中假想施设安立我及有情,不应依彼心生恼害作意思惟。 即彼作意,名为不正作意。 寅二、非食2 卯一、问问:此瞋恚盖谁为非食? 卯二、答3 辰一、标义答:有仁慈贤善,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 辰二、辨相又此慈善,恒欲与他安乐为相,修力所摄。 由思择力所摄作意,调伏九恼。 辰三、结说以能断除瞋恚盖故,经中唯说此为非食。 又此慈善恒欲与他安乐为相等者:如修慈愍观者,依慈愍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由欲利益安乐意乐,于诸有情作意与乐,发起胜解,是慈愍相。 如下声闻地说。 (陵本三十卷十八页2539)于常常时、于恒恒时寻思慈愍,能断瞋恚。 当知此由善修、善习、善多修习之所引发,由是说言修力所摄。 又若思择内事、外事、亲品、怨品,及与慈愍自相、共相,由此令有情瞋未生不生,生已能断,是名由思择力所摄作意调伏九恼。 此中内事、外事、亲品、怨品、自相、共相,亦如声闻地释。 (陵本三十卷十八页2539)丑三、惛沈睡眠盖2 寅一、食2 卯一、问问:惛沈睡眠盖以何为食? 卯二、答答:有黑闇相,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 寅二、非食2 卯一、问问:此盖谁为非食? 卯二、答2 辰一、略标答:有光明相,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 辰二、广释2 巳一、辨种类2 午一、总标列光[9]明有三种。 一、治闇光明,二、法光明,三、依身光明。 法光明者:谓如所闻已得究竟不忘念法,名法光明。 如修所成地说。 (陵本二十卷九页1737)午二、随别释3 未一、治闇光明2 申一、略标治闇光明复有三种。 申二、列释一、在夜分,谓星月等;二、在昼分,谓日光明;三、在俱分,谓火珠等。 未二、法光明法光明者,谓如有一,随其所受、所思、所触,观察诸法;随其所受所思所触观察诸法者:于法受持,是名所受;于法思惟,是名所思;于法触证,是名所触。 随此所生闻思修慧,与光明想相应而转,能正对治诸所治法,令心清净,由是故能观察诸法,名法光明。 或复修习随念佛等。 或复修习随念佛等者:此中等言,等取法、僧。 闻所成地说:于佛法僧随念之行,名归依随念。 能令心没诸修行者,正策其心,令生欢喜。 (陵本十四卷二十页1255)如是随念治心沈没,名法光明。 未三、依身光明依身光明者,谓诸有情自然身光。 谓诸有情自然身光者:此说诸天所依止身自然光耀。 如前有寻有伺地已说。 (陵本四卷十六页311)修习大心三摩地者,想诸天光而生胜解。 令初静虑得善清净故。 如下当说。 (陵本十二卷十一页1010)巳二、简对治2 午一、治闇光明当知初明治三种闇。 一者、夜闇;二者、云闇;三者、障闇,谓窟宅等。 午二、法光明2 未一、略标法明能治三种黑闇。 未二、别辨2 申一、能治无明及疑黑闇2 酉一、辨黑闇相由不如实知诸法故,于去来今多生疑惑,于佛法等亦复如是。 酉二、出黑闇体此中无明及疑,俱名黑闇。 法明能治三种黑闇等者:此中有二三种。 一、谓去来今,二、谓佛法僧。 若于过去起如是疑,谓我为有? 为无? 如是等疑,于三世转,如经广说,是名于去来今多生疑惑。 当知此疑无明所生,由是说言无明及疑俱名黑闇。 于佛法等亦复如是,由无知故,生惑生疑。 申二、能治惛沈睡眠黑闇又证观察能治惛沈睡眠黑闇,以能显了诸法性故。 又证观察等者:谓心得定,能如实知、能如实见,名证观察。 此能对治身心惛昧及心昧略,由是说言能治惛沈睡眠缠覆黑闇。 以能显了法性,故名法明。 丑四、掉举恶作盖2 寅一、食2 卯一、问问:掉举恶作盖以何为食? 卯二、答2 辰一、略标答:于亲属等所有寻思,于曾所经戏笑等念,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 辰二、随释2 巳一、寻思摄3 午一、亲属寻思亲属寻思者,谓因亲属或盛或衰、或离或合,发欣戚行,心生筹虑等。 亲属寻思等者:适悦受俱及彼所摄,是名欣行。 此因亲属或盛或合之所引发。 非适悦俱及彼所摄,是名戚行。 此因亲属或衰或离之所引发。 心怀染污,攀缘彼相,是名心生筹虑。 等言,等取起发意言,随顺随转。 如下摄事分说。 (陵本八十九卷九页6747)午二、国土寻思国土寻思者,谓因国土盛衰等相,广如前说。 国土寻思等者:此中等言,等取往来。 如前已说,何缘不往如是国土? 何缘弃舍如是国土,来到于此,食如是食,饮如是饮,唯得如是衣服、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众具? (陵本十一卷四页849)国土盛衰及往来相,准彼应知。 午三、不死寻思不死寻思者,谓因少年及衰老位诸有所作或利他事,发欣戚行,心生筹虑等。 不死寻思等者:于诸所作或利他事,若少年位有堪能故,则发欣行;若衰老位无堪能故,则发戚行。 以染污心攀缘彼相,推托迁延,后时望得,是名心生筹虑。 由是说言不死寻思。 等,谓起发意言,随顺随转。 亦如摄事分说。 (陵本八十九卷一十页6748)巳二、戏笑等摄4 午一、笑笑者,谓随有一,或因开论、或因合论,现齿而笑,欢聚哑哑[10]。 或因开论或因合论者:谓于能引无义虚绮论中,广开种种差别宣说,是名开论。 引种种喻显所说义,是名合论。 午二、戏戏者,谓双陆、摴蒲[11]、弄珠等戏。 午三、欢娱或有所余种类欢乐。 谓互相受用,受用境界,受诸快乐;或由同处,或因戏论,欢娱而住。 或有所余种类欢乐等者:一切有情诸有根身,由自他识各自变义,能为自他之所缘境,是名互相受用,义如成唯识说。 由是受用,受诸快乐;或复受用五欲境界,受诸快乐;如是二种,名所余乐。 乐相杂住,乐着戏论,由是因缘,欢娱而住;如是二种,名所余欢。 午四、所行事所行事者,谓相执持手臂发等,或相摩触随一身分,或抱或呜,或相顾眄,或作余事。 所行事者等者:男女受行,名所行事。 彼相差别,如文易知。 寅二、非食2 卯一、问问:此盖谁为非食? 卯二、答2 辰一、略标答:有奢摩他,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 辰二、随释奢摩他者,谓九种住心,及奢摩他品所摄诸法。 谓九种住心等者:令心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为九种住心。 声闻地中别释其相。 (陵本三十卷九页2511)若于其中修习作意及相差别,是名奢摩他品所摄诸法,如下自释。 (陵本十一卷十五页910)随应当知。 谓于自他若衰若盛可厌患法心生厌离,惊恐恶贱,安住寂静。 谓于自他若衰若盛可厌患法等者:自他衰损有多差别。 谓无病衰损[12]、寿命衰损、眷属衰损、财宝衰损,病、病法性,死、死法性。 复有一类,净戒衰损、正见衰损。 由是因缘,彼诸众生于现法中住诸苦恼,于当来世往诸恶趣,是名衰损可厌患法。 又诸兴盛者,虽现法中住诸安乐,于当来世往诸善趣,而是无常,于彼无常现可证得。 若有领受兴盛事者,后时衰损定当现前;诸有领受衰损事者,后时兴盛难可现前。 诸兴盛事,皆是难得易失坏法。 由是当知,诸兴盛事亦是可厌患法。 若于如是若衰若盛可厌患法,或见或闻,应自思惟:我今于是生死流转,未般涅槃,未解脱心,难可保信如是衰损、兴盛二法,勿现我前。 勿彼因缘,令我堕在如是处所,生起猛利、刚强、辛楚、不适意苦。 即由此事增上力故,我当至诚喜乐于断,修不放逸。 又我如是多安住故,当于无义能作边际。 依此说言心生厌离,惊恐恶贱,安住寂静。 此中诸义,皆如声闻地说。 (陵本三十二卷二页2615)又复厌离,谓于二种;惊恐,谓于衰损;恶贱,谓于兴盛。 如是差别应知。 丑五、疑盖2 寅一、食2 卯一、问问:疑盖以何为食? 卯二、答3 辰一、标答:有去来今,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 辰二、释谓我于过去为有? 为无? 广说如上。 谓我于过去为有为无等者:此中广说,谓我于未来为有? 为无? 及于现在何等是我? 我为何等? 如前缘起差别中说。 (陵本九卷十七页704)辰三、广3 巳一、总摄不正思惟者,谓不可思处所摄思惟。 巳二、别列不可思处者,谓我思惟、有情思惟、世间思惟。 巳三、随释3 午一、我思惟若于自处,依世差别思惟我相,名我思惟。 午二、有情思惟若于他处,名有情思惟。 午三、世间思惟若于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处,名世间思惟。 谓世间常、或谓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 谓我思惟有情思惟世间思惟等者:显扬论云:不应思我若有若无。 何以故? 成二过失。 若思惟有,即于非实有义起增益执过;若思为无,即于假有义起损减执过。 于他有情若执一异,亦成二过。 若执为一,有情多过;若执为异,非六处过。 又云:有情世界、器世界,此之二种,虽不依见,亦不应思。 何以故? 世共了知,现成相故。 问:何故不思此事如是生,非不如是耶? 答:若如是思者,或谓即如是,或谓异如是,或谓无如是,此三种过所随逐故。 (显扬论十七卷八页31,564a)由是道理,故名我及有情世间皆为不可思处。 又世间思惟中,思惟世间常乃至非常非无常,或复思惟世间有边乃至非有边非无边,差别非一,故置等言。 寅二、非食2 卯一、问问:此盖谁为非食? 卯二、答2 辰一、标答:有缘缘起,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 有缘缘起者:如余处说缘性缘起,是即此中有缘缘起。 云何缘性? 谓缘起支生者非有故,缘无作用故,缘力所生故。 如是如是诸法生故,彼彼法生;如是如是诸法灭故,彼彼法灭。 由是说言有缘缘起。 辰二、释2 巳一、举于三世2 午一、明非食由彼观见唯有于法及唯法因,唯有于苦及唯苦因故,由彼观见唯有于法及唯法因等者:此中法言,谓识、名色、六处、触、受。 无明及行是彼引因,故名法因。 苦,谓生及老死。 爱、取、有三是彼生因,故名苦因。 由是缘起支中,前七名有因法,余五名有因苦。 如前缘起中说。 (陵本十卷十八页825)所有一切不正思惟为缘无明,于三世境未生者不生,已生者能断。 午二、释如理2 未一、反显若不如理而强作意,其如理者而不作意;总说此二名不正思惟。 未二、正成2 申一、标义若于是中,应合道理,应知是处名为如理。 申二、释由谓于闇中作光明想。 由此方便如理作意,非不如理。 巳二、例余处所于余处所,亦有所余如理作意。 谓于闇中作光明想等者:无明及疑,是名为闇。 依法光明,与彼俱行彼相应想,名光明想。 为治闇故,思惟明相。 如是思惟,应知如理作意所摄,非不如理。 又复为治贪欲,思惟不净;为治瞋恚,思惟慈愍;为治掉举恶作,思惟奢摩他相[13];应知皆为如理作意所摄。 由是说言于余处所,亦有所余如理作意。 辛二、别辨3 壬一、静虑支分4 癸一、略标列4 子一、初静虑摄 发布时间:2025-09-14 14:24:5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8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