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增法师:随念僧 内容: 随念僧随念僧之功德(PALI 原文)Sangha VandanaSupati-panno Bhagavato sāvaka sangho, Ujupati-panno Bhagavato sāvaka sangho. āya-patipanno Bhagavato sāvaka sangho. Sāmici-patipanno Bhagavato sāvaka sangho. Yadidam cattri purisa yugni attha-purisa-puggalāEsa Bhagavato sāvaka sangho. huneyyo, pāhuneyyo, Dakkhineyyo, ajalikaraniyo,anuttaram puakkhetam lokassā ti. Recollection of the Disciples of the Buddha(英文翻译)The Sangha of the Blessed One has entered on the good path;the Sangha of the Blessed One has entered on the direct path;the Sangha of the Blessed One has entered on the correct path,the Sangha of the Blessed One has entered on the proper path,that is to say; the Four Pairs of Men, the Eight Types of Persons;the Sangha of the Blessed One is worthy of gifts,worthy of hospitality,worthy of offerings,and worthy of respect,as the incomparable field of merits for the world. (崇圣寺南传课诵本)译文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良好地修行佛法;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直接地修行佛法;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正确地修持佛法以求脱离苦;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适当地依教奉行,修习清净梵行;他们即是四双八辈行者,(向须沱洹,须沱洹[初果]. 向斯沱含,斯沱含[二果]向阿那含,阿那含[三果]. 向阿罗汉,阿罗汉[四果])那才是世尊的追随者僧伽,应当虔诚礼敬,应当热忱欢迎,应当布施供养,应当合什敬礼,是世间的无上福田。 我最虔诚地礼敬僧伽,于僧伽,我俯首顶礼。 《随念三宝经》法尊法师译随念僧经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和敬行、质直行。 所应礼敬,所应合掌。 清净功德,净诸信施,所应惠施,普应惠施。 (增壹阿含經,卷1,十念品,第二,三)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去眾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云何为一法? 所谓念眾,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除眾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 (增壹阿含经,卷11,三宝品,第二十一,一)有三自归之德。 云何为三? 所谓归佛第一之德。 归法第二之德。 归僧第三之德。 .. .. .云何名为自归圣眾? 所谓圣眾者,大眾大聚有形之类,眾生之中,如来眾僧於此眾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 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 然復醍醐於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此亦如是。 所谓圣眾者,大眾大聚者,有形之类,眾生之中,如来眾僧於此眾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 是谓承事第一之德,以获第一之德。 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增壹阿含经,卷48,礼三宝品,第五十,三)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修礼僧者,当专十一法。 然后乃当礼僧,云何为十一? 如来眾者,正法成就。 如来圣眾,上下和合。 如来僧者,法法成就。 如来圣眾,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 如来圣眾,能掌护三宝。 如来圣眾,能降伏外道异学。 如来圣眾,是一切眾生良友福田。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礼僧者,当思惟此十一法,长夜之中,获福无量。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二,结禁品,第四十六,一)世尊告诸比丘:有十事功德,如来与诸比丘说禁戒。 云何为十? 所谓承事圣眾;和合将顺;安隐圣眾;降伏恶人;使诸惭愧比丘,不令有恼;不信之人,使立信根;已有信者,倍令增益;於现法中,得尽有漏;亦令后世诸漏之病,皆悉除尽;復令正法,得久住世,常念思惟,当何方便,正法久存。 是谓,比丘,十法功德,如来与诸比丘而说禁戒。 是故,比丘,当求方便,成就禁戒,勿令有失。 世尊告诸比丘:圣所居之处有十事,三世诸圣常处其中,云何为十? 於是,比丘,五事已除,成就六事,恒护一事,将护四部眾,观诸劣弱,平等亲近,正向无漏,依倚身行,心善解脱,智慧解脱。 云何比丘五事已除? 於是,比丘五结已断,如是五事已除。 云何比丘成就六事? 於是,比丘承六重之法,如是比丘成就六事。 云何比丘恒护一事? 於是,比丘恒护於心有漏,无漏,有为,无为至涅槃门,如是比丘恒护一事。 云何比丘将护四部之眾? 於是,比丘成就四神足,如是便为将护四部之眾。 云何比丘观於劣弱? 於是,比丘生死眾行已尽,如是比丘,平等亲近。 於是,比丘三结已尽,是谓比丘平等亲近。 云何比丘正向无漏? 於是,比丘除去憍慢,如是比丘正向无漏。 云何比丘依倚身行? 於是,比丘无明已除,如是比丘依倚身行。 云何比丘心善得解脱? 於是,比丘爱已除尽,如是比丘心善得解脱。 云何比丘智慧解脱? 於是,比丘观苦諦,习,尽,道諦,如实知之,如是比丘智慧解脱。 法増比丘整理,布里诗本,澳洲佛教之法学习南传佛法附[清净道论],第七 说六随念品三、僧随念若欲修习僧随念的人,当独居静处,随念如是圣僧伽的功德:「世尊的声闻众是善行道的,世尊的声闻众是正直行道的,世尊的声闻众是真理行道的,世尊的声闻众是正当行道的,即四双八辈的世尊的声闻众,是可供养者,可供奉者,可施者,可合掌者,为世间无上的福田」。 此中「善行道」(supatipanno)是善(sutthu)与行道(patipanno)的结合,即指正道,不退之道,随顺之道,无敌之道的行道而言。 恭敬地听闻世尊的训示教诫,故为「声闻」(Savaka)。 声闻之众为「声闻众」,便是有同等的戒和见,而集体生活的声闻团的意义。 其次那正道亦说是正直、不曲、不弯、非不正及圣与真理,因顺当故名正当,是故那行道的圣众,亦说为正直行道,真理行道,正当行道。 此中在圣道之中的人,因他们具足正行道故为善行道;在圣果中的人,因为由于正道而证得其当证的,这是依照关于过去的行道为「善行道」。 又依世尊善说的法与律而行道故,依可靠之道而行道而行道故,为「善行道」。 不取两种极端依于中道而行道故,舍弃了身语意的弯曲及不正等的过失行道故,为「正直行道」。 「真理」即涅槃,为涅槃而行道,故为「真理行道」。 因值得作正当行道的行道,故为「正当行道」。 「即」是即为此等之意。 「四双」,依双数来说,即证得初(须陀洹)道者及证得(须陀洹)果者为一双,像这样共有四双。 「八辈」是依单人来说,即证得初(须陀洹)道者为一,初果者为一,像这样共有八人。 在此句中说人(purisa)或补特伽罗(puggala,梵文pudgala)同是一义。 这里的人是指被教化者而说。 「世尊的声闻众」,即依此等双数的四双人,或依单独的八辈补特伽罗为世尊的声闻众。 「可供养者」等,当取来供献的是供品,亦即当从远方拿来布施具戒者之物的意思,又与(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资具是同义语。 因为(声闻众受此供品)能令施者得大果报,故以值得去接受那些供品为「可供养者」。 或者值得将一切所有物从远方拿来此处供献为可供献的,或者亦说值得为帝释等所供养,故为可供献的,像诸婆罗门称火为可供献者,因为他们觉得如是供祭,可以得大果报。 如果是因供献者(施者)获得大果为可献者,则唯有僧伽为可供献者;因为供献僧伽能成大果故。 即所谓:若人一百年,事火于林中,不如须臾间,供养修己者,胜祭祠百年。 这一句在其它部派(即说一切有部)用「可供献者」(ahavaniyo),此部(上座部)用「可供养者」(ahuneyyo),这两句的意义是一样的,不过文句稍有一点不同而已。 这便是「可供养者」的意义。 「可供养者」,从四方八面而来的亲爱悦意的亲戚朋友,为了表示敬意而准备殷勤待客的所施之物为供奉物,那样为诸客人所设置之物是适合布施与僧伽的,而僧伽领受它也相宜。 实无尊客如僧伽,因为僧伽仅在一佛期间可见,而且纯一无杂,具备令人敬爱的(戒等)诸法故。 所以说供奉物适合于布施给他们,及他们亦相宜去领受供奉之物为「可供奉者」。 在别部(说一切有部)的圣典亦用「可奉献者」(pahavaniyo),那便是说僧伽值得先供,故以最先当拿来奉献僧伽为「可奉献者」,或以最先值得奉献为「可奉献者」。 所以那个字和上座部所说的「可供奉者」(pahuneyya)是同义的。 「可施者」是指相信有他世而施于当施而说。 值得施,或由施有利,即由清净之施令得大果,故为「可施者」。 值得受彼一切世人流行以两手放在头上的合掌,为「可合掌者」。 「世间无上的福田」,是一切世间无比的福的增长处。 譬如国王或大臣的谷或麦的增长处,称为国王的谷田或国王的麦田;如是僧伽为一切世间的诸福增长处,因依僧伽,而一切世间的利益安乐等诸福增长,故僧伽是「世间无上的福田」。 (僧随念的修法与功德)如是随念善行道等的僧德,那时则无被贪所缠之心,无瞋所缠及无被痴所缠之心;而他的心是只缘僧伽而正直的。 并如前(佛随念)所述的同样方法而镇伏了五盖,及于同一剎那中生起了五禅支。 因为僧伽之德甚深,又因倾向于种种僧德的随念,故不证安止定,只得近行之禅。 此禅是依于随念僧德而生起的,故称「僧随念」。 其次勤于僧随念的比丘,尊敬及顺从于僧伽,得至于广大的信等,并成多喜悦,征服怖畏恐惧,而得安忍于苦痛,又得与僧伽同住之想,且因他身中常存僧随念,所以他的身体亦如集合僧众的布萨堂一样的值得供养,又因他的心向证于僧德,纵有关于犯罪的对象现前,而他亦如面见僧伽,生起惭愧。 他虽然不通达上位,但来世亦得善趣。 真实的善慧者,应对于如是有大威力的僧随念,常作不放逸之行。 这是详论僧随念一门。 发布时间:2025-09-12 11:25:3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7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