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十课 天台宗(三) 内容: 第十课 天台宗(三)九、修十乘观法乘是车乘,行者修佛道,如驾大白牛车 (1),直达涅槃宝所 (2),故名为乘。 此十乘,虽标为十,只有一法,即观不思议境,其余皆是资助作观之法,合之为十种,故称十乘。 今第一观,名观不思议境。 即以能观之智,观自心中,微细的妄念,此妄念即一切法的起源,故是心亦是法,是法亦是心,要把它观成即空即假即中的不思议境,若是上根人,即能悟入涅槃妙心,直达宝所。 第二观名发真正菩提心。 指中根人,修第一观未得真证时,即发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真正菩提心,助成观法。 第三观名善巧安心。 此言于第二观,尚不得真证时,更修止观,以方便善巧,安住于一心也。 第四观名破法遍。 此言于第三观,尚不得真证时,要以一心三观的智慧,遍破三惑的情执,然后乃证也。 第五观名识塞通。 此言于第四观,尚未入法性时,能了别烦恼,生死,六蔽 (3) 等为塞,菩提,涅槃,六度等为通,而离塞从通也。 第六观名道品调适。 此言于第五观尚未达真性时,可知前之法门,必与我不相应。 如是则当一一调试三十七科道品,采择适于吾机者,修之以入道,中根人,至此第六观,必发真证。 第七观名对治助开。 此言最下根人,若对于第六观观行,尚未通达,则必有迷事的粗惑为障,如是当修五停心或六度等行,以对治事惑,助开正道理观也。 第八观名知位次。 谓于修行乃至证果的位次,如实了知。 第九观名能安忍。 谓至此障转慧开,神智爽利,于内外障碍,皆能安忍不动也。 第十观名离法爱。 谓至此内外障惑,悉皆断除,惟有法爱存在,若断法爱,即发真中道也。 十、修四种三昧修四种三昧,亦为本宗的观行,一、常坐三昧,又名一行三昧,以九十日为一期,独居静室结跏趺坐 (4),舍诸杂念,专系念法界(5),若遇疲倦疾病睡盖 (6) 等障,尝专称一佛名,以求加被,而念念不离于此三昧。 二、常行三昧,又名般舟三昧,亦三月为期,绕行念阿弥陀佛,无休息时,由佛威力,三昧力,及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佛。 三、半行半仕三昧 (7),七日为期,持咒旋绕,思惟实相,或依法华经,于三七日间,或行读此经,或坐读此经皆可。 四非行非坐三昧,亦名随自意三昧(8)。 其法于一切时中,一切事上,随意作观,不拘期限,但观自心,念起即加觉照,而除灭之。 【注释】(4) 见中级教本第卅八课注七。 (5)法界有两种解释:一、就事言,法是诸法,界是分界,诸法的分界,各各不同,名为法界。 但是,一一法名为法界,而总该万法,也可以称为一法界。 二、就理言,真如的理性,名为法界,故法界即是诸法所依之性,又诸法皆同一性,故名法界。 此处所称系念法界者,即指真如法性而言,也就是系念吾人的自性,因为无情诸法的法性,与有情众生的佛性,名虽异,而体则同也。 (6)盖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心性,不生善法也。 含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名为五盖,参看初级教本第十五课注五。 (7)天台大师依大方等陀罗尼经,制立方等三昧行, 与法华三昧,皆为四种三昧中的半行半坐三昧,止观二,及方等三昧行法,详记其仪轨作法。 (8)非行非坐三昧,即随自意三昧,天台为成四句故,名非行非坐,南岳就实,名随自意,谓随意修习三昧,不关行坐也。 【习题】(一) 何谓一切智? 道种智? 一切种智? (二) 把修三观。 破三惑,证三智,成三德的关系,列成一表。 (三) 法华经以四车喻权实二乘,此四车中,何车譬喻何乘? (四) 观不思议境,要如何作观? (五)六蔽何义? 各蔽什么? (六) 般舟三昧,如何修习? 发布时间:2023-05-10 18:43:5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