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十二课、六波罗蜜 (二) 内容: 第十二课 六波罗蜜 (二)第四、毗离耶波罗蜜,华言精进度,所以度懈怠。 纯一无杂名为精,鼓勇直前名为进。 修法所以无成者,其原因多系:始勤终懈,或中间断断续续,一暴十寒,以致无成绩可言,对治之法,必须精进不退,方能成功。 精进有二种:无论作世出世间,任何事业,都当存恒心,具毅力,不成不已,是名事精进。 若修法时,以不生不灭心,为本修因,同时亦以圆证此不生灭心,为最后鹄的,全事即理,全理即事,不成不已,是名理精进。 第五、禅那波罗蜜,华言思维修度,所以度散乱。 如五停心观 (1),四念处观 (2),八背舍 (3),十一切处 (4) 等,皆小乘禅也。 若修次第三观,先从假入空,次从空入假,后乃双离空假,入中道第一义观,是名出世间上上禅。 若于一法,圆观空假中三谛,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异,是名出世间上上禅,以上三种,皆如来禅。 若离虚妄分别,生无所住心,直证实相,无有一法可得,即是祖师禅,属于般若波罗蜜范围,非禅那所摄矣。 第六、般若波罗蜜,华言智慧度,所以度愚疑。 般若有三种:一切经论中文字,皆名文字般若。 若依文字,解其义理,起观照行,则名观照般若。 若依观照, 窥见心性,彻证实相 (5),则名实相般若。 文字是工具,观照是手段,实相是目的,此三般若,是整套的,一贯的。 悟实相而后起修,方名真修 (6),所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否则只名缘修 (7),以未开智眼 (8) 故也。 菩萨修六度,必须三轮体空 (9),能所 (10) 俱遣,方名波罗蜜,否则只能名为: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法,将来不过得人天有漏 (11) 福报,不能到涅槃的彼岸。 【注释】(1) 声闻乘入道之初,应停止心中杂念,修五种观法,以为对治,名为五停心观。 (一) 多欲众生,应观境界不净之相,以对治欲念,名不净观。 (二) 多嗔众生,应观一切有情,受苦可悯,以对治嗔心,名慈悲观 。 ( 三) 多疑众生,应观三世相续,因果生灭之相,以对治愚疑,名因缘观。 (四) 多我见众生,应分析诸法为六界,或十八界,明诸法中无我,以对治我见,名界分别观。 (五) 多散乱众生,应在气息呼出时,由一数至十,吸入时亦然,以对治散乱心,名数息观。 (六) 多业障众生,应观佛身相好,或念佛名号,仗佛威神,以对治业障,名念佛观。 此中实有六观,古德有主张用前五观,而除去念佛观者。 或以为第三因缘观,与第四界分别观相似,因而主张把界分别观除去,仍成五观。 (2) 见第十一课注二。 (3) 背舍是背弃舍除之意,新译为八解脱,背舍是就因言,解脱是就果言,谓背舍欲界不净五欲,及欲界定、未到定、根本四禅、四空的净洁五欲。 因其禅定,尚未离爱著喜乐,故须背舍之。 (一) 内有色相,外观色背舍,亦名无漏初禅。 (二) 内无色相,外观色背舍,亦名无漏二禅。 (三) 净背舍,亦名无漏三禅,又四禅亦净背舍所摄。 发布时间:2023-05-10 18:35:4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