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王骧陆居士全集 弥陀法会二周年纪念辞 内容: 弥陀法会二周年纪念辞沪市贵州路寿圣精舍之弥陀法会,由谛明老和尚所成立。 每月逢期念佛,并请王心湛老居士开演各种经论,法施功德不可思议。 去冬八月,谛明老和尚圆寂,法会由达圆师继续维持。 今为成立二周年纪念发行纪念刊,嘱略说念佛因缘,谨贡所知,用为随喜。 念佛当以归宗为究竟。 明知究竟亦不可得以诸法空相故,无自性故,但为初基人暂立一目标,使其有所宗,故以归宗为究竟。 而归宗非一时之功,于未能归宗前先取于法,应法大势至菩萨之念佛为无上简捷之正法。 菩萨念佛系本于超日月光佛之所教授,由念佛直证三昧,将六根摄于一念,念念相继而得三昧,此为正宗。 又《佛说观无量寿经》释迦世尊告阿难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云。 此念佛必重观想以归宗为究竟者也。 又《悲华经》宝藏如来说无量寿佛未成佛前之因缘,谓彼佛以发大愿力故,取清净土,离于五浊,此以愿力以归宗为究竟者也。 总不外乎以心为主,故念佛法都摄六根,将散乱心先摄于一,一归于空,并空亦不着,斯名为净。 由此入于大光明藏,平等本际,圆遍十方,其势力所至无有边际,故名得大势。 斯言也非尼摩太子之所臆造,当其发愿时,即得十方恒河沙佛各予授记,诸佛世界同时六种震动,雨须曼那华同为证盟,此是无上胜缘,故世尊说《阿弥陀经》,再三咐嘱应当发愿。 从知一切入佛法门,无不以心念为主。 盖成佛者,籍于心也,非仅依于口也。 修净业者执持名号,亦依据三密故。 结弥陀心印为身密,口持名号为口密,心作观想为意密。 良以南无阿弥陀佛实是一句咒,即是小往生咒第一句南无阿弥多菩耶七字,而此七字实系讹音,正音为南无阿弥陀菩达耶八字,读快即又成六字,译为南无阿弥陀佛。 昔为方便初学起见,求其音调一致,乃加以法器而音放长,久之遂忘其为密法而偏重于净土,此净宗之始也。 然音虽有异,能持至一心不乱,一样证入三摩他,自得十方诸佛之所护念,又与禅宗何别! 愚者强分为三,割裂经义,何异谤法。 谨以初祖达摩大师《破相论》语以为证明:《论》曰: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为邪。 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达彼? 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 如是义名为念。 故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 因筌求鱼,得鱼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 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 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将无明心不见佛,徒尔费功。 且如诵之与念,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 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 执相求理,终无是处。 故知过去诸圣所修,皆非外说,唯只推心。 即心是众善之源,即心为万德之王。 涅槃常乐,由息心生。 三界轮回,亦从心起。 心是一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 知门户者岂虑难成? 知关津者何忧不达? 窃见今时浅识,唯知事相为功,广费财宝,多伤水陆,妄营像塔,虚促人夫,积木叠泥,图青画绿,倾心尽力,损己迷它;未解惭愧,何曾觉悟。 见有为则勤勤爱著,说无相则兀兀如迷。 且贪现世之小慈,岂觉当来之大苦。 此之修学,徒自疲劳,背正归邪,诳言获福。 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外明;绝三毒永使销亡,闭六贼不令侵扰;自然恒沙功德,种种庄严,无数法门,一一成就。 超凡证圣,目击非遥。 悟在须臾,何烦皓首? 真门幽秘,宁可具陈? 又云: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云。 祖师分明道:在口曰诵,在心曰念。 念从心起,为觉行之门。 过去诸圣所修,唯只推心。 故持名时必得念佛,心中忆念于佛,如子忆母。 世人将唸佛与念佛混,以声高数多为胜,欲做到一心不乱已属难能,更何况分宗立派? 误以各宗所证之果各不相同,仿佛修密宗所证得的菩提,与禅宗所证的不同,而他宗所修的绝不是净土。 自误误人,不知伊于何底? 修净业的人又有一句口头禅,曰:带业往生。 误解之则受害不浅矣。 业有善业恶业净业秽业与无记业之分,以严格论,有业即非净。 如何名曰净业? 此净业者比世业为净,乃相对之净耳。 于净秽二见,常生憎爱,有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秽求净,如何成就? 试参《圆觉经》世尊告清净慧菩萨所言,谓世人耽著五欲,此名凡夫,得遇善知识,教令开悟,已得法界净矣。 不知转又执取净解而生净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 而未登地的菩萨又有见解为碍,虽断见解,还住于见觉,因此见觉为碍而不自在云云。 所谓得法界净者,净业也。 断见解者,住于见觉者,皆净业也。 称为业者,尚未究竟故,不得名为随顺觉性。 但修至此已属不易不易,然此时与西方之缘已熟,此生业报将尽,微细法见虽未除净,亦可带之往生。 往生已,只要从五根五力修起,修去此微细法见之余业耳。 此为见业而非恶业,世人误解此净业为秽恶之孽,然则犯法破戒之人皆可往生乎? 至于临终念佛以十念往生者,此有三种:一、夙世或今世西方缘已成熟,已做到一心不乱,口持圣号不及十声,即往生也。 二、有诸菩萨以愿力故,特示恶行以逆度众生者,于临终时表示往生之易,用以鼓励世人一心向往,而有此行。 极言一念之转顿可超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此菩萨方便慈悲也。 三、又有恶行众生,魄力坚强,情性爽直,虽有恶行而转念极快,至临终时,悟到一切皆空,便一齐放下而得往生。 然亦必先有其因缘也,经上明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 若志性疲软之恶众生,平日与世事尚无担当,临终岂能有力。 虽一时心愿,如以箭射空,力尽还堕,断断不能往生也。 故用功在平时,平时有力,临终方有把持。 若为世情爱欲所牵,单靠十念或赖人助念,无有是处。 况十念云者,口持名至十度也,即一念也,一心专忆也。 初学人当为细释,勿使误解可也。 总之,宗宗皆归于净。 一切不可得之谓净,必至能所双亡,并西方之见亦不立,是谓净。 果能心无所住,此境即已入佛。 凡净宗之念佛,禅宗之参话头,密宗之持咒加行,都是入净的幻法,尚不名净,但曰净业而已。 若言于净,净有何相? 直无你开口处! 奉劝世之修净宗者当以净为宗,毋执取东西方与净密而分胜劣。 即修禅宗者,亦不必打讥讽(《觉有情》原文此处为讥讽校对者注)引公案而分胜负。 同处于生死海中,未必彼善于此。 应先速自了,老实念佛,至一念净,念念净。 一日如是,七日亦如是,即往生矣。 生前不往生,死后如何往生? 法会者,同以此法相会,即君子以文会友之意。 千会万会,同此一会。 弥陀性海,岂有二哉。 我人为报佛恩,当努力自修,并合力维持此法会以广法施可也。 谨祝弥陀法会精进无量! (本文载《觉有情》半月刊第七卷第十九、二十期合刊1946年6月出版) 发布时间:2025-09-07 12:40:2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7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