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王骧陆:真心息妄法 内容: 真心息妄法元知纳禅师有真心息妄法十门,兹再伸其义:第一门觉察。 此功夫最为紧要,由未悟以至彻悟,由初地以至十地,无一事无一时不要凛觉。 不但才起一念要觉察,即日常应付人事,应对万机时,念念仍要觉察,觉察动念即乖。 念念无住,不住妄,亦不住真,不住于觉察,更不住于不住。 如是绵绵密密一、二十年,打成一片。 初为有功用之觉察,进到无功用之觉察,遂至一切无所谓而未尝离觉,六根无所依,即妄无所依,自入于大休歇时也。 第二门休歇。 不是休歇了便一无所有如痴如聋,正是随起随休,随动随歇,亦不住于休歇,以休歇亦法也,心也。 此功夫,呆不得一点,休即休去,歇即歇了,此境实说不出,好比冷湫湫古庙香炉,但此还不免有着,不落对治压制,即入沉空守寂,力量反不开展。 此一二门功夫,当互相调剂去做,不可着实。 第三门泯心存境。 心与境何可分乎,所云不顾外境,但自息心。 即为有心可息,非境而何? 若言无心可息,是本来无心,一落言诠,即又落境矣。 何况有一泯一存之对,宛然有心有境,殊不干净。 庞公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此是无住心,故可接万物而不染,此第三门之意也,学人不可分作两截看。 第四门泯境存心。 当知一着于法,其病与第三门等。 当知心境内外,本自空寂。 对境不必观了才空,是本来空,用观是初步对治法,以观即立境立心,非究竟也。 既知本来是空,又何妨与万法为侣,与诸尘作对乎。 但此亦用功时必经的过程,在初总不免倒东倒西,至彻悟后,自不会落于一边。 至云真心独照,不是单有个真心去独照,要亲见实相后朗朗常见,唯有一真实。 经云:无知觉明。 以无知觉故,不立境,不立心;以明故,朗朗普照。 真且不立,遑论乎妄,不泯而自泯,一了百了,更不必立泯存二见矣。 第五门泯心泯境。 此法最险,容易落入死水坑中。 人到无办法时,往往求定不得,求寂不能,见此一条,必喜出望外,以为能如是即可成就。 昔智隍枯坐二十年,即中此病,非玄策引之见六祖,便活不过来。 不知人牛俱不见是要死透了。 正是月明时要你看正是两个字。 在俱不见时,正月明时也。 再活过来,参是什么光景,不可忽略,进门就在此。 第六门存境存心。 此存字勿作有字会,否则泯时会作无时矣。 须知存乃暂时不废幻有之意,泯为回复本来空寂之境,此心境各不相到,却又往来联系,应各住各位,心住于本来无生位,境住于本来不有位,以同属幻有而有遂各住于幻有位。 故《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法位者,各有因缘而又同一性空为本位者也。 以决定知其性空,故可接而不染,亦不畏其有碍,此门最可增长力量,方可下接四门矣。 此法最上乘最圆满,非真认得清、空得透、悟得彻,即不敢承当。 但切忌重着存字而落法见。 稍稍偏重,即落于有,遂失存心之义,斯又妄矣。 第七、八门内外全体全用。 只是一条,是物我情忘之境。 体用本不分,宇宙一切都不离我之自性。 第九门即体即用,无所分别。 到功夫纯熟时,打成一片矣。 第十门透出体用。 心中更无内外体用之量,浑然一道清平,到事事无碍时矣。 此功夫非可丝毫做作,亦无功夫可言,乃自然而致者矣。 以上十门,目的在借以息妄。 非到相当力量时,决无从着手。 因地正者必从心地上下手,决不从妄心上下手,若从妄心下手,必至越转越迷,辗转成妄。 此十门功夫,亦是釜底抽薪法,使妄心自然而化,而不会抽薪的人,总跳不出圈子去。 此十门乃不得已而强立,一着意即入圈套,不易摆脱。 故宗门总无法以示人,只教伊自悟自觉。 故曰:无法向人说。 又云:我不会佛法。 经云: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是在活用,到大休歇时,更有何门可取乎。 论到入佛正宗,只有见性一门。 不见性者,学法无益。 学人不可妄认妄心为无,但切不可妄认妄心为实有。 初学人,只是怕妄,是认为有也。 若先见性,自然渐渐化除,切须先看妄究竟是何物? 觉圆则妄尽,法空则见亡。 唯佛一人居净土者,言十地菩萨以下,皆不免于微细惑也。 经云:无明者,非有实体。 又道:心无形段,妄无处所。 你在未见性前,自然处处畏缩。 明白了,却又怕什么? 前者,我欲诸仁于此十门中,看哪一门与自己有缘,诸仁已上了当也。 无怪又上了知纳的当。 老在此十门中翻身,出不出圈子。 今天我又以文字圈子惑人,大胆的且进圈子来,再跳出去。 倘有人问我,既要人跳出圈子去,何必立此圈子呢? 我只可哈哈大笑,反问道,你即今立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5-09-07 12:07:1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7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