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怀瑾:因果报应的秘密 内容: 我们人的这一生,为什么变成男的,变成女的,每个人身体、遭遇、环境又各人都不同? 这是前面多生多世的果报来的,种子生现行。 过去多生累劫,我们所作所为,善、恶、无记这三种业力,形成种子,因缘成熟时,种子会变成现行。 这一生成什么样子,一生的命运、遭遇、思想、情绪、习惯,就是种子变成现在的行为、现象。 我们这一生所作所为加上第六意识累积,又变成阿赖耶识里未来生命的种子,所以“现行”又生“种子”……因果是这样来的。 这其中,很多因素都是因缘所生的,因果太复杂了,最精密的计算机也算不清。 这个中间有个问题,佛说“无主宰,非自然”,没有什么阎王、上帝、菩萨、佛做你的主宰;你的生命,完全是看你自己因缘成熟,业报如何。 这里面的重点是三世因果。 所以佛有一个最重要的吩咐,这个三世因果,就是你的心理行为和你平常作人做事,过去到现在无数生的行为,累积起来的,这是个动力。 拿现在的话讲,也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但也包括唯物唯心力量在内,这个叫做业力。 前面说过,“造业”包括善、恶、无记三种业。 无记业是中性的,有时候记忆里没有,不要认为记忆里没有就真没有,有的,存在的,都会报应的。 所以学佛为什么要学戒定慧? 有个基本的原则,有一个偈语大家注意:“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假使经百劫”,不管你过去生,多少时间,百千万亿年,“所作业不亡”,你所做的行为没有亡,没有消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我们所做的行为,在物理世界也好,精神世界也好,一切做过的事都有记录的。 譬如,我们年轻时,所遭遇的最痛苦的事情,最喜欢的事情,永远不会忘,就算平常不去想它,但在下意识里都存在的。 这就是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没有忘失过,永远存在,所以这个叫“一切有”,不是“一切空”。 因缘会遇时,就受这个果报,生死是这样来的。 佛学还有个偈子:“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 欲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 “欲知前生事”,你问自己前生是个什么人,做了些什么事,“今生受者是”,他说你这一生观察自己的行为遭遇,就晓得自己前生或多少生前做了些什么,才有今生这样的果报,以果看到过去的因。 “欲知来生事”,你想知道来生或后几生怎么样? 也很容易,“今生作者是”,看你这一生做了些什么。 你欺骗了人,来生一定受欺骗;你杀了人,来生你一定还这个命债。 一切一切,爱情也好,什么也好,都有因果。 上面这两个偈子,就说明了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整理自《人生的起点和终点》生命的来源,每人的秉赋不同,命运遭遇也不同。 没有个上帝,也不是佛菩萨做你的主宰,也不是阎王,而是无主宰,非自然,不是唯物的。 那么生命究竟怎么来的? 是我们自己造的,自己带来的。 这个自己造的因果是什么? 释迦牟尼佛有几句话,学佛的更要了解,一般看起来是宗教,事实上他是讲生命科学。 “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 ”这个业是你的心理行为与一切做出来的行为,是有哦! 不是空哦! 都累积在那里。 即使经过很长的时间,也不会消亡。 “因缘会遇时”,碰到那个机会一来,条件成熟了,“果报还自受”,就有因果报应,要还帐的,是前生来的。 这个因果律与自然科学的因果律一样,前因变后果。 整理自《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佛还是有业报的,像这一次生病,还有在八十一岁涅槃时,寒风发背。 又有一次,佛的脚扎进刺出血,他用神通查知是多生累世之前,他刺伤过别人,应该受这个果报,还这个账,因为成佛了,只要他身上出血,这个因果就可以了了。 佛经上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你要求少病少苦,这一生就多布施医药给人,他生自然会少病少苦。 如果你只为自己打算,凡事只求自己好,恐怕这一生都没人理你,何况他生来世! 所谓因缘是一个前因搭住了后果。 例如我们看到了一杯水,想到了汽水,想到了果汁等等,都是由一杯水这一念来的,是连锁关系。 有人常喜欢知道自己前生是什么样的,来生又变成什么样。 你不用问别人,自己应该知道的。 你这一生种种的遭遇是果,都是前生种的因。 你来生的遭遇,就看你今生做些什么事,种什么因了。 所以说“若问前生事,今生受者是。 若问来生事,今生作者是。 ”这就是因缘关系。 所有因缘要如何去了呢? 在一念之间,五阴、六根、十二根尘、十八界等等,就是一念。 一念知道了就自性本空,因缘本性也是空,因为是性空,所以能生起因缘的作用。 这就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宇宙万有皆是因缘所生。 注意! 这是说宇宙的现象,不是本体。 《楞严经》说“非因缘,非自然生”,很多人就觉得不解,一切法明明是因缘,为什么说不是? 问题是《楞严经》那句话讲的是本体,本体是空性。 至于宇宙万有的现象,才是因缘所生。 因缘纵使过了几亿万年都不会消失的,不受时空阻碍,所以佛教导我们慎莫造因,因为“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个中间的道理是非常复杂奇妙的。 因此佛经还有四句话:“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明师难遇,佛法难闻”。 共有四难,说明佛法菩提因缘成就之不易,菩提因缘不成就,修行只能算是种一点善根,等他生来世因缘成熟时再说。 所以一个人的悟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佛学名称是时节因缘,就是时间。 时节因缘不成熟,还是不可能,因为时间是心不相应行法。 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因缘也是很奇妙的,有时与某人只有一面因缘,再想过去打个招呼就没有机会了,从此天南地北甚至天上人间,永远隔开了。 所以佛法和中国文化,都要人珍惜善缘。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正果相者,由种识故。】他说一切现象,譬如房间的现象,坐那么多人看着黑板,看得见的现象、作用,这是因,以识为因。 正果呢? 今天晚上大家凑拢来坐在这里的现象,是后面有个力量,因为我们要共同研究佛学,所以我自己不揣冒昧,脸也不红站在这里乱吹,诸位则坐在这里看这个家伙吹得究竟如何。 为了一个研究佛法的因,想求得了解佛法、如何修证的目的,这个是因果的果,所以构成今天的相、现象。 换言之,我们今天坐在这里共同研究《宗镜录》,由《宗镜录》的理懂了佛法,并懂得如何修证成佛、成圣,这是果。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是因,未来由此理达到成佛是果,所以说正果的相,由种识故。 唯识有所谓种子识,以物质世间植物稻、麦、水果来比方心的作用,心识含藏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种子。 近一点说,现在坐在这里想一想昨天的事,一定想得起来。 把昨天当过去、当前生;明天准备怎么办事当然想得起来,把明天当未来、当来生;现在坐在这里当今生。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种子,脑子念头一动一切都出来了。 一下想明天的事,一下想昨天的事,一下想现在的事,都是这个心识在起作用。 昨天你在街上跟人打了一架的事已经过去了,可是今天越想越难过,昨天这个人讲了我一句话,现在想想不舒服。 昨天的事过去了,它过去的种子还留在心里头。 过去的种子生出现在的作用叫现行,起现行的作用。 所以人的一生都是前生的业果,象我的长相是个瘦子,瘦得象竹杆一样,长不满三尺,重不满半斤的样子,是前生的业果;有些人长得又大又胖又壮,走不动,也是过去的种子带来现在的现行。 现在的行为变成未来的种子。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一切唯心,无主宰,谁都做不了你的主宰。 阎王不能干涉你,上帝也无法干扰你,一切是自我,这个真我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生下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而说两句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釋迦牟尼佛讲“唯我独尊”,不是讲他的“我”,他告诉我们大家,人世间就是你,唯心。 这也同中国文化一样,讲天地人三才,上是天、下是地,人在中间顶天立地,唯我独尊,人的生命价值有这样高。 佛生下来的两句话跟你讲完了,谁都做不了你的主。 种子起现行,现行生种子,互为因果。 因果是自心、自体所变,所以说“正果相者,由种识故。 ”【生诸分别法体之果及异熟等分位之果。】一切唯心,因果是由此心的转变,生出一切分别,这个分别指心理作用、现状,我们心理第六意识在分别。 譬如听了一句话,对这句话懂或不懂、对或不对,起了分别心的作用。 一切分别法体之果,由诸法的体,形而上的本体造成种种差别现象。 “异熟”,是唯识学的专有名词。 在学理上、人的本位上,一般把在座的诸位叫人类,我们人类是个种类,假使在座中有只猴子,它看我们是怪物,猴子是一类。 广言之,人类也好,猴类也好,狗类也好,动植物等等都叫“众生”,众生这个观念是佛法翻译的名词,它出自《庄子》的“群生”,佛教几千年用惯了众生这个名词。 “众生”是依中国文化习惯,方便的翻译;到了唐朝玄奘法师不满意,但是也没办法。 后世翻成“异熟”,异熟就是众生,以中国文化言,众生固然翻译的不大忠实,可是在观念上很清楚,大家一看就懂,如果讲我们都是异熟,我才不干呢! 我还让你别放到蒸笼里蒸熟? 我宁可当“众生”,不当“异熟”。 什么叫异熟? 就是果报,一切万有、生命、人生的道理等等,是种子生现行,在种子识中,过去的因,出生现在的果,现在的行为构成未来的因。 那么,种子识中,现在的因是未来的报。 譬如大家今天晚上到三点才睡,包你明天上午头昏脑胀,就得那样的果,不要上帝跟你算帐,我都知道,如果今晚不来上课,八点就睡觉,包你半夜三、四点就醒来。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一切果报是很明显的现象。 果报之来,构成生命,前后清楚,但是我们现在自己的果报搞不清楚。 我们这一生,同样是人,或同是女性、同是男性、同样的年龄,受同样的教育,出自同样的家庭,同一父母,一辈子的遭遇却统统不同,为什么? 异熟,作用不同;怎样来的? 果报来的。 所以佛说:“欲知前世事”,我们要了解自己前生做了些什么事,“今生受者是”,从这一辈子遭遇的环境,就晓得自己做了些什么。 同样的道理,“欲知来生事,今生做者是。 ”因果的道理一切唯识、唯自己的变。 但是因果不是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腿,不一定,所以叫“异熟”,异世而熟、异地而熟。 今天做了坏事,种了恶因,并不一定明天受果报,也许三十年后,也许来生受果报,这个为什么不能定? 用电脑计算,它是因缘生法。 戒律方面有个偈子:纵经千百劫,所做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这个果报是异熟的果报,所以构成一切众生的现象是异熟果报。 佛法不是讲唯物思想的空,我们所做的善业、恶业,永远不会掉,不会亡失。 “纵经千百劫”,你今天讲了一句话,乃至对他瞪一眼,这么一个因,既便经过百千万亿劫,只要因缘凑合,果报还自受,因此叫“异熟”。 戒律上经常提到这个偈子(不是戒本,戒条本子上看不到),这个来由是某人犯了罪,问佛为什么犯这种错误,佛才说出这首偈子。 自受不是谁作你的主宰,无主宰非自然。 “生诸分别法体之果及异熟等分位之果”,什么叫“异熟分位”? 例如在座的,很明显有四种异熟分位:男人、女人、老的、少的,其实详细分还很多。 譬如有人活二百岁才死,有人活二、三岁就死,有人变成中国人,有人变成外国人,这些都是业力上的异熟分位。 【所以上至诸佛,下及众生,皆因果所收。 何得拨无,堕诸邪网?】所以说一切唯心,无主宰非自然,上至一切佛,下到一切众生,站在因果的立场,可以说没有跳出这个因果。 他之所以成佛,是他多生累劫种了成佛之因,此生得成佛之果;我们此生不能成佛,是因我们种了不能成佛之因,得未能成佛之果,不过我们现在开始种因,慢慢修这个果。 所以说:“上至诸佛,下及众生,皆因果所收。 何得拨无,堕诸邪网? ”你怎么认为佛法讲空就是没有因果呢? “拨无”,拨开,丢开。 如果认为佛法说空而把因果整个空了,是“堕诸邪网”。 邪网用得好极了。 被邪见网住了,解脱不了。 偏见也可以说是偏见之网,把你控制住了,你告诉他这样、那样,他总是在网子里转,有时碰到那些人讨论佛法,头大了,只好向他投降,“都是你的对。 ”一句话说好了,因为他被网住了,我们不要再钻进去。 整理自《宗镜录略讲》佛经上说:“纵使经百劫”,一个人纵使经过百劫,我们做了的行为、做了的事,“所做业不亡”。 这是戒律上的一个偈子。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所以一切起心动念一切行为对于修行人之重要,纵使经过了一百劫呀,始终没有丢掉的,丢不开。 你说我证得空了,你以为把业也空了吗? 果报不空啊。 “纵使经百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我们人要修持,一切都在意识上起修。 不只佛教,世界上的一切宗教、一切哲学、一切的学问,讲人生的修养,就是如何修善,怎么作善,这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修养,也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偈子,大家要记住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这个大家必须要记得的啊! 一切佛的教育不外乎这个,不管大乘、小乘。 另外,我们修持学佛必须要了解一切佛法建立在三世因果,尤其是佛强调的六道轮回,偈子说:“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所造的业(善业、恶业、无记业)不会丧失的;“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个因缘会遇的时候,包括了无尽的时间、无边的空间,不一定的。 所以人生的遭遇,有时候不是前生、大前生的事,不晓得自己无量劫来的因果。 这两个偈子一定要搞清楚。 不管你学禅宗、密宗、什么宗、什么高远的思想,思想怎么样高远,都逃不出这个范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修证的法门,“净”,不是清静的静,是干净的净,“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切佛的教化讲来讲去就是这么一个东西。 佛是佛的那个报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菩萨是菩萨的报身,相好庄严,都是功德来的。 我们这个身体就是报身哦,大家现在都是报身。 人的一生活着,寿命的长短或者身体的衰弱多病,一切都是受报而来的,所以这一个肉体就是报身。 诸佛菩萨成就的是“应化身”,为了教化众生而来的,自己愿力来的;我们的报身是业力来的。 胖的、瘦的、长的、短的,长的漂亮不漂亮的、多病不多病的、五官俱全不俱全的,乃至生理健康,都是业报的关系。 那么这个业报怎么来的呢? 异熟。 果报包括无数的时间、无数的空间。 所以再三向大家提,学佛的人这两首偈子一定要注意:“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一切修持都是从第六意识起始,清净意根、断意根的结使,这是基础。 《唯识与中观》我们中国文化,尤其信佛的人应该晓得,佛教的基础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面。 如果信佛却不了解这个道理,那么你说信佛,根本是迷信。 三世是指前世、今世、来世。 前世的前世还有数不完的前世,来世的来世还有连绵不尽的来世。 六道轮回包括天道、修罗道、人道(上三道),以及畜牲道、饿鬼道与地狱道(下三道),每一个生命就依他自身所作为,感得各式各样的因果报应,生生世世不停地在宇宙间轮回转世,这是佛教根本的道理所在。 古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这类警句,我们小时候都念过的,这便是因果观念。 佛说:“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但是这因果观念,全是由佛教传来的吗? 不是! 中国固有的上古文化,也早已有了,《易经》上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正是因果观念的明显表示。 由这种因果观念的推演,发展出中国几千年来一贯的教育目标,教人如何做一好人,做一完人。 然而时代不同,现在这种良好的教育目标几乎已丧失殆尽,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和生活技能的传授,迟早要出问题的。 不管你是皇帝也好,乞丐也好;或者挑葱卖蒜作小生意,开银行,办贸易公司,做大买卖,那都是职业不同,无论你作什么,人都要学做人。 我常常跟一些从政的朋友讲,不要说做官难,把人做好了,做官自然容易。 上台做官要做人,下台一鞠躬也要做人。 做人别做绝了,做绝了不会有好下场。 中国人的教育,一向是为了达成完善的人格道德标准,这个标准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因果观念相通,也和孝道思想同流。 而佛教的许多理念,尤其菩萨道的提倡,无不是从此种因果观念和孝道思想立论,扩而充之,神而明之,而臻于淋漓尽致的地步。 一个家庭能够常做好事,后代子孙一定好;如果你使坏,喜欢做缺德事,就算现在聪明能干、富贵荣华,将来后代子孙必然要糟。 这是真的哦! 我这辈子几十年来,因果报应的事情看多了,很多都是现世报。 错事干下去,没几年光景便自食恶果,惨兮兮的,只是平常不好意思说明罢了。 所以我们小时候受传统文化家庭教育有句话:“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方寸地指的是良心,就是说为人必须心地善良,后代方能得福。 佛教讲因果涵盖三生,每一个人自己的前生、今生、来生,由此形成一条无穷尽的横线,和刚才所提祖先、父母、我、后代儿孙的竖线,又交叉成一十字架。 其实,依据因果轮回,角色变易的道理来看,自己的前生、今生、来生同自己的上一代、这一代、下一代,二条因果线往往是彼此重叠,一而二,二而一的。 所以中国民间长久以来,充满了三生因果,七世夫妻,乃至世世互为兄弟,互为夫妻的传奇故事,所在都有。 所谓一切皆由因果、因缘而来,善因善果,恶因恶果,随人自取。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怨不得人。 《佛教的孝道思想》 发布时间:2025-09-07 09:29:4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7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