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内观禅」—— 即直接的洞察。 内容: 摘自《宣隆大师传》孙伦(宣隆)大师说:「如果感觉是弱的,应当知道这弱的事实;如果感觉是强的,亦应如其实在地知道。」所知不要过犹不及,要如实地知道。 任何感觉生起,都应该如实地去知道它。 只须专注这些感觉的事实,不要被任何「我」或「我的」想法所干扰。 不要去想这是我的脚、我的手或我的身体。 也不要去考虑分别这是色身(色)、那是心识(名)。 更不应思维这就是无常、这是苦、或这是无我。 所有思想、臆测和考虑都只是概念上的东西,它们都不是「内观禅」——即直接的洞察。 孙伦(宣隆)禅修法是要行者努力地在当下直接把触到真实,它不会把有用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先建造一道思维概念的桥梁上,然后再借着这度桥梁来接近真实。 搜寻大象时,若遇到它,是用不着先跟随大象的足迹后退,然后再寻回那头大象的。 当疼痛生起时,就要立即清楚疼痛的事实;而不是先构想「疼痛! 疼痛!」的观念,然后再回到疼痛本身。 因此它吩咐禅修者:防止在心内呼唤感觉的名称,不要将真实概念化。 当心进入了感觉时,禅修者将不会感到有脚、手或身体的形相,他再也不会感到有「我」在受苦。 这些概念会被纯粹而清晰的觉察所取代。 而且因为那个受苦的「我」的观念已经去除,禅修者面对不适意的感觉也不会感到困苦。 对于片刻之前还觉得疼痛或在燃烧的那种感觉,现在会觉得只是一片强烈、但无苦楚成份的感觉而已。 在苦受、乐受及中性(不苦不乐)三种感觉中,以最后一种(中性)最难以觉察,因此一般人不宜在开始时便以它作为观察对象。 但是当它在往后的阶段中生起时,禅修者便须在它生起时即专注着它。 然而到那个时候,禅修者应已培养出能力去把触这微细的中性感觉。 在适意的感觉之中隐伏着贪欲。 当禅修者遇到舒服的感觉时,他会喜爱它。 因此,他难以对适意的感觉保持当下如实的觉察。 潜伏的贪欲便会冒出来,然后征服了他。 他不能坚守感觉只是感觉,他让感觉进一步产生贪欲的渴求。 在不适意的感觉中则潜藏着瞋恚。 当禅修者面对不适意的感觉时,他会不喜欢它。 然而由于修习的目标就是要竭尽所能地去专注于感觉,所以禅修者必须鼓起热诚和努力,在不适意的感觉当下生起时,便立即注视着它。 通常禅修者都会被告知当他修习到最后阶段时应该怎样,可是却没有人教导他如何修习? 如何持续下去直至达到目标? 例如:人们告诉他要铲除「我」的观念,要舍离它,但如何铲除或舍离却没有说明。 更可惜的是,目标和方法时常被混淆不清。 一般人不明白到单单说出目标并不足够,还应提供达致这个目标的方法。 孙伦大师便实际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指出了精确的方法和轨范。 这对一般禅修者来说,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转自 乌荣悲(Win Pe) 发布时间:2023-05-10 12:59:4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