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魔障即菩提 内容: 魔障即菩提魔有外魔、心魔之别。 外魔不过是另类较为高级的生命,也是有情众生修行不成功不圆满才会报得的一些生命样式,因为他们同我们人类不大一样,所以被我们统称为魔。 当我们修行层次较高,或特定机缘下他才会出现来干扰我们,但只要明了诸法无我 、五蕴、四大皆空 ,他自然拿我们无可奈何(附体也是一种外魔)。 而且,外魔还极可能是佛菩萨化现来验证我们的定慧力,让我们过关 的一种考核方式呢。 其实,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外魔,随缘就份好了,正心者、如法者冥冥中不仅会感得护法神保护,佛菩萨也会加持和护念我们。 所以在通常情形下,干扰我们最多,为我们造成障碍的恰是自己的心魔。 因此,无论是佛门道家,还是外道气功等,都有走火入魔一说。 有很多人也常说修行弄不好就会走火入魔 ,显得有些耸人听闻。 事实上它并没有这么可怕和不可思议。 其实从细处讲,走火 与入魔是两件不相同但又有着关联性的事情。 走火是打坐入静时用错心念,执著于肉身器官种种反应,以致发生肉体或气脉方面的障碍。 比如在肉体方面诸如头痛、耳鸣等,在气脉方面诸如气呈滞塞或呈现错乱运行之现象。 有些人稍微有点道交感应,马上就开始胡思乱想,印堂处稍有什么反应,就认为什么天眼快通了。 如此等等,因意识障碍导致身体障碍的都为走火 。 走火者凡不警惕和回观自性,身心就会长期处于一种不正确状态,难以有突破和进步。 一旦执著过深,这就成了所谓的入魔 。 其实,最初的魔 是磨 ,本义是磨折、迂回的意思,绝不是常理的魔鬼的那个魔,后来是为了起警示作用人为地改成了魔字。 因而走火 与入魔 都是事相特征,提起正念认证它,不执著、不分别,就没有什么魔 了 。 否则严重时更会导致一些精神异常的现象。 象一些人有幻听、幻视、异语,觉得自己变得无边的高大、甚至恐怖发狂等,都是走火入魔的表现。 轻微者如脾气变坏、莫名爱哭爱笑、傲慢自大、内心不安、胆小怕事、思想怪异、想要自残或自杀等,这些症状类似精神官能症、精神分裂症、妄想症或忧郁症等,因此常被送入精神病院治疗。 一些修行者不知修行一定要清净自己的五毒心(即贪、嗔、痴、慢、疑),而只知一昧地贪求学各种咒术、神通之类的东西,妄想以这些特异的功能来做一些超人的事情,有的甚至妄想用这些去满足自己的各种贪欲,有的人更是一心想要速成各类神通,这些人最后必定会通往精神病院。 当然,这仍是意识暂时迷失,其自性仍旧同诸佛一样金刚不坏。 入魔与否,实则只与我及肉身形态的执著有关。 无相 求相,有相则要灭相,被相 控制即是贪著于相,即是入魔 。 不执著即是次第。 最后的最大的那个次第是成佛(无相),真如无相,万法唯识,修行人切记,眼、可、鼻、舌、身、意六根对应任何声色犬马,只要有具体相状,就一定只是中间过场,绝不是究竟圆满。 正因为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走火入魔 ,佛门才说凡所有相,尽皆虚妄和来佛斩佛,来魔斩魔 。 一切相、一切有,皆为心识分别执著而幻化或感召,心无染著,心无挂碍,什么都拿我们没辙。 无论它是外魔心魔,能正心者,则百邪不侵。 魔境,只是一种相对而言的状态,不是什么玄奥莫测的可怕东西。 因此,修行者即便有了觉受和诸相,统统随其自然,不排斥也不追逐,训练内心尽可能地如如不动,久了魔自然消失。 这正是所谓的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另外,不同层次,便有不同的魔境与之对应,功夫越高,魔会越大,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这个意思。 圣魔原本同体,一切都是硬币的两面,在于转于当下一念。 如果修行者不以心法过这一关,当然就会有可能走偏,甚至还有可能堕入邪教的虚妄泥潭。 但走火入魔本身是件很正常的事,是任何修行者都注定要经历的过场。 释迦牟尼临证道前也仍在魔境中,不入魔境就不会入佛境,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体认它即能空掉它。 如此,功夫渐深,自然能证得无上菩提。 《楞严经》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爱群邪。 总的说来,凡夫五蕴未尽,心必有取舍欣厌,必有妄想执著,肯定会为魔境所恼。 应不作圣证,不求圣解,识了空性,顺其自然的好。 有情生命,生生世世那么多的信息与业因贮藏于八识之中,别说显性的事相与果报,打坐入静中也仍会以五蕴六根来起作用。 我们往往不能识别,善境来了忘乎所以,自以为事,恶相来了心生忧怖,不能明白一切相皆是自心所感所现,佛魔同体,平等视之,不取不舍,常观空性便一定能平安无事。 总之,关于修行状态中的各种各样的魔境,释迦牟尼在《楞严经》中有详尽的叙述。 感兴趣者可好生去研读一下。 发布时间:2023-05-09 19:05:2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