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陈兵:三教一贯心性法门 内容: 内容提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三教在修心养性方面各有优长。 陈兵教授以丰厚的学养,贯通三家,条分缕析三家心性修养的方法、层次以及其间细微的差别。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关于国学的研究。 国学现在是一个讨论得很热的题目,《中国社会科学报》上面对国学有激烈的争论,因为现在有一些儒家文化的弘扬者,把国学说成是儒学。 当然反对的人很多。 国学这个词,大概是民国时候出现的,当时的国学包括的东西非常多。 只要是我们中国传统所有而其他的国家所没有的东西,当时都把它称为国学。 儒、释、道三家文化,甚至民族乐器、民族音乐、武术、茶道、古琴、古筝这些,都应该算作国学,麻将也可以算国学的一个内容,因为这个只有我们国家才有。 我同意很多学者的意见,认为国学不仅仅是儒学。 儒学只是国学当中最重要的一家,但国学不仅是这一家。 道家、道教的地位应该差不多。 儒家并不是中国文化的根源。 现在弘扬儒学的人,讲中国文化的、民族文化的根就是儒学,如果没有儒学中国文化就断根了,实际上不是这样。 中国文化的根如果我们要追究中国文化的根的话,应该追究到我们最老最老的老祖先,那就是传说中的伏羲跟女娲。 传说伏羲画八卦,女娲画了阴阳鱼、太极图。 一直到今天,这两个符号所含的神秘内容,我们还不能完全解读。 它可以应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一切方面,确实是含义非常深刻的符号。 女娲和伏羲大概是六千多年以前的人,那时候中国还是原始社会的早期,谈不上有什么文化,当时的人跟动物差不了多少,怎么能有这么高的智慧,发明出这么好的东西呢? 女娲和伏羲肯定不是一般的人,他们的智慧远远超越当时的地球人。 他们画的这两个符号一直到今天,还是有深刻的含义。 如果要讲中国文化的根,我认为应该追究到这个地方,这应该是易学的渊源了。 易学经过周文王的发挥,才成为一家之学。 王道文化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来说,实际上是一种王道。 王道就是部落的首领,或者是中国人首领的一种文化,并不是属于广大劳动人民的文化。 因为创造这些文化的人,都是首领。 伏羲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位王,被称为羲皇。 他当时从甘肃的天水走到陕西,创立了一个国家,那是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国家。 庄子的《天下篇》把古代的文化通称为道术,在春秋战国的时候,道术分裂为诸子百家,庄子认为它的渊源是一个,我们应该追溯到伏羲跟女娲那儿。 这种文化就可以叫做道。 道的象形字,旁边是一个走字,走是跑的意思。 右边是一个人的头,是个首字。 在篆书里面,这个字头上有三道弯曲的线,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个字的意思就是人的头脑里面产生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可以指引我们行动达到目的地。 这样的东西叫做道。 甚至今天也有人这样解释:三道弯曲的线是朝天的,我们的头脑和天接通,从那里得到一种智慧,能够指引我们的达到目的地,这种东西叫做道。 据庄子讲,古代的帝王首领,全都是修道成就者,伏羲、女娲、黄帝都是这样的。 他们是经过修养、修道,才成为群体当中的优秀者,才被群体拥戴为首领。 这种道,后人把它叫做内圣外王之道,这个王应该念做去声,它是一个动词,就是为王的意思。 就是内在要把自己修养成为一个圣人,特别聪明,智慧远远超过一般人,而且道德十分高尚,这样的人叫做圣人。 现在解释王,就是管理者。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首先在心性的修养上,应该是一个圣人。 圣人把道用在管理的时候,这个也叫做道,合起来就叫做内圣外王之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通过一个道统,从伏羲、女娲这样一代一代相传,一直传到春秋时代,然后分裂为百家。 这个道是什么道呢? 我们可以用《易传》里的一句话来概括它,那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中国文化的核心应该就是阴阳。 它用的方法是取象,这个方法非常奇特。 它跟西方文化不一样。 西方文化是用的抽象的方法,就是说从普遍的规律里边,抽象出一个概念或者理念,用这个理念来认识世界。 而我们中国文化不是这样,它像象形文字一样,抽象出一个符号,这叫取象,叫做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首先从自己的身体里边,取出一个最根本的象,这个象就是八卦里的乾、坤两卦。 世界和人最普遍的规律,那就是阴阳。 能够掌握阴阳,就掌握了道,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阴阳和谐,因为阴阳表现在一切方面自然界有阴阳,人的内心有阴阳,人的性别有阴阳,一切东西都有阴阳。 而阴阳是互相激荡的,就像太极阴阳鱼一样。 因为它含有力量。 这两种力量,从来都是互相斗争、互相激荡的。 激荡的时候必然出现不和谐,道就是使这两种力量得到和谐。 治理人心,把自己修养成圣人是这样,让自己内心的阴阳能够平衡;养生,中医也讲要把自己生理上的阴阳能够平衡;治理社会也是这样,要把社会的阴阳所产生的种种矛盾,能够和谐、能够平衡。 这种文化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讲和谐社会,实际上也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这种阴阳和谐的精神。 如果从阴阳这两方面来讲,儒家文化是偏重于阳的一方面,偏重于乾卦,表现一种很强的社会责任心、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 所以它始终是社会的主流文化,因为社会需要这种主动承担起教化社会、改造社会、管理社会的文化。 道家呢,是重阴,老子讲知其雄,守其雌,雌是阴;上善若水,水是阴。 它把阴的精神运用于一切方面。 所以儒、道两家是互补的。 实际上, 历代君王都是内道外儒。 儒家的东西用来教化老百姓好好做人,这样就维持很安定的社会秩序;但他自己治理社会的时候,必须要用道家,用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 道家讲阴谋、权术、怎么治理人。 在社会上是不公开讲,实际上内心用道家的东西。 从东汉末年佛教传进来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结构就是儒释道三家,古人称之为三教。 在这之前还有其他的百家,这三教兴起以后,其他的百家有的慢慢地消灭了,有的融合到这三教里面。 吸取精华、扬弃糟粕三教的关系,自从唐末以来,就成为中国文化的热门话题。 各家都在讲三教文化的和谐,最后导致 三教合一。 特别在道教里面,从宋代以来盛行这么一句话,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儒家也有这样讲的,佛教也有这样讲的,道教讲得最多。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天下的道作为一个客观规律或者客观的理,它是一个,不管你从哪个角度去认识它,道只有一个。 所以不管是儒家也好,佛教也好,道教也好,你想要所体认的道只是一个,它不会有两个。 圣人无二心呢,就是圣人是因为用他的心去认识道、去体会道,以心体道才使他成为圣人。 而人心的结构都是一样的,所以圣人体道的心,必然是一样的。 不管是佛教里边的圣人也好,儒教里边的圣人也好,道教里边的圣人也好,只要你有修养,你体道的道、体道的心, 是没有两样的。 这话当然有它的道理,但从学术上看,并不确切。 现在很多人主张复兴传统文化,甚至大有想要把儒学搞成国学,甚至搞成主流思想这样的架势。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这不可能。 传统文化也不一定百分之百都是好的。 儒释道三教结合,从北宋以来就是这样。 作为官方来说,它是主流意识形态,维持了一千多年。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就是国家几乎要灭亡了。 古代的科举考试,读书人没有一个不是从幼年就开始读儒家的四书五经,都是倒背如流。 这样培养的结果,到明清时代,就是培养出大批的贪官。 所以这种文化它必然有它的缺点当然政治体制有问题,文化也有问题。 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必须要吸取的,不吸取的话,民族文化是建立不起来的;但必须是像毛泽东所说的那样,吸收其精华,扬弃其糟粕,而且要广泛地吸收全世界各种先进的文化的精华,熔铸成一种新型的民族文化。 对儒释道三教也是这样,我认为应该继承发扬它的精华,但是对不合于时代的糟粕,是应该扬弃的有些东西在过去不是糟粕,现在就变成糟粕了。 心与性、道与教从儒释道三教来讲,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 就像刚才这两句讲的,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 宋代以来,三教中的人,共同把三教的核心归结到了心性。 认为三教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是一致的,而且心性就是三教最核心的思想。 心性的性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性是一个心字边,一个生字,《说文解字》解释:性,心中之阳气也。 就我们人心当中的阳,正面的那一面,叫做性。 在儒家的《中庸》里面解释:天命之谓性。 就是说天所赋予我们最根本的东西,我们天生带来的最根本的东西就叫做性。 如果从字面意思来讲,性就是人天生的心,没有经过后天污染的心,就叫做性。 而经过后天社会习染的心,叫做心。 我们一般的心理活动,叫做心或人心。 什么是道呢? 率性之谓道,就是你顺着天生的人性或是心性去修养它,去保持它,这就叫道。 修道之谓教,教就是社会教化。 什么叫做社会教化呢? 就是拿修养心性的功夫去教化社会的全体民众,这个就叫做教。 儒家、道家、佛教,它的功能在儒家看来,就应该是这样。 就拿圣人的内圣外王之道,去教化社会的全体民众,使他们的精神境界、道德水平能够提高,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这就是教化的目的。 儒家的情绪管理学这三家在心性上面究竟是不是完全一样的? 我认为是不一样的。 但是它正好构成一个从低到高的阶梯状结构。 我先讲儒家的心性论。 儒家的心性论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中庸》里边讲的心性论,我认为它是一个当今心理学讲的情绪管理学,它集中表现为这一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和这两个字,在宋代以来,被认为是三教所共同的精神。 那么什么是中呢,就是我们的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发动,内心非常平和,这时候就是天性,就是性。 这个时候的性就叫做中,因为它是中性的,它不偏不倚,没有情绪波动,非常平静,叫做中。 发而皆中节,但是人不可能没有情绪,碰到不高兴的事情,别人触怒了你,你要生气;碰到高兴的事情,要手舞足蹈,内心要激动;碰到自己亲人死了,要悲伤,这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是不可消灭的。 心理学家也讲,情绪是生来就有的。 怎么去对待它呢? 中医讲过激的情绪,会伤害自己的身体。 过度的五情会伤害五脏,在医学上、心理学上都可以找到很多证据。 那儒家修道的基本原则,就是当自己情绪发作出来以后,把它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并不是完全不发作,现在心理学认为完全不发作对心理是非常有害的。 比如强忍着怒气不发泄,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肝癌或肝硬化。 该发泄的时候还是要发泄。 但是发泄的时候你要注意它、调节它,把它调节在一个适度的范围之内、量度之内,这叫做发而皆中节。 自己的亲人死了要悲伤,儒家有一定的礼节,但是要节哀,要限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碰到该发火的事情,要发火,发了以后马上要反省它,要把发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如果这样长期修养,这种人就是一个心理素质非常好的人。 从心理学讲,就是一个心理很健康的人。 这种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他必然比一般人要强得多。 这是《中庸》里边所讲的心性论。 《中庸》的心性论,正好跟佛教部派佛学的心性论是一致的。 部派佛学的分别论者曾经认为无记心就是本来的心性。 什么叫做无记心呢? 那就是不善不恶、没有情绪的发动。 人的心理状态一天大部分时候都处在这个状态下,如果不遇到事情、不处理事情,不对人、处事的话,人的心理一般是很平和的。 这时候的心,应该就是生来所具有的那个心,没有经过污染。 当然,部派佛教不以这个心为道,只认为这个心就是本来的本性心,在这一点上,跟儒家完全一致。 明明德与四无量心观一、四端、五常、三德再看《大学》里的心性论,《大学》里的心性论要高一级。 我们现在的大学用的是儒家大学的这两个字,但是当时的大学跟现在的大学意思不一样。 这个大学的意思是君子大人之学,就是君子大人修养自己的学问,很高级的学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明德是什么意思呢? 前面的明是动词,明德就是我们人性里面本来具有的光明的那一面,我们人性里面具有阴暗面,具有光明面,发现光明的一面叫明。 明有发现、发扬的意思,发现以后我们要把它发扬光大。 在亲民,亲是什么意思呢,亲是新字的借用字,因为在篆字里面,亲和新经常写做一样的。 亲民的意思,就是君子日新,就是一个君子应该是每天都修养自己,每天都换一个人,每天都有进步,这叫做又新日新。 这种明明德的功夫每天都要做、每天都有进步。 然后达到什么境界呢? 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就是善的极点,就是把自己人性里面善的、光明的那一面发挥到极点。 发挥到极点以后呢,知止而后有定,这时候你的心就很定了;定而后能静,定了以后,这种心理就非常平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在平静的时候考虑问题才能特别清醒,才能不带情绪,才能没有主观成见;虑而后能得,这样考虑的问题才没有差错。 这是儒家特有的修养心性的方法。 那么它这里面所讲的心性,先天的本性,那就是明德。 这个明德具体是什么呢? 就是儒家后来所讲的,四端、五常、三德。 孟子讲四端,端是端倪,就是人本性里面,可以发展为善的苗头,四种本来具有的本性。 第一个,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比如看到小孩掉到井里边去,生起恻隐之心,想把他救出来,或者喊别人来救,这是人所本有的一个本性。 它再发展就是仁了。 仁的意思是爱人,关爱别人。 第二,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人知道羞耻,儒家认为、基督教也认为,这是人跟动物、禽兽的一个重大的区别。 所有的动物都是不知道羞耻的,只有人这种动物知道羞耻。 而它是义之端。 义是什么意思呢,义就是合理,讲道理、合理,这种心发展就是义。 第三,是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辞让之心就是跟别人相处的时候,能够礼让别人、能够讲礼节,这是礼节的端。 第四,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天生有一种能够明辨是非的心理功能,这种功能就是智,智就是智慧。 然后把这四端孟子认为这是人的本性里面所具有的通过明明德的功夫把它发扬光大,就变成了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 为什么叫做常呢? 就是说这五种道德准则,是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都是正确的。 我们今天检讨,确实是这样。 在今天看来,这五常确实是应该肯定的、最根本的伦理准则。 过去的人把佛教的五戒跟五常相比附,认为五戒就是五常,它的精神是一致的。 是有一致的地方,但作为一种道德信条的表达来说,我觉得儒家的五常要更好一点。 最重要的还有孔子讲的三德,那就是智、仁、勇。 智是智慧,仁是仁慈,勇是勇敢、精进。 这三德正好跟佛教所强调的佛法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一致的。 佛法最根本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三点:第一个,智慧;第二个,慈悲;第三个,精进。 精进就是勇,慈悲就是仁,智慧就是智。 所以儒、佛在最根本的道德准则这一方面,应该说是非常一致的。 二、人性的善与恶儒家认为 四端、五常、三德,都是在人性里面本来就具有的,人生下来就有这种本性。 如果一个人表现不出这四端、五常、三德的话,那么这个人就不是人,那就是畜牲、动物。 儒家论证自己的道德信条,主要是通过人性来论证的。 孟子主张人性善。 当时对人性的讨论有三家,儒家一直主张人性善。 但这种观点到现在,还是有问题的。 小孩子一生下来是不是就有四端呢? 我曾经注意观察过小孩,我看没有四端。 他一点也不仁慈,嫉妒心却非常明显;他也不知道报恩;小孩子一点儿也不知道羞耻,他把屎拉得满床都是,还非常得意地手舞足蹈。 这四端实际上都是长大以后,在社会生活中慢慢形成的。 当代的心理学,弗洛伊德那一派就认为人对人是豺狼,人的本性就是恶的,善是经过社会教化形成的。 你做反省的时候、做心理分析的时候,你会反省到每个人的本性里面、内心深处,都有跟野兽一模一样的东西,甚至还有非常凶恶的东西,那就是破坏性的心理动力,每个人都有。 所以儒家的伦理,认为人的本性善这一点,从科学上讲很难站得住脚。 它有它的缺陷。 道家老子也特别推崇婴儿,认为婴儿是没有邪念、没有烦恼的。 但在佛经里面,《阿含经》中就专门记载了这件事情。 有一个佛弟子请教佛,说婴儿身体柔软,卧在草上印度当时没有棉花,小孩都放在柔软的草上看起来非常纯净,内心没有烦恼。 没有烦恼那不成罗汉了么? 佛讲,婴儿虽然没有表现出烦恼,但是他具足一切烦恼。 正因为他具足一切烦恼,他长大以后,才可能成长为一个小偷、成长为一个贪官。 那是他本性里面所具有的。 佛教认为,人心有善的一方面,那就是善心所法;也有不善的一方面,就是不善心所法。 善心所法要少一点,有十一个,不善心所法有二十多个,种类更多一些。 三、四无量心观佛教也有跟《大学》里面的明明德,甚至可以说相同的修养方法,那就是四无量心观。 不管是小乘也好、大乘也好、西藏的密教也好,入佛门的第一步,所修的禅定应该是四无量心观。 四无量心观就是把人心里边善的四种最重要的心理功能,就是慈、悲、喜、舍四种,通过体会,然后扩充,通过这种功夫来改造自己的心理结构。 把具有很多恶的心理结构,改造成善性非常大的心理结构。 正好跟《大学》讲的明明德,止于至善精神是一样的。 慈相当于儒家的仁,它是对别人快乐的一种感受。 通过心理学所讲的通情,就是体会到别人的快乐,希望别人快乐、为别人而快乐,这叫做慈。 悲就是体会到别人的痛苦,产生一种同情、解救别人痛苦的心,就叫做悲。 喜就是看到别人成功,为别人高兴,就是我为您高兴、为您快乐,这种叫做喜,它跟嫉妒正好是相反的。 舍就是舍弃自己的所有,给予别人而自己感到快乐,这种叫舍。 舍的另一种意思,相当于现在所讲的放下、放松,它是指心非常放松的一种状态,佛教认为这是最佳的心理状态,人在这个时候是最快乐的。 通过慈、悲、喜、舍,先是 慈无量心观,先想象你的亲人,你的父母亲、你的子女,他快乐的时候的心理状态,产生自己再给他快乐的心理。 然后体会自己的这种心,把它推到其他人身上,从亲属推到朋友、从朋友推到同事、从同事推到熟人、从熟人推到不认识的人,从不认识的人推到仇人、冤家。 经过这样的改造,你就会对普天下的人都怀有慈心,凶恶的心慢慢就没有了。 佛教把 四无量心观又叫做四梵住(注:四梵住,又名四梵柱,四无量定,有慈住,悲住,喜住,舍住。 )这是各派佛教各种各样的修行方法,在修行之初都应该修行的。 这个正好跟儒家《大学》里边的明明德,止于至善是一致的。 无思无为与有分心儒家心性修养的第三个层次要高一些,它是儒道所共同的而后来的儒家是不承认的。 这记载在《易传》里边。 《易传》里边的心性论,要比大学之道更高一点,它表现为这一句话: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大家知道《易经》是用来算卦,用来卜筮的。 古代的卜筮是向神祈祷,通过龟甲或蓍草,来祈祷神。 他们认为有一种神,在商代是商人的祖先,也被称为上帝。 要祖先能保佑自己,能够告诉我们,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办。 但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祈祷神,必须要有一种祈祷神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就是达到无思、无为,心中任何念头、思考都没有。 无为的意思是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志。 寂然不动,达到心非常静止,没有任何起伏的状态。 儒家认为,在这种状态的时候,就可以跟神感通,就可以接收神的信息,在一般的情况之下是不能接收的。 这种状态跟部派佛教所讲的本性心的另一种心,叫做有分心正好一样。 有分心后来也叫做阿赖耶识,就是没有我们表层意识活动,但又不是没有心,也还是清清楚楚的,但是没有任何念头。 这时候的心,儒家与道家都认为它有不可思议的作用。 像道士画符,画的符、念的咒实际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时候的心。 就是要保持无思、无为、寂然不动的心。 因为这种心能接收一切信息、发射一切信息。 这时候如果你祈祷神的话,神能接收到,自己也能接收到。 这是儒家的先哲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发现,可能其他的民族是没有这种发现的。 如果按照《易传》,经常达到无思、无为的这种心理状态去修行的话,这就超过一般儒家的修行之道,那就会慢慢进入佛教所说的禅定,就会跟道家接上。 上品丹法与圆通法门另外第四个层次,与道家共同的儒家心性论,就是《庄子》里面所记载的,孔子和颜回所修的心性。 这种心性,在佛教看来就是世间禅。 《庄子大宗师》里面叫做坐忘。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这是颜回自己的一种修养方法。 堕肢体就是忘记了自己对身体的感觉;黜聪明什么意思呢? 耳朵能听到声音、眼睛能看到形象,些接收信息的功用停止,就是耳朵不听声音、眼睛不看任何形象;离形去智,离形,忘记了自己身体的存在,去智,没有任何念头的活动、认知活动。 如果做到这样,这时候就会同于大通。 大通就是贯通于全宇宙的东西,那就是平常所说的道。 这叫做坐忘。 后来道教把坐忘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作为内丹的上品丹法。 唐代的司马承祯特别撰了一篇《坐忘论》,里边吸收了一些佛教止观的东西。 如果这样修行,拿佛教的禅定来衡量的话,佛教叫做初禅未到地定。 通过各种方法,达到忽然一下身体感觉不到了,任何觉知也没有了,但是心明明白白的。 然后从这里进去。 这是修行一切禅定、一切神通的基础,各派佛教都是这样强调的。 还有心斋,在《庄子人间世》里边讲的。 也是颜回请教孔子。 历代对这个有很多解读。 原来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先生对这段话有一个解读,他认为是听呼吸的方法。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这其中的意思,现代人很多都不能理解。 我想它正好跟佛教《楞严经》里面讲的观音圆通法门、耳根法门是一样的。 为什么无听之以耳呢,不用耳朵去听,那听什么声音呢? 那就是心音。 当你静止到一定状态的时候,自然会听到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持续不断,一直都是这样。 有的人把它理解为法界的振动音,就是整个宇宙有一种振动的声音,它的频率一直是一样的;有的人认为是自己身体里血流动的声音。 不管是什么声音吧,当静止到一种程度,每个人都会听见。 听这种声音听到一定的时候,不要用耳朵去听,用心去听,心是自己的深层意识。 然后连深层意识也没有了,要拿气去听它。 气就是不可言说的一种感觉,它是意识层下的一种感觉,你只是感觉到它。 无听之以耳,忽然一下,声音就停止了,佛教讲从初禅进到二禅的时候,正好就是这样声音忽然一下停止,然后呼吸大概达到几乎是没有,变得很缓慢,但是肚子还在呼吸,那就叫胎息。 后来的道教讲,达到胎息的时候,就开始结丹了;从佛教来讲,他已达到二禅。 这种方法就是修行禅定的方法,又是内丹的方法。 但是历代研究《庄子》的人,都认为《庄子》是一个哲学著作、文学著作,认为那不是修行方法。 实际上是非常切实的修行方法,而且是非常高明的修行方法,比以后道教内丹走任督这些要高明得多,后来的道教把它列为上品丹法。 对于这种方法,佛教肯定它,这样修是可以修到禅定的,但佛教认为它没有多高,佛教用的方法更高明。 掌握生命的秘机道教内丹发源很早,最早的内丹著作是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非常难懂,但是有修养功夫的人读的话,会发现它讲的都是修行人身心上的各种反应,非常切实。 它是用周易的原理来解释炼丹,所以叫做? 参同契? 。到宋代、元代,内丹学发展到顶点。 从全真道开始,以性命双修为基本原则,但实际上修性要比修命更重要。 道教内丹所讲的性是什么呢? 性用一个名词来表达,就叫元神,它不是儒家所讲的性。 什么时候才能发现元神呢? 日常我们用的,在道教内丹里面叫做识神。 就是你后天接触社会,接触一定信息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 现代科学、现代心理学都发现,我们通过六种感官所形成的认知是一个符号系统,它带有主观性,不是世界的原样。 物理学讲,我们眼睛看到各种不同的颜色,是光射到物体上之后,反射到眼睛,眼睛接收后,再传达给大脑里边的视觉中心,然后形成一个视觉图像。 各种不同的颜色,各种形状的实质是什么呢? 那就是光。 光的实质是什么呢? 是一种电磁振荡。 我们的肉眼绝对看不见电磁振荡,但我们能看见光。 我们看见的光与形状究竟是不是电磁振荡呢? 应该说不是,但它是电磁振荡的反映。 道家修炼内丹的目的跟儒家修身养性不一样。 汉魏以后,尤其是从汉武帝独尊儒家以后,儒家一直居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儒家不讲人的内功修养与长生不死、成仙等。 从佛教看,它是人乘正法,它的宗旨就是教你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好人。 而且是从统治阶级来看所需要的好人。 它是从政治目的出发,希望你成为道德公民、一个好人,就叫做君子。 道教不一样。 道教有它的生命科学,它的目的是想延长人的生命,达到长生不死。 人的生命只有几十年,对理性的人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人都有好生的本性,人的本性里谁愿意死呢? 如果人间是幸福的,谁不愿意多享幸福、永享幸福呢? 但是死亡就是你幸福的永远结束。 所以,无论如何,对于人这种有理智的社会动物来讲,死亡,都是一件极为可悲的事情。 儒家不大敢面对这件事情,道家敢面对这件事情。 道家的精神是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是非常积极的精神。 它认为人的生命虽然是天赋的,但我们掌握了天机,就是自然界的规律,生命的秘机以后,可以通过自觉地变革,把只能活几十年的生命变革成为长生不死的生命,把只能在地球上生存的生命,变为可以在天地间、宇宙间生存的,自由的生命。 这是道教的宗旨,这样的生命、这样的人叫做仙人、真人。 如果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用儒家的方法去修养,那是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的。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你必须在宇宙里面找到道。 道必须是永恒不死的。 这样的东西怎么去找呢? 只有从我们本身去找。 最主要的是从我们身体里面去找,从内心去找。 就是使内心达到先天状态。 达到先天状态的时候,元神就出现了那就是天生所本来具有的,那才是人本来具有的心性。 致虚极,守静笃元神出现元神在什么时候出现呢? 道教用的方法就是《老子》里面的致虚极,守静笃这六个字。 要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使你的心达到极端的寂静、极端的空虚,没有任何念头。 空虚到极点的时候,就是后面所说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这实际上是描述做功夫的一种状态,元神出现的一种状态,就是达到恍惚。 什么叫做恍惚呢? 就是忽然觉得自己的身体好像看不见了,心也看不见了、没有了,这就是恍惚。 但并不是完全没有,还有一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 老子把这点心叫做象、物、精,实际上它是一种东西。 而且这种东西出现的时候,有视觉形象。 内丹里面讲了,那就是叫做阳光三现。 当达到这种状态的时候会有一种信号,这种信号就是阳光,在额头出现三次。 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像星星的光一样,一个亮点,忽然一闪,这时候就达到惟恍惟惚的先天状态了。 当元神出现的时候,马上身体里面先天的元气就产生,然后,先天的元精就产生。 元气、元精、元神都是先天之物,它就是药物,《道经》里面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就是元气、元神、元精,这三件药物才是可以炼成长生不死药的药材,你要拿这三种药材在自己身体里面炼成丹。 所谓的丹,实际上就是心气合一的一个生命能量团,可以这样解释。 正好跟佛教密宗所讲的明点意思是一样的。 因为有的人天眼可以看见,在你的身体里面出现一个明亮的圆点。 道教内丹有很多达到这种先天状态的技术,其中好多跟佛教的禅定一样。 大概最常用的技术就是调制呼吸,因为呼吸跟人的念头有直接的关系。 当人的意念活动、情绪活动激烈的时候,呼吸就快;焦虑、焦急了以后,心情十分激动,这时心跳、呼吸要加快。 当没有念头的时候,呼吸就减慢;当达到最寂静状态,佛教讲的第四禅的时候,呼吸完全停止,但生命并不停止,意识更清明了。 专气致柔与虚室生白印度教、道教与密宗三家一样,要尽快地入定,就从调制呼吸入手。 用细微的方法,让你的呼吸慢慢变慢,慢到没有,那你的意念活动自然就停止,达到极端地寂静。 三家中大概道家的技术最先进,因为道家讲究自然。 密宗里面是刚猛气,很容易修出毛病,武术里面也有,甚至把人修死。 道家最擅长的专气致柔(《老子》),让你的呼吸变得非常柔和,内气也非常柔和。 在《庄子》里面,对于这种静定的状态,好多地方有描述。 比如《庚桑楚》篇讲:宇泰定者,发乎天光。 宇泰定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的内心,达到非常安静、非常静止,这种状态之下会看到光。 打坐的人都是这样,当达到先天状态的时候,闭起眼睛会看见有光,先是微弱的白色光,随着静定的深入变得越来越亮,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是这样。 庄子把这种光叫做天光。 《人间世》里讲:瞻彼阕者,虚室生白。 虚室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你心灵的仓库、心灵的房舍,弄得非常空虚、里面空无一物,没有任何念头活动。 这时候就会产生白光,叫虚室生白。 这跟佛教讲进入未到地定时候的禅相是一模一样的。 不管用哪种方法去修禅定,达到未到地定的时候,都要出现光。 然后再往下,你就一直注意这个光,一直就深入进去了,就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就一直进去了。 进去得越深,光的亮度就越大。 佛教解释这种光是色界四大,我们身体是欲界四大,地、水、火、风四种基本元素。 色界四大的性质跟欲界四大完全不一样,它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一种物质形态。 这种四大有什么功能呢? 就是能够存在很长时间。 如果你的生命不以我们的血肉之躯为本,而是以色界四大组成身体结构的话,那么,这种身体就不受任何限制。 它不需要呼吸空气,不需要感受冷热。 他可以在太阳里面,一万度的高温里面不感到热;在月亮,晚上冷到零下一百多度,他不感到冷。 他可以生存在宇宙的任何地方。 色界四大就具有这种奇妙的功能,由它可以发出五种神通。 具有这五种神通,具有这种身体。 道教就叫做仙人了。 胎仙先在身体的下丹田形成。 然后在炼气化神的时候,上升到中丹田,那个地方叫做黄庭,大概在心脏以下、肚脐以上的地方。 然后在炼神还虚的时候,再迁到上丹田,泥丸宫,脑子里面。 当达到泥丸宫的时候,按照道教内丹的说法,这时候,要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不停止地修行。 这时候人可以不吃不喝,也不会感到饥饿。 然后经过九年的修养九年是个虚词,也可能只要一年就行了,也可能九年还不够达到佛教讲的色界四禅,道教讲的炼神还虚。 这时候,心就跟身体能够完全分离。 能量团在脑子里面出现,它可以随便从头上或者其他地方出去,从身体里面出去,这个叫做身外之身。 出去以后,它的形状跟你本人最光彩的时候长相是一样的,但是是经过整型的你比本人要好看一些。 他可以在天地之间自由地活动。 因为你证到一个不依赖肉体也可以生存,在任何地方可以生存的身体,当然他就不怕死亡了。 道教就是这样看的。 这是一件非常实在的事情。 当然修炼到非常不容易。 按照道教的说法,如果你有条件的话,只需要十三年的时间,最长十三年的时间,作为一个人体生命的改造工程,实际上是非常有价值的。 但即使炼到这样,从佛教看来,并没有超出生死,只是超出人间,顶多超出欲界。 因为你达到的是纯阳,道家讲要把自己阴阳和合的身心,变成一种纯阳的身心。 纯阳的心,就是没有任何物质欲望跟生理性的欲望这都属于阴。 纯阳的身体就是以先天的元气作为自己的身体。 但是你想,既然有纯阳,就必然有纯阴。 所以纯阳并没有超出阴阳界,只是超出我们地球上的阴阳界,没有超出更大的阴阳界。 所以,在佛教看来,即使成仙、升天,天寿终了以后,还得堕落下来,甚至堕到地狱里边。 地狱是纯阴,纯阳一反就是纯阴。 所以必须要找到一个比这更根本,真正的不生不灭之道,这样的心性。 这样的道从什么地方去找,只有从自己内心去找。 因为你从物质世界去找这样的东西,是很难找的,心比物质更重要。 内心是一个开采不完的宝藏,从内心去开采的话,是可以开发出这样永恒不生不死的,佛教把它叫做本性心,或者叫做真心。 印度佛教虽然也讲心性,但对心性并不是很重视,他们重视的是如实知见。 他们认为,人之所以有生、老、病、死等苦,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的虚妄认识没有如实地认识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只有如实地认识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你的生命才可以通过自觉地变革,达到没有任何痛苦、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境界,这就是涅槃。 所以,印度佛教的方法,基本上是通过哲学的思维,用禅观的方法如实地观察身心世界的本来面目。 四念处佛教把世界的构成要素归纳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实际上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身心,特别是自己的心。 要如实地观察世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诸派佛教共修的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而现在流行的 内观禅与心理学的正念疗法,可谓是四念处中身、受、心三念处的通俗化。 通俗化以后,使得它没有宗教内容,所有人都可以接受,据说训练的效果非常好,十天就能使一些人整个的心理结构、心理素质发生非常大的改变。 四念处中最重要的是受、心两个念处,受指情绪、感受等;心是自己的内心活动,即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 这种如实的观察,在四念处里叫做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 其含义就是对身、受、心、法这四样东西,一样一样如实地观照它本来的面目。 开始入门的方法就是观照,谓之明觉。 先从身念处进去,观照自己的身体,从脚开始依次往上观,实际上观的是自己对于身体的感觉。 观照得力后,感觉就变得非常敏锐,甚至连蚊子落在自己皮肤上,还没咬你到时候就感觉到了。 此外,你还要对自己的一举一动随时注意观察,抬手的时候过程是怎么进行的,走路的时候、抬脚的时候,过程是怎么进行的全都明明了了。 一般人能观到这个地步,身心方面就已经产生了非常大的效用。 但是佛教的四念处远不止如此,四念处中含有佛教特有的哲学,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深入观照。 而当代内观禅及心理学的相关技术,一般都没有后面的内容,因此还仅仅是世间禅,缺少出世间的部分,难以真正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要想超出生死,证得涅槃,这个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 佛教认为,必须要证得出世间的心,禅宗叫做涅槃妙心。 实际上方法主要还是通过观心而体会到涅槃,哪怕是在几秒钟之内体会到也好。 这种涅槃妙心的体会极为奇妙,它可以赋予你智慧,其中包括:个人跟宇宙最根本的关系是什么? 生命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 我们信仰最根本要解决的问题又是什么? 以至于怎样超出生死? 假如能在一刹那间体验到涅槃状态,由 此就能够解决这么多的疑惑,所以涅槃境界非常吸引人。 从某个角度讲,涅槃就是一种超级的快乐,这种快乐远远超过世间的一切快乐。 如果说禅定的快乐要超过所有人间的快乐,超过一切通过物质满足和社会生活所获得的快乐,那么涅槃的快乐又要超过所有禅定的快乐。 佛教讲,世间最快乐的是什么呢? 就是第三禅,是身心同时都感到极乐,但是涅槃的快乐又远远地超过三禅,是一种出世间的快乐。 现在有的西方人追求快乐,在各种物质生活跟自我实现都满足之后,还会不满足,会继续追求更大的快乐,那么对这种人来讲,涅槃的快乐就是很有吸引力的了。 怎么才能体会到涅槃的快乐呢? 佛教里有很多法门。 在印度佛教时期,从心性入手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是大乘性宗如来藏系,这一系特别重视这个问题。 佛教传入中国后,因为中国文化里的儒家和道家都讲究心性,所以中国佛教诸宗也逐渐以心性作为它的核心。 禅宗讲明心见性,就是通过对自心如实观察达到见道。 涅槃妙心就是性,是人人本来就具有的,禅宗又把它叫做秘密金刚体,或者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这个本来面目没有经过后天污染,一点污染也没有,一点烦恼也没有,也就是人心的本原状态。 这种本原状态,跟道是一体、是一个;而所谓的道,也就是说在宇宙里面有个永恒不变、普遍于一切、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一样的东西,叫做真如或实相。 明心见性以后,你就会亲证到这个东西,所以叫做证。 为什么叫做见性呢? 见类似一种直觉,它像我们眼睛看东西一样,不需要经过意识的思维,不需要经过文字、语言、符号的中介,就像看见一样看见了道。 中国佛教从唐代以来就是以禅宗为核心。 有人说,在这方面,中国人的智慧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高得多。 中国人看问题喜欢抓住实质,而且这个问题必须对我们的身心修养实用,对生活实用。 佛教理论体系中讲了那么多东西,各种戒律、各种修行方法,而我们的祖师一眼就看出,它无非就是想达到涅槃。 涅槃又是什么呢? 涅槃无非就是自性中先天具有的、没有经过污染的一种本来状态。 因此祖师认为,何必一定要用那么多方法,那么长时间来达到呢? 何不当下在自性中直接见到这个东西呢? 这就叫做顿悟成佛。 涅槃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本来就是这样的。 《华严经》中讲,所有的众生本来具有三种智慧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只是我们没有发现它们罢了。 没有发现的原因,就是历劫以来所形成的一种虚妄的认识习惯,它是我们心灵中的一种力量,妨碍我们认识到我们本来具有的本性。 所以你只要把所有障碍我们见到本性的妄念、妄想完全打破看破,本来具有的真源自然就会显现了,这就是参禅的实质。 禅宗在当初是一种密法,它靠的是禅师以心传心,并不用后来参究的方法。 禅师教学方法很特殊,他观察你的心态,然后用很巧妙的技术,通过一言半语或一个表情、动作,当时就把你所有的妄念一下给止息,你本来的真心就会呈露。 即使这种真心、本性的呈露不能延长,也能使你在一两分钟之内体验到涅槃妙心。 你从此以后就知道怎样修行,就对佛法深信不疑,这就叫做见性。 见性实际上就相当于见道! 如果能用特别简洁的方法达到见性,那当然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了,能够获得最大的快乐。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它也是身心修养最好的心理治疗方法。 假如已经明心见性的话,那么所有其他的心理疗法可以说全都是多余的,因为明心见性这一个方法就可以治疗所有的身心疾病,优化心理结构可以达到最深的禅定。 大唐国里无禅师但是禅宗的修行者需要具备非常严格的条件,特别是要有很好的慧根,而这种人在人群中的数量是很少的。 所以六祖慧能讲,我的法只接上根利器之人。 这个上根利器就是指慧根特别好;或者已经学佛多年,戒、定、慧三个方面都具备了相当的条件,相当成熟了才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具备禅宗修学资格的人越来越少,合格的禅师更是凤毛麟角。 实际上,早在唐代禅宗最盛行的时候,南阳慧忠国师就曾感慨:大唐国里无禅师。 当时马祖的门下有139个徒弟,都是被印证开悟的人,但是南阳慧忠国师认为其中真正合格的只有三四个。 因此他感叹当时的禅师,大部分都不够资格,所以说大唐国里无禅师。 其次他讲,不是无禅,只是无师:不是没有参禅的方法,不是没有禅宗的理论和方法,理论、方法我们现在也都非常具备,只是没有人可以当合格的禅师。 这恐怕是禅宗法门逐渐衰落的主要原因。 那么禅宗还能不能复兴? 未来我们是无法预测的,或许碰到特殊的因缘能够复兴。 太虚大师讲,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主要指的就是禅宗。 如果说将来中国佛教要复兴的话,那当然首先要把禅宗复兴。 要复兴禅宗,必须要对禅宗的理论或方法进行一些改革,要出现一大批非常高明的禅师才行。 因为高明的禅师可以善巧教化很多人,尤其是教化社会精英人士。 读经仍需养心关于心性的问题,基本上告一段落了,大家看三教的心性论是一样还是不一样? 它不一样嘛,有深浅之别。 学佛的人,完全可以把儒家的心性修养法门作为一个入门的方便;也可以拿这个法门作为社会教化,作为一种心理锻炼和治疗的方法,在社会上推广,这对当代社会是非常有益的。 儒家的教育,不仅是一种言教,更是一种身教。 如果连自己的心理、人格都修不好,怎么能教育别人呢? 首先必须要自己修行,纵使不成圣人,起码得修养成一个贤人,让人家通过身教从你身上学到儒家的精华才行。 不能只读了儒家的经典却不用,那有什么用呢? 就像古代的儒生一样,读了不用,不回转来修养心性,有什么用? 必须要从自心上修养,要把儒家圣贤所用过的方法用上,改造自己的心理结构,推己及人,才能够真正复兴儒学。 内丹与气脉道教的内丹方法也非常好,也可以作为佛教修学入门的一个方法。 谈到禅定,就佛教一般的修行方法讲,起码要证到未到地定,然后在此基础上修 慧观才可能成功。 这是什么原因呢? 按照道教理论,只有返回先天境界,先天之气才能充沛,这也就是炼精化气的境界,要不然你的气是乱的,心也是乱的。 如果没有一定的禅定基础,直接用佛教般若理论去修观,可能会观得非常紧张、非常痛苦。 如果气不够而去观照的话,脑子就会非常紧张,甚至可能有负面的效果,因为修观是在心灵深处做非常细微的功夫,对气的消耗要比重脑力劳动更大。 佛教通常的方法是先修定,最好是在第四禅的基础之上修行,一切都容易成就,修观也容易成就,修五神通也容易成就。 但中国佛教从唐代以来,修到四禅的人据说就已经是屈指可数。 另外,佛教对禅定修学过程中身体气脉变化的情况,讲得并不是特别清楚,虽然藏传佛教讲得清楚,但是又不全部适用。 事实上,很多汉族人按照藏密的方法去修气脉明点,往往会出毛病。 老一辈的汉族人中有修过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修得越好最后越出毛病,大概很多都是晚年瘫痪。 如果你用道家的理论和方法去看的话,密宗的拙火定修得好不瘫痪才怪;要是修双运道、修明点修得好,大概顶多活到六十岁吧,最后不瘫痪的大概顶多只能占百分之一。 现在很多人热衷于藏密,尤其是热衷于双运道,其实他不了解汉地藏密修行的过去。 我年轻的时候接触过很多佛教界的大德,他们还记得这些事。 当时一些修行很好的人还在世,我见到他们时,他们对藏密修行的看法就如我前面那样说。 这些修行者并不讲藏传佛教不好,他们会给你举例子,说某名人、军阀、资本家、官僚等,当年修藏密如何了得,但最后晚年都瘫痪了。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藏密修行的很多方法是适合印度人的,印度人的气脉、体质、心理素质跟中国人大不一样,而且还必须要在非常高明的上师指导之下去修,不可以自己随便看书修行。 修行是在生理上、心理上做功夫,而生命自有它的奥秘,这种奥秘,在佛教、道教看来都认为难以言说,说不清楚,也解释不清楚;纵使你把道家和佛教的东西都看完,也还是很难解释清楚。 那是常人所难以明了的一种生命现象,也是现代科学的仪器没有办法完全检测的,人不能完全理解的。 在不能完全理解的情况下,如果你非要自己随便修,那就有生命危险。 所以道教强调,性功可以自悟,但是命功必赖师传,就是说你要修身体、修气脉的话,必须要经过已经成就的师父传授和指导。 藏密也同样如此。 张伯端的三教观我最后讲讲北宋的著名内丹大家张伯端,他著有专门讲内丹修学的《青华秘文》。 他从道教的角度,对于三教的心性论做了一个评价,讲得非常公允。 他说:儒家以喜怒哀乐为妄心,以忠恕慈顺、恤恭敬谨为真心。 《大学》讲明明德,就是正念;这些正念的心理功能,儒家认为那是人的真心。 后来宋儒批判佛教,正是从这点批判的,一直到现在还在批判。 他们认为佛教讲完全空了就是真心,而儒家不一样,儒家空了以后还要有。 有什么呢? 就是有仁义礼智信,如果没有这些,那还有什么用呢? 如果一个人完全空了,坐在那里一天什么都不管,家庭责任也不尽,社会责任也不尽,人人都这样的话,那国家不就灭亡了么? 儒家对佛教的不满,最主要就是对出家制度不满,因为佛教的这一点和儒家的伦理思想是完全相悖的,所以任何时候儒家对这点都是很难接受的,要激烈地予以批评。 但是儒家对佛教心性论的理解是片面的,他理解的一味的空只是佛教心性论的一个方面。 像慧能大师的偈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就是说真正的心性是任何东西都没有的,是绝对的空,佛教叫做毕竟空;但是毕竟空就是绝对有,空又是一切都有。 当后来六祖开悟的时候,他说了五个何期自性,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其中的本自具足就是说什么东西都具足:所有的物质现象都具足,所有的伦理道德包括儒家所讲的美德都具足。 能生万法,是讲它想产生什么就产生什么,如果社会要求有仁义礼智信的伦理,它就会从无中建立起仁义礼智信这一套规范来。 因为宋儒、明儒没有真正开悟,没有悟到这个层次,所以他们才这样歪曲、批评佛教。 理学家批评佛教有一个比喻,他们认为佛教讲的心性就像一泓清水,清水里面什么都没有;而儒家讲的清水里面有鱼有金鱼、有鲤鱼等等,不但有东西,而且这东西有用。 张伯端说,儒家讲 有的那些东西:忠恕、慈顺、恤恭、敬谨,在道教看来那也是一个妄心,是后天才有的,先天没有。 道教要把这个妄心除掉,除掉以后,返回到先天;又从先天无妄的心中产生真念,也叫做真意,然后拿这个真念去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就是说奋天地有为,而终至于无为也,道教既讲有为,更讲无为。 张伯端认为,佛教所谓的真心又不一样:放下六情,了无一念;性地廓然,真元自见。 把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所有的七情五欲全部放下,空到完全像慧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不仅表层意识里面所有的妄念都放下,在深层意识里面无意识的妄念也得放下。 无意识的妄念是很难放下的,拿唯识宗讲,那就是末那识的俱生我法二执。 因为你看不见这个,所以很难放下。 这很难放下也放下了,然后一见之倾,来往自在;盖静之极,至于无极之极,故见太极 ,佛教比道教做得更彻底,要静到极点,然后从太极达到无极道教所讲的,是太极,更进一步是无极。 达到无极以后,是如死一场,再生相似。 禅师讲透过重关、真正开悟的时候,叫做大死一场,也就是说人这时要经历一个死亡的过程,他的体验跟死亡一样;因为人在临死的时候,必然要经过一个任何念头都没有的过程。 然后大死大活,又从这个死亡状态活过来,这个时候那就再生了。 然后可以造化至机,而为不生不死之根本,岂易窥其门户耶? 他感叹佛教太深了,怎么能轻易就把它看透呢? 可以说这个评价是非常公允的。 张伯端虽然是一个内丹家(一般认为他修炼道教成就,活到九十八岁),但后来又归于禅宗,拜浙江当地的雪窦重显禅师为师,之后又写了几十首禅宗诗偈。 他认为道教把命修完了以后,要了性的时候,必须要参究禅宗;因为禅宗在见性方面比道家、儒家要彻底得多,然后才能真正地超脱生死。 据张伯端的传记上讲,张伯端晚年带了一帮人学佛,他死了以后烧出一个鹅蛋大、像琉璃一样的舍利。 清朝的雍正皇帝自称是参禅开悟的,他自己还当禅师,带领一帮人在宫廷里面修行。 他批评当时禅宗的掌门人迦陵性音禅师没有真正开悟。 原本雍正皇帝在迦陵禅师处参禅时,是被印证开悟的,但雍正皇帝认为自己并没有开悟,就跑去找章嘉国师给予指导。 在章嘉国师的指导下,他认为自己已透过禅宗的三关,于是自称圆明居士。 他选编了古人禅宗方面的语录,叫做《雍正御选语录》,其中就选了张伯端的文句,而且有三段评论。 他把张伯端封为大觉禅仙紫阳真人,所谓禅仙,就是说他是禅宗里面开悟的一个仙人。 张伯端后来也被称为张紫阳,或叫做紫阳真人。 从张伯端对禅宗的理解来看,张伯端也未必彻底开悟。 事实究竟怎么样我们不知道,但是他对于三教心性论的看法,从学术上讲,应该说是比较公允的,他没有误解佛教的心性论,不像宋明儒那样误解。 发布时间:2025-08-30 14:04:1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6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