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空法师讲《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二(1994年3月) 内容: 本经最重要的修学宗旨,就是本经的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前面已经简单介绍过了,色蕴包括了一切的物质现象,与物质相对的精神这一方面,一共有 受想行识 这四蕴,这四种都是因缘四法。 大乘经上常说的缘起性空,凡是因缘生法,都没有自体。 这是观察到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真实相,真实相都是空相。 小注里头简单将这个空义介绍了四种,第一个空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这个好懂。 因缘所生执法,都没有自性,所以自体不是实在的,那么这个叫毕竟皆空。 这一条好懂。 第二个意思是虚空的意思,虽然没有粗相,但是有细相,有微细的相,一切诸法都是有虚空之意。 我们必须要用智慧去观察才能体会的到。 第三个意思是心空义,第四个意思是法空义。 大乘经纶里面所讲的空义实在是偏重后面这两个。 心空是心理面清净,一丝毫的染著都没有,这就是心空的意思,也就是离蕴的意思。 经纶里面常说,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远相,我们才能够观察到事实的真相。 这个说法包含了这四种空义。 法空,空是诸法的真相,因为一切法 相有体无 事有理无。 因此一切诸法毕竟了不可得。 金刚经上用梦幻泡影来形容,说的是非常的恰当,能把事实真相看透了,看清楚了,看明白了,这一切的苦难自然就消失了。 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因为一切的苦难是从迷失事实真相当中产生的,迷了事实真相,就会有妄想,就会有执着,妄想执著带给我们无量无边的苦难。 事实真相明白了,妄想消除了,执著永断了,所以一切苦难就远离了,这叫做度一切苦难。 表解里面给我们简单说明。 第一个是叫我们谛观身心,但见五蕴。 谛是仔细的意思,观是用智慧去观察,我们的身是色蕴,心是受想行识,仔细去观察,只见五蕴。 在五蕴当中,求人我相了不可得,于是无量劫来。 这个我执虚妄的执着就破了。 一切烦恼都是从我执而生的。 所以我执空了,烦恼就断了。 烦恼断了之后,我们要求六道轮回,也了不可得了。 什么原因呢? 六道轮回,是从烦恼障义现出来的。 所以小乘四果罗汉断见思烦恼他就超越了六道轮回,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六道里面分断生死就了了。 我们在用智慧仔细去观察五蕴。 蕴从缘生,所以,色受想行识也没有自体 缘生无性。 这样求五蕴相也是了不可得,我们的法执也尽了。 法执产生的障碍,就是所知障,障碍了菩提,障碍了涅槃。 所知障尽,菩提涅槃自然现前变异生死也尽了。 六百卷大般若,它真实地经义就在这一卷。 所以,佛陀为我们说出事实真相,的确不难。 可以说是一语道尽,一语道破。 而我们在这一句话当中,为什么很难领会很难接受很难契入呢? 那就是因为我们无量劫来,妄想执著太兼顾了,牢不可破了。 必得劳累本师释迦摩尼佛,以二十二年的时间来为我们说出这一个事实的真相。 而这一部心经正是这个真相的刚义。 上来这是讲般若修学的宗旨,说出来了。 下面要详细说明五蕴。 这个十二处十八界的真相,为的是便利我们观察,如果没有真实智慧的关照,就很难明达这一些事实的真相。 经文的第二段阐明色空,先看经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一段经文里面,是说明五蕴皆空的道理。 佛法里面讲空,空不当作无讲,空要是当做什么都没有了,那就不难懂了,也用不着世尊用二十二年的时间来解释它。 难的不是离色相了解这个空义,也不是色相消失说它作空,而是讲空跟有是同时的,空与有是同一种事情,这的确非常不容易领会的。 世间人的观念,空与有是对立的,是相对的。 有就不是空,空就不是有,这个我们世间人理解。 如果说有就是空,空就是有,我们听了就很难接受了,就很难懂了,但是它是事实的真相。 所以般若里面所讲的色与空,是即色之空。 即空之色呢,称之为妙有。 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因为色是四大组合的现象,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合相。 空就是般若真空之理。 法空是说的中道第一空,绝不是偏空。 所以本经五蕴皆空是主题。 色不异空这底下四句,可以说是它的注解。 一切诸法,不但世间法,佛法也不例外。 一切诸法,都是一合相,都是幻有,都无自性。 如果我们细心从这个地方去观察,不难了解到事实的真相。 中论里面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我说是佛说的。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这个四句要合起来看,就是心经这四句话。 由此可知,佛所讲的色,讲的空,讲的名,讲的中道,实在都是说明一个事实,都是说明一桩事情,我们不能够领会,是我们把这四个名相,看做四个事情。 不晓得佛说讲一切是说的一桩事情。 从一桩事情去体会,真相不难领会。 色法如是 受想行识跟前面这个意思完全相同,如果要细说呢,真要把色换成受想行识就行了。 色不异空,我们把色换成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乃至于底下的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我们这样去念。 多念几遍。 古人常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不要落在意识里面,什么叫做意识,分别执着。 离开一切分别执着。 我们念,反复不断念着四句。 意识就能够体会到了。 经文前面这个小标题里头,为我们说明色空的关系。 第一句呢,是从假入空,就是色不异空这一句。 第二句是从空出假:空不异色。 空是真如,是自性,是本体。 色是讲一切现象。 一切现象是依本体而变现出来的。 所以既然体不可得,相当然不可得。 体不可以执着,相当然也不可以执着。 第二句,空不异色,从空出假,尽虚空偏法界,一切万象统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 底下这个两句是空假相即,说明它是一不是二,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法如是,法法皆然。 没有一法是例外的。 所以佛在华严上说,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 又说,佛在一毛孔,一毛孔中转大法伦,都是这个意思。 如果色空不相即,性相不相即,怎么可能有这种奇妙的现象呢。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了解这个事实了。 佛在经上所说的种种不思议的境界,我们自然能够相信,能够接受。 般若所说的五蕴皆空的总纲领,对于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有很重要的关系。 净宗常常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这些话也的确是事实。 过去我在台中莲社求学的时候,李老师就曾经跟我讲过好几次,莲社的莲友有二十多万人,李老师非常感慨的说,真正念佛往生也不过是三五万人而已。 当然,他老人家的话是非常的保守。 因为我们晓得,台中莲社这么多年来,真正念佛往生的人,数字相当可观。 如果说一万人当中有三五个人,这个说法就相当正确。 可是这个比例还是非常大。 关键在哪里呢,是在说就是看不破放不下。 而般若经对于我们最大的帮助,就是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换一句话说,它确确实实能够帮助我们念佛得生净土。 因此,我们对这个经典也就不能不重视,这是我们今次研讨心经目标之所在。 五蕴,色是身体,受想行识是心理与心理的作用。 那么皆空就是说明,我们这个身不是真的,心也不是真的。 佛法里面所说的真与假,它的定义,真是永远不会变的,那叫做真。 凡是会变的那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 那么我们想一想,我们这个身体有生老病死,它是刹那刹那在变化,刹那刹那在生灭,那么它不是永恒的,它不是不变的。 这就是说这个身相是假有,而不是真有。 那么心与心理呢,也是如此。 受想行识,这个心与心理的现象,心里的作用也是刹那生灭。 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 这是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的。 如果我们勤念,这个念能够保持而不失掉,那就成了三昧了,就叫做定了。 这个定不住啊,那就做妄念。 其实纵然得定,成就三昧了。 三昧是什么,也不是一个念头的相续相而已。 为什么呢,那个定的境界,既然有得就有失,有生就有灭嘛。 所以定是相续相,世间四禅八定,第八定可以能够持久到八万大劫,他都不失掉。 在八万大劫滞后,还是会失掉。 这就说明,定的境界是一个念头的相续相而已。 那么什么样的定才是真定呢? 大乘经上佛告诉我们,自性本定,那才叫真真的三昧。 自性本定没有生灭,没有入定出定,没有出入。 像楞严经上所讲的,首楞严大定,这叫自性本定。 华严、法华上所说的,就是这个境界。 这个才叫真实的。 性定跟修定完全不相同。 凡是属于修定的,都是一个念头的相续相。 唯有性定呢,离心意识了,换句话说,所有妄想执著分别统统都舍弃了。 自性现前,自性本定。 那么由此可知,性定不是修来的。 那么性定什么时候现前呢,到那一天,你真的照见五蕴皆空了,这个时候性定就显现了。 为什么呢? 五蕴皆空的时候,我执空了,烦恼障碍尽了,法执空了,所知障尽了,自性现前。 所以自性本定当然也现前了,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是相当不容易。 为什么呢? 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了。 我们反复无始劫以来,我执习气非常之重。 古德们所谓,理可顿悟,事须渐修。 佛把这些事实真相,几句话就为我们说破了。 根性利的人,善根厚的人听了能接受能明了。 可是要把境界转过来,那还得要想当时间的去修持。 所以事要渐除。 事,怎么个除法,那一定要明理。 要知道理跟事是一不是二。 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间。 我们对人,我们观察万物,我们对事,心里面时时刻刻能提起关照的功夫,那就是 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这一切,人事物皆是诸法空相。 我们在这个诸法空相 里面修什么呢? 把自己无始劫以来,这些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习气能逐渐在般若智慧光明之中,把它淘汰的干干净净,这叫真正修行。 佛在 大方广佛华严经 中,特别是末后一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作出了历事练心,真实修行的一个好榜样。 我们能够多度,多思维,多体会,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能够断烦恼,就能够断习气,就能够看破放下,然后对于弥陀的愿行,才能够有真实的体会,才能有几分相应。 决志求生净土,这一生当中自然成就,这是般若对于我们极大地帮助,极大的利益。 诸经说五蕴,先说色后说心,这个次第也有一个道理在。 因为五蕴的根源是重叠而生起的,由 一念不觉,这一桩事,佛在楞严经里面说的很透彻,说的很多,说的很明白。 这一念不觉,就把真如自性转变为无明业识。 这些话,要仔细的听,不能够去思维想象。 正是马鸣菩萨所说的,我们要 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 换句话说,我们只听,老老实实听,不要去想它的意思,一想就错了。 怎么一想就错了呢? 就是我刚才讲的,一念不觉,把真如自性转变成无明业识。 你就想,真如本性是真实的,它为什么会变成无明业识呢? 你这一想,你就把真如自性转变成无明业识了。 话不能不这么说,事实真如怎么会变成业识呢? 不会的。 譬如我们说今天阴天,太阳被云层遮盖住了。 我们听了意思明白了。 今天阴天,为什么会阴天? 太阳被云层遮住了。 假如你要是细细的想呢? 太阳比地球大的太多了。 太阳怎么可能被云层遮住呢? 那这就生起了妄想了。 说实在话,太阳永远不会被云层遮盖。 真如自性,永远不会变成无明业识。 无明业识是什么呢? 就是那个一念不觉。 就是这个东西。 这叫无明本。 无明的根本。 那么有了这个东西呢,真如本性起作用,在作用上戴上这个东西。 譬如说,我们眼睛能见。 眼睛是自性。 我们戴上眼镜,这个眼镜是附带的。 戴上眼镜呢,眼睛还能见。 眼睛透过了眼镜见外面的景象,我们就做它作无明业识,叫它做第八识,那么眼镜,是不是真的妨害了眼睛呢? 没有。 这个里面的关系。 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那么因为有识,这就是阿赖耶识了,所以才有行。 因为有行,所以才有想,因为有想,所以才有受,因为有受,它才有色。 这是我们从五蕴里面来讲。 要是从法识里面来讲呢,那就是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说法虽然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 同样都是说出这一个事实的真相。 那就是讲自然现象的发展是从细至粗,它有层次,所以它有秩序,它不紊乱。 世间人不知道事实真相,看到这个星球在太空运行,大地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不晓得事实真相,以为是有一个神明在那里主宰,在那里安排,安排的这么有条理,这么样有秩序。 他不晓得这个大自然的演变是有次序的。 那么这个就好像我们一个人穿衣服,穿衣服一定先穿里面的一件,再穿外面一件,再穿外面的外衣,是从里面一件一件的往外穿。 脱的时候,先脱外面,再拖到最后,这个次第不能够错乱。 所以迷的时候,从无明逐渐逐渐发展到粗相,那么我们要回归自性的时候,一定要先从外面下手,所以先管色空,然后再管行空。 就是先除五蕴的色蕴,然后次第再除受想行识。 楞严经上说,生因识有,灭从色除,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所以五蕴次第是这么来的,决定不能够错乱。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功,对于念佛人来讲,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搞明白了,就是看破了。 看破之后,真正的功夫就是放下。 第一,我们对于一切色法不执着了。 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对于自己的身体色身,以及这个世界所有一切人事人物,我们能够放得下,这是第一。 再进一步,我们对于受,受也能放下了。 那就是说不在追求享受了。 苦乐忧喜的享受,能够随缘而不攀缘,正是普贤菩萨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苦乐忧喜不是没有,有。 我们处在顺境逆境当中,心地都清净,都平等。 顺境里面不起乐受,逆境里面不起苦受。 我们这个受,真的就放下了。 再进一步想行识,像前面这个例子一样,都可以舍离,都可以放下。 那么念佛自然就成就三昧了,自然就得一心不乱。 发布时间:2025-08-30 11:04:0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6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