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十四课、菩萨十地 内容: 第十四课 菩萨十地行者发菩提心,作度他事业,即是菩萨,然此菩萨,虽发大心,而德学的修养皆不够,不过具名而已。 所以菩萨从初发心,虽经十住 (1)、十行 (2)、十回向 (3)、历时一阿僧祗劫,亦不过是三贤 (4) 位上,或地前 (5) 的凡夫菩萨,若论地位,仅止于见道 (6)。 一定要再进一步,登入初地,暂进至十地,乃名十圣 (7) 位,或地上 (8) 的法身菩萨,此时才可以称为修道。 若把三贤,比诸学校中普通科,那么,十圣或十地,就是菩萨的专科了。 第一欢喜地。 菩萨既满初阿僧祗劫之行,初窥心性,破见惑,证二空理,成就檀波罗蜜,生大欢喜,名欢喜地。 第二离垢地。 菩萨断思惑,除毁犯之非,使身清净,成就戒波罗蜜,离一切垢名离垢地。 第三发光地。 菩萨灭无明,而得三明 (9) 成就忍波罗蜜,心光开发,名发光地。 第四焰慧地。 菩萨于三十七品道 (10),圆满具足,进而修习力无畏 (11),不共佛法 (12),远离懈怠,成就波罗蜜,使慧焰炽盛,名焰彗地。 第五极难胜地。 菩萨为利益众生,外习诸技艺,内成就禅波罗蜜,极难制胜,名极难胜地。 第六现前地。 菩萨住解脱法门,修空无相无愿三昧,成就般若波罗蜜,使现前差别尽泯,名现前地。 第七远行地。 菩萨断诸业果细现行相,起殊胜行,广化众生,成就方便波罗蜜,备远行资粮,名远行地。 第八不动地。 菩萨住无生忍,断诸功用,身心寂灭,犹如虚空,成就愿波罗蜜,于涅槃心,湛然不动,名不动地。 第九善慧地。 菩萨灭心相,证智自在,具大神通,善护诸佛法藏,成就力波罗蜜,善运慧解,名善慧地。 第十法云地。 菩萨广集无量道法,增长无边福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依上中下根,为说三乘,成就智波罗蜜,有如大云,雨大法雨,名法云地。 【注释】(1) 行人既得十信后,进而修十住,即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生,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2) 菩萨修行,虽于十信十住,满足自利,然而利他之行未满,故复须修十行之益之。 即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嗔恨行,四、无尽行,五、离疑乱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 (3) 菩萨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谓之回向。 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物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缚解脱回向,十、法界无尽回向。 (4) 十住十行十回向向诸位菩萨,但断见思惑尽,尚有尘沙无明惑在,未入十地圣位,但称三贤,或地前菩萨。 (5) 十住十行十回向向诸位菩萨,但断见思惑尽,尚有尘沙无明惑在,未入十地圣位,但称三贤,或地前菩萨。 (6) 大乘菩萨,于初僧祗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谓之见道。 (7) 十地位上的菩萨,称为十圣,或地上菩萨。 (8) 十地位上的菩萨,称为十圣,或地上菩萨。 (9) 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称为三明。 (10) 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故名三十七道品。 (11) 如来的十力为:一、知觉处非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 又如来的四无所畏为: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 (12) 佛的十八种功德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云不共。 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己舍,七、欲无灭,八、精进无灭,九、念无灭,十、慧无灭,十一、解脱无灭,十二、解脱知见无灭,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习题】(一) 何谓三贤? (二) 何谓地前菩萨? 地上菩萨? (三) 何谓见道? 菩萨要修到甚么地位,才可以称为修道? (四) 初地何以名欢喜地? 发布时间:2023-05-08 17:00:0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