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陈兵:维摩诘经讲解_陈兵《维摩诘所说经》讲解 佛国品第一(2) 内容: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 据佛经所说,佛在法会中的身量,在人中比常人高一倍,在天中比天人高一倍,他的光明能够遮蔽所有诸天的光明,当佛坐在那里的时候,形象非常高大,其光明遮蔽了其他一切菩萨、梵天及诸天、鬼神的光明,其他的大众都显得很灰暗,只有佛是非常光明的。 在一切法会中,只要佛出现,都是这样。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 长者,梵语室利瑟姹,一般指富豪或德高望重的年长者。 长者子宝积,在其它经里称为宝积菩萨,与五百长者子都是八地以上的菩萨。 据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记载,在维摩诘故宅遗址的不远处,有宝积长者子的故宅遗址,说明宝积长者子是位真实的历史人物。 这位长者子带领五百长者子来礼佛听法,当为居士中的领袖人物。 据多种大乘经记述,佛说经时,常有长者、长者子等大居士各自带领一帮居士(多说为五百人)来听法,说明佛世不仅有比丘、比丘尼众的出家僧团,而且有在家优婆塞、优婆夷众的团体,这些团体大概都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居士如宝积长者子等领导。 宝积带领的五百长者子,都持七宝盖来礼拜供养佛。 供养佛的供具,在印度非常重视盖,相当于遮阳伞,装饰得非常华美,用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七宝装饰的伞盖,称七宝盖。 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宝山、金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 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 通过佛的威神力表现佛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佛把五百个宝盖合成一盖,而且可以变得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现出此世界的广长之相,及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山川河海、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神宫殿,乃至十方诸佛及其说法,皆悉现于宝盖中。 即是华严宗十玄门中的一多相容不同门,大小、数量等都可以随心变现,相即相入。 佛经中说,一小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日月绕此山山腰,山顶为忉利天,山腰为四王天,山周围围绕七重香海、七重金山,金山外围绕咸海,海中有四大部洲、八中州及众多小洲。 咸海外围绕有目真邻陀山等七重山,最外面是大铁围山,黑山、铁围山与大铁围山之间有地狱,阳光照不到,非常黑暗。 尔时,一切大众睹佛神力,叹未曾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佛所现的神变,是由亲证法界事事无碍的本性而得,法界一切法皆毕竟空,一丁点儿自性也没有,唯心现造故,本来可以随心变现一切相,我们众生所以事事有碍,是因为被无始以来的虚妄认知(妄想)所障蔽、拘限。 佛的心完全跟法界相应,所以他能够证得法界本来具有的事事无碍的妙用。 于是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印度的礼节,见到大人物、见到师长的时候,要以偈颂来赞叹,这种偈颂在印度是唱的。 宝积长者子赞颂佛的这个偈颂,翻译得非常优美:目净修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久积净业称无量,导众以寂故稽首。 佛的眼睛长而大,眼珠的颜色像青莲花一样。 佛修成了各种各样的禅定,久久积集了无量的净业,引导众生趋于涅槃,导众以寂的寂指寂灭,即涅槃。 这里的净业,指清净不染的善业、无漏业,与净土宗所讲为了往生西方净土而修的净业,意思有所不同。 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其中诸佛演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 大圣、法王,指佛。 按佛教的规矩,只有佛才可以称为法王。 佛的法力无边,超过一切众生,常说法进行法布施,以最宝贵的财宝正法,施舍给一切众生。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 佛具有能分别一切法相、差别相的差别智,同时又常住在第一义、法界体性中而不动。 第一义,又称胜义,即佛法最殊胜的第一真理,指法界体性或真如、法性、实相,以一切法毕竟空为本。 佛的这种智慧,叫做一切种智,同时能够圆满证得道种智和一切智,只有佛才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根本智与差别智同时现起,佛以下的菩萨不一定能够达到,他们先是于第一义不动,以根本智证真如,第二念才能从真如体上去观察分别差别相,根本智与差别智不能够同时现起,只有到佛地,两种智才能够同时现起。 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 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 这个偈子也是非常有名的,可以用来概括全部佛法。 佛所说法,全部佛法,以缘起法为本,说诸法从因缘而生,还从因缘灭。 法离有也离无,有、无都是戏论,法离一切戏论,因为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其中没有一个自作主宰、能够造业的自我,也没有能够受报的自我。 无我无造无受者,是第一义谛、真谛,善恶之业亦不亡是俗谛。 虽然无我,但造了业以后,业力也不会消失,当各种因缘具足的时候,肯定要受报。 真、俗二谛不二,合为中道。 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 这句讲佛是怎么成佛的,佛树,亦称道树,即菩提树,佛结束六年苦行,接受牧女施舍的乳糜(牛奶稀饭),养好身体后,来到一株菩提树下打坐入定,发神通,然后降魔,成佛。 得甘露灭觉道成就是证得大涅槃而成佛,甘露和灭都是涅槃的异名,阿弥陀佛,即意译为甘露王佛。 已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 佛没有凡夫的心、意即杂染的阿赖耶识和染污的末那识,没有受蕴和行蕴,一切有漏的心行都灭尽了,法身常住于无余依涅槃,而又不仅仅住于无余依涅槃,能够说法催伏各种外道。 受指感受,分苦、乐、舍三种;行,意为迁流、活动,指以思为本的各种心理活动,还包括时间、空间、速度等心不相应(不属于心理活动)行法。 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 三转法轮指的是佛成道后最先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谛法,三转,即从不同的角度说三遍。 第一遍称示转,指示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第二遍称劝转,劝示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第三遍称证转,证示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 每一转各生眼、智、明、觉四行相,共成十二行相。 有《三转法轮经》记述这次说法。 佛说法称转法论,轮,是古印度的一种兵器,用时转动来摧伏敌人,比喻佛说法如转动轮器摧伏一切外道邪见,无能敌者。 法论因此成为佛法、法宝的象征,其名义如今被法论功窃取、玷污。 佛所说的法是本来清净的,佛多次声称他说的法不是他所创造的,也不是其他人及诸天所创造的,而是本来如是的真理,所以说本来常清净。 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 佛三转法 轮以后,听法的诸天和人里面的五比丘,当下就证得阿罗汉果,叫做此为证,证明佛说的四谛法是真实不虚的,三宝就这样产生了:佛在菩提树下降魔成等正觉,是佛宝;三转法 轮,说的四谛法是法宝;五比丘听法以后证得阿罗汉果,就有了僧宝,三宝于是就出现在世间。 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 佛以四谛等妙法济度众生到达涅槃彼岸,一受指涅槃常乐,为一种无受之受,这种受不退堕,常恒寂然,故称寂灭。 佛度众生证得涅槃,消灭了老病死等诸苦,所以称为大医王,只有佛法能治老病死这个谁都不能避免、无药可医的大病。 王安石有诗说:人间此病医无药,唯有《楞伽》四卷经。 说死亡是我们众生的大病,这个病世间没有任何医药能够治好,只有佛法能治这个病,所以应当敬礼功德无边的佛法大海,敬礼开示佛法的大医王佛陀。 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虚空,孰闻人宝不敬承? 《阿含经》里,佛多次讲他毁誉不动,不管赞颂他的人也好,诽谤他的人也好,他都平等看待,内心不起喜悦和不快,丝毫不动,如须弥山。 对于善的、不善的众生,佛都以平等的慈心来对待。 佛心平等,没有分别,就像虚空一样。 人宝指的是佛,他确实是人中的珍宝,谁听说有这样的珍宝,不尊敬承事呢? 正见正信、有修有证,能引导人学佛的佛弟子、善知识,也是人间的珍宝。 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宫,乾闼婆等及夜叉,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众睹希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 今天五百人奉献上这微薄的华盖,佛为了哀愍我等,于盖中现出大千世界等,大众亲见佛的神变,都非常感动,叹为稀有,再三稽首顶礼。 十力,指具足十力的佛。 三界尊,谓佛乃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最尊贵者、为三界一切凡圣皆共尊敬者,意同世尊。 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不共菩萨、声闻、外道的神力,使与会大众各自都见到佛在自己的眼前,皆以清净心瞻礼佛,无不欢欣喜悦。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 这个偈子也非常有名,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小乘的解释是,佛说法的时候,说的是一个道理或者是用一种语言说,因为当时的印度有一百多个国家,现在印度也还有一百多个民族,有一百多种语言,对那么多操不同语言的众生说法,佛实际上只用一种语言,但是各种众生所听到的都是自己熟悉的那种语言,他所听到的法也都是自己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法,所谓众生随类各得解。 大乘祖师们的解释是:佛根本上是不说法的,众生能够见佛说法是佛的一种神力,佛只要有心让众生听到他说法,众生就自然看见佛在面前给他讲什么法,佛本身并没有说过法。 众生听法,都觉得佛就在自己面前,用自己熟悉的语言给自己说法。 这叫做神力不共法,是佛的不共法之一。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 对佛所说的法,众生各自的理解不同,但都能得到巨大的利益,这是佛不共的神力。 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虽然说的是一个法,众生听了以后,各自的反应却不同:有的人非常恐惧,可能他造了很大的恶业,害怕堕入地狱;有的人欢喜信受,或者对世间产生了很强的厌离心,或者断疑,断疑就是见道,深信三宝。 据各种佛经记载,当佛说完经以后,都有多少人当场见道证果,最低的得法眼净,即见道,入须陀洹向,最高的当场就证阿罗汉果,还有当场证得不退转菩萨位的。 这是佛不共的神力。 稽首十力大精进,稽首已得无所畏,稽首住于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导师,稽首能断众结缚,稽首已到于彼岸,稽首能度诸世间,稽首永离生死道。 这里赞颂佛具有十力及大精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为一切众生的大导师。 结缚指各种烦恼,结,意为缠结,如今天所言心结,有三结、五结、九结等说,身见、疑、戒禁取见为三结,见道时断。 贪、恚、慢、嫉、悭为五下分结,属欲界根本烦恼。 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称五上分结,属色界、无色界烦恼。 缚,意谓如绳子能系缚人,有二缚、三缚、五缚等说。 相应缚、所缘缚称二缚。 相应缚指内心所生烦恼,所缘缚指被境缘所惑不能自在。 又,烦恼业因称子缚,已造业所感果报称果缚,为子果二缚。 贪嗔痴称三缚,又名三毒。 这些烦恼,佛都完全断尽,就连这些烦恼的习气种子也都断尽无余,抵达涅槃彼岸,超出有生灭变坏的世间,永离生死。 应该稽首顶礼这样的圣者。 悉知众生来去相,善于诸法得解脱,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 佛尽知一切众生生死去来之相,善于指示于诸法中获得解脱之道。 佛虽然在世间为众生说法,但是不著于世间的一切,就像莲花虽然生长在水里,但是著不了水,雨水一落到上面马上就掉下去了。 佛常住在空三昧中,跟本来毕竟空的法性相应,而能够通达诸法的差别相,没有挂碍没有障碍,对一切法的差别,所有众生的过去、现在、未来,甚至所有的微观世界,微观粒子有多少数量,都无所不知。 稽首顶礼具有如此功德的佛,而稽首如空无所依,实际上顶礼的是佛的法身,法身即是毕竟空的法界体性、诸法实相,这种顶礼没有能礼所礼,无所依止。 原标题:《维摩诘所说经》讲解佛国品第一(2)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陈兵教授 发布时间:2025-08-22 14:58:5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6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