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72-100岁) 内容: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鼓山门下弟子顺德岑学吕宽贤编辑宣统三年·辛亥·七十二岁春。 传戒期后。 结禅七四十九日。 提倡坐香。 结夏安居。 一切法式。 至九月。 武汉革命。 传至滇中。 地方大乱。 宾川县城被围。 几肇大祸。 予调解之。 又统兵官李根源因误会。 派兵围鸡足山。 予为解释。 引兵去。 且归依三宝。 [编者按]师口述年谱中。 只此寥寥数语。 编者曾阅滇南纪事。 记载甚详。 可见师之德量也。 别记如左。 公于滇中弘法度生外。 有数事弭巨患于无形者。 略举如次。 (一)宣统末年。 宾川县知县张某长沙人。 精悍喜事。 宾川多盗。 张穷治之。 杀戮甚众。 而焰益张。 且结党会。 士绅为保家计。 时挂名会籍求免。 张亦穷治之。 鸡山僧不法者。 亦系捕数十人。 独于公加以敬礼。 辛亥革命事起。 宾川先响应。 群攻县署。 张坚守。 无外援。 度必死。 公下山诣县。 围者见公来曰。 “此张某恶极矣。 公诱之出杀之。 以平众忿。 ”公唯唯。 及见群众中魁首语如前。 公曰。 “杀张某不难。 但边地谣传。 大事未安。 汝等围城戕官。 倘有一枝救兵来。 汝等虀粉矣。 ”魁曰。 “奈何。 ”公曰。 “吾闻大理距此仅二日程。 前四川布政使王公衔命至彼。 汝等往诉其罪。 则张死于法。 而汝等亦无罪。 ”魁韪之。 顿兵署外。 公入署。 见张佩枪将出应敌。 见公握手曰。 “吾赴义。 将以遗骸累公。 为我于鸡足山覆一坏土足矣。 ”公曰。 “毋然。 此间士绅以张静轩得人望。 请来。 ”静轩至议竟。 群众果退。 静轩诣大理晤王公以兵至。 围遂解。 张去县。 滇已独立。 蔡锷任滇都督。 张子某。 为外交司长。 锷同学也。 事后。 张以缄告公谢曰。 “公非独救吾生。 且造福宾川。 不然。 杀父之仇。 吾子能不报哉。 ”此一事也。 尤要者。 (二)民国成立。 西藏王公活佛。 恃险远。 不肯易帜。 中央命滇出兵二师讨之。 以殷叔桓为总司令。 前锋已达宾川。 公以边衅一启。 祸无宁日。 乃偕前锋同至大理。 晤殷公曰。 “藏人素信佛法。 盍遣一明佛理者往说之。 不劳兵也。 ”殷以为然。 乃请公为宣慰法师。 公曰“某汉人也。 往恐无功。 此去丽川喇嘛东保者。 腊高有德。 藏人敬信。 曾授四宝法王。 彼往。 事必有成。 ”殷乃备文派员陪公谒东保。 保始以衰老辞。 公曰。 “赵尔丰用兵之祸。 藏人至今寒心。 公宁惜三寸舌。 而残数千万人生命财产乎。 ”保起立谢曰。 “我去我去。 ”保受命。 以老僧法悟副之。 入藏。 要约而还。 滇遂罢兵。 民国成统一之局。 频岁康藏间互相龃龉。 苦战不休。 经此沟通。 三十年相安无事。 (三)公迎藏经回滇。 恭敬布化。 地方官吏士民。 日益钦仰。 贩夫妇孺莫不知有虚云老和尚者。 辛亥革命。 清帝逊位。 各省逐僧毁寺。 风动一时。 时滇省掌新军兵柄者为协统李根源。 恶诸方僧徒不守戒律。 将亲督队伍赴诸山逐僧拆寺。 又忖公以一穷和尚。 何以得民心如此其盛。 必有怪事。 指名捕之。 祸将不测。 诸寺僧皆逃窜。 即公寺内僧百余人。 亦皆惶惧。 有劝公避者。 公曰。 “诸君欲去则去耳。 如属业报。 避何益。 以身殉佛耳。 ”众遂不去。 数日后。 李协统根源果率兵入山。 驻军悉檀寺。 毁金顶鸡足大王铜像。 及佛殿。 诸天殿。 公以事急矣。 乃独自下山。 诣军门。 出名刺请谒。 守兵及阍者识公。 告以速逃。 祸将及。 抵死不为通。 公不顾。 迳入。 见李根源与前四川布政使赵藩同坐殿内。 公前致礼。 李不顾。 赵与公有旧。 劳之。 问公从来。 公陈述惟谨。 时李怒形于色。 厉声问曰。 “佛教何用。 有何益。 ”公曰。 “圣人设教。 总以济世利民。 语其初基。 则为善去恶。 从古政教并行。 政以齐民。 教以化民。 佛教教人治心。 心为万物之本。 本得其正。 万物得以宁。 而天下太平。 ”李色稍霁。 又问曰。 “要这泥塑木雕作么。 空费钱财。 ” 公曰。 “佛言法相。 相以表法。 不以相表。 于法不张。 令人起敬畏之心耳。 人心若无敬畏。 将无恶不作。 无作不恶。 祸乱以成。 即以世俗言。 尼山塑圣。 丁兰刻木。 中国各宗族祠堂。 以及东西各国之铜像等。 亦不过令人心有所归。 及起其敬信之忱。 功效不可思议。 语其极则。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 ”李略现悦容。 呼左右具茶点来。 李又曰。 “奚如和尚勿能作好事。 反作许多怪事。 成为国家废物。 ”公曰。 “和尚是通称。 有圣凡之别。 不能见一二不肖僧。 而弃全僧。 岂因一二不肖秀才。 而骂孔子。 即今先生统领兵弁。 虽军纪严明。 其亦一一皆如先生之聪明正直乎。 海不弃鱼虾。 所以为大。 佛法以性为海。 无所不容。 僧秉佛化。 护持三宝。 潜移默化。 其用弥彰。 非全废物也。 ”李色喜。 与公再谈。 俄而笑逐频开。 俄而府首致敬。 于是留公晚斋。 秉烛深谈。 由因果分明。 说到业网交织。 由业果因缘。 说到世界相续。 众生相续。 言愈畅而理愈深。 李时以温语接公。 时以容貌礼公。 卒乃喟然太息曰。 “佛法广大如此。 吾已杀僧毁寺。 业重矣。 奈何。 ” 公曰。 “此一时风气使然。 非公之过。 愿以后极力保护。 则功德莫大矣。 ”李公大悦。 翌日。 即移住祝圣寺。 随公杂众僧中。 蔬食数日。 是时山中忽大现金光。 自山顶至山麓。 草木皆作黄金色。 相传山中有三种光。 一佛光。 二银光。 三金光。 佛光连年皆有。 银光与金光则自开山以来。 仅数现耳。 李益感动。 执弟子礼。 请公为鸡山总住持。 乃引兵去。 是役也。 非公至道苦行。 岂易转其念于刹那间哉。 无何。 沪上佛教会以新定章制。 略与诸方抵触。 公北行至沪。 与寄禅。 冶开。 诸公斡旋。 于南京晤孙中山先生。 商改订会章。 事毕。 复与寄禅同往北京晤袁世凯。 寄禅坐脱于法源寺。 公为料理。 及护榇南归。 回滇后晤蔡锷。 组织滇黔佛教会支部。 又办佛学院。 施医布教。 种种事业。 皆李为之周旋赞助。 后此四十年中。 李根源为法门外护。 用力至多。 说教谈禅。 时有妙谛。 今居然一老居士矣。 岁冬。 上海佛教大同会。 与佛教会有所争辩。 电至滇。 促予往。 至沪。 晤普常。 太虚。 仁山。 谛闲诸师。 协商妥善。 在静安寺设立佛教总会。 予与寄禅和尚同到北京。 住法源寺。 寄公忽病。 坐脱。 予为料理丧事。 扶柩至沪。 在静安寺开佛教总会成立大会。 及寄公追悼会毕。 予领滇黔两省分会公文。 及滇藏支会公文。 准备回滇。 李公印泉 (根源)广书介绍函。 与蔡松坡诸公。 共为护法。 [是年大事]八月十九日。 (十月十日)民军首义于武昌。 十一月下南京。 中华民国元年·壬子·七十三岁予回滇后。 即开办佛教分会事。 在文昌宫(永历帝庙)开成立大会。 请了尘在贵州设分会。 西藏活佛喇嘛。 远道来者甚众拟举办佛教学校。 布道团。 及医院等慈善事业。 是年在滇藏佛教会中。 有一小异事。 有乡人送一“八哥鸟”来放生。 已能言。 初尚食肉。 归依后。 教他念佛。 即不吃荤。 甚驯善。 自知出入。 日常念佛及观音菩萨圣号不少间。 一日。 忽被鹰搏去。 飞在空中。 只闻佛声。 虽以异类。 尽此报身。 生死之际。 不舍念佛。 何以人而不如鸟乎。 是年在昆明过冬。 [附记]一。 余在云南昆明办佛教会时。 锡峨全县。 于正月初二夜十二时。 发生剧烈地震。 城舍房屋。 一时倒塌。 死人甚多。 官方与佛教会协同救护。 余亦随去。 持工具至各处。 掘土挖尸。 经五日。 共出尸体大小八百余具。 内有夫妇同宿之双尸八十四对。 极奇者。 有夫妇二人压瓦砾土中。 历数日而毫未损伤。 得以救活。 亦异也。 二。 侍者澄净。 四川桐川人。 清宣统二年。 来祝圣寺求戒。 根性慧利。 参学兼进。 民三年春戒期。 请当引赞。 时沙弥头真净。 请上堂设斋。 借常住银四十八元。 受戒后回去。 竟置之度外。 索之亦弗应。 忽一日来函云。 “祝圣寺某师来取款。 已偿付。 ”并附来收据。 盖有常住之章。 澄净见之。 心疑。 细察图章。 果系伪造。 诳骗常住。 愤欲追究。 予劝止之。 越年。 时疫大作。 山下村人。 死者过半。 全寺染病者殆遍。 并死数人。 澄净亦病寂。 遍身染污。 予取新蓝布褂裤一套。 命为其沐浴更衣。 荼毗归塔。 民五年。 祝圣寺春戒期。 真净忽来。 予亦不究已往。 且请当八引礼。 是日净比丘坛毕。 予回室未久。 照客来报云。 “八引礼师忽暴死。 ” 予趋视。 见其卧地。 口吐白沫。 众为之念佛。 俄顷。 忽大呼曰。 “快拿钱来还常住。 ”予曰。 “真净何事。 ”曰。 “澄净引赞师向我索钱。 ”问。 “几人。 ”曰。 “一老师傅著破衲。 ”(据详叙其状是上客堂某师)问。 “何以为凭。 ”曰。 “引赞师身著新蓝布衣裤。 ”予乃劝澄净曰。 “你放下来。 各人因果各人当。 ”真净旋稍清醒。 至是疯癫失常。 病莫能兴。 一日。 为其表堂曰。 “某病因果不明。 澄净好心讨帐。 反累常住不安。 今当众发露。 了结一重公案。 ”当时真净忽病愈。 起单而去。 澄净殁后。 犹耿耿为公。 因果分明。 亦可嘉叹矣。 [是年大事]一月一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二月宣统宣告退位。 清亡。 参议院旋 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四川都督尹昌衡拟带兵入藏。 民国二年·癸丑·七十四岁滇藏佛教分会。 创始事繁。 凡会中处理寺产。 及新办事业。 须与官厅接洽。 而民政长罗容轩。 动多阻碍。 遂扦格难行。 蔡督松坡。 时为和解。 然未能圆满也。 活佛及会众公议。 请予进京。 值熊公希龄任内阁总理。 多为助力。 乃调罗容轩入京。 以任可澄为巡按使。 予回滇。 任对佛教事务。 尽力维持。 [是年大事]十月正式选举袁世凯黎元洪为正副总统。 民国三年·甲寅·七十五岁滇督蔡松坡赴京。 唐蓂赓(继尧)代。 予拟回鸡山休养。 乃将会务交代清楚。 即回鸡山。 料理重修兴云寺。 及下洋萝荃寺。 计画工程事毕。 鹤庆诸山长老请赴龙华山讲经。 正修和尚请往丽江金山寺讲经。 朝雪山太子洞。 到维西中甸阿敦子各地游览。 又到藏边参观喇嘛十三大寺。 回寺过年。 [附记]是年予正在龙华山讲经时。 大理府所属四县发生地震。 以大理为最剧。 屋舍城垣悉倒塌无余。 惟寺宇宝塔未倒。 仍矗立如故。 地动时震开巨隙。 中喷火焰。 蔓延燃烧。 人争逃命。 每遇足下地裂。 身即陷堕。 甫欲出时。 地又复合。 有截断腰肢者。 有仅露一头于地面者。 俨如生陷火焰地狱。 惨不忍睹。 城中住民数千户。 多及于难。 存活寥寥。 时有二家金箔铺。 一赵姓曰万昌号。 一杨姓曰湛然号。 火至其居自息。 其处亦未地震。 二家人口各数十。 竟安然无事。 人咸知此二姓者。 数代相承。 皆持斋念佛。 乐善好施者云。 [是年大事]七月欧州大战起。 日本攻下胶州青岛。 民国四年·乙卯·七十六岁春戒期毕。 有邓川县绅士丁姓者。 清孝廉也。 只一女年十八岁。 未出阁。 一日忽然不省人事。 全家仓惶。 及醒。 变作男子声。 指其父大骂曰。 “你丁某。 恃势诬 发布时间:2023-05-08 13:49:1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