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菜根谭》:高一步立身,退一步处世 内容: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 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菜根谭》人是脱离不了社会的,立身和处世是分不开的。 处世需立身,立身则为了处世。 立身,最好高一步;处世,则宜退一步。 1高一步立身站得高,看得远,人生格局要广阔,莫满足于做井底蛙。 用流行的话说,就是生活不是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高一步立身,心存远志,有高远的眼光,怀有对远方的憧憬和向往。 不必总汲汲于当下,把目光限制在现实中。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跳远的时候,盯住最远的那根线,往往跳得更好。 即使以你的水平肯定不足以跳过那根线,也会比盯着恰好是自己水平的那根线跳得要远。 人生路上,确实要脚踏实地,但只要你抬起了头,仰望浩瀚美丽的星空,就比盯着泥土走路的人心里更感到阔朗,眼界和心胸都高出旁人。 拥有开阔的眼界和豁达的心胸,则会超越尘世的卑琐,活得通透。 《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古代圣哲心中理想的大同世界,以及现实中的小康世界。 孔子的观点给予我们启示:彼岸美好的大同世界不可复制,但它烛照此岸的现实世界。 为人也是这样,心中长燃着理想的火苗,烛照着平凡的现实人生,而不必强求实现。 站在了高处,也要站得稳,有内在修炼的功夫。 何为立身之本? 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对自我修身而言,诚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诚,是针对自己的。 古人重视慎独,慎独是在精神与心灵上直接面对自我。 《大学》第七章说:小人闲居(意为独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遮掩的样子),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独处时,仿佛有人监督,其实是自己监督自己。 能做到独处与相处时表现一致,无人监督时自我监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对自己负责,反问自己的心灵而不会感到愧疚,这是最大的快乐。 林语堂先生评价苏轼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面对多次被贬,恶劣的生存环境,依然乐观旷达。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幽蓝的夜空上月色无需点缀,我心本来就澄澈光明。 2退一步处世处世,则需退一步。 不必步步紧逼,得饶人处且饶人。 正如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清朝有位宰相宽容大量,懂得退让,化解争端,传为美谈。 张英是康熙年间的名臣,他家世居安徽桐城,他家的宅子和邻居吴家的房子紧挨着。 吴家修建新房子的时候占了张家空着的土地,惹怒了张家,要求吴家退出去。 两家互不相让,纠葛难分,就双双告到了县衙。 张家和吴家都是当地的望族--判了这个就得罪了那个,县官迟迟拿不定主意。 当时张英是朝中位高权重的宰相,张家人就写信向张英说明这件事。 张英看完书信后,提笔写下四句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到书信后,明白了张英的意思,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便让出了三尺地。 吴家见张家主动退让,想着人家家里还有宰相,颇有权势,却主动让地,也感到自己的行为不妥。 于是仿效张家,也向后让了三尺地。 这里便空出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 三尺空地对富贵的张吴两家来说,不算什么要紧的大事。 但两家的纷争多出于意气:你不让,我也不肯让。 双方就这么僵着,坚决不肯退让。 而张英主张先退一步,对方也不会再固执。 各退一步,海阔天空。 对我们来说,这也并不陌生:生活中的很多纷争,不也是因为这不打紧的一点空地吗? 本为琐事,却因不依不饶而无止无休。 我咽不下这口气! 这是我们总是不能和解的理由。 《武林外传》里佟掌柜曾说:不蒸馒头争口气,但是这个气是奋发图强的志气,不是小肚鸡肠的怨气。 为了芝麻大点的事就把自己折腾得死去活来,还连累周围的人。 这样值吗? 在一些事上,不妨退一步,多一些宽容和忍让,惠人利己,不伤和气。 以宽容处世,又是修身上的提升--不斤斤计较,更加超然旷达。 发布时间:2025-08-20 13:10:5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6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