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十六课、四次结集 内容: 第十六课 四次结集佛灭后,诸弟子为恐异说邪见,渗入佛法故,为恐三藏教义,日久散失故,乃有结集之举。 其仪式略如今时之开会,先聚集众多比丘,依戒律法,组织一会,会中选出一人,使登高座,述佛所说,大众若无异议,即算是全体通过,公认为与当时佛说相符,书之于贝叶 (1),成为正式典籍。 今日所流传的经律,皆经结集而来,故大藏所不录者,悉系后人伪造,不宜信从。 结集三藏,本来只应有一次,然因历时既久,邪说暂兴,影响教理,由是在佛灭后四百年中,乃有四次结集,后三 次皆有其不得已的理由,兹分述之于后:第一次结集佛灭后数月,迦叶 (2) 尊者,得摩竭陀国 (3),阿暗世王 (4)的赞助,召请阿罗汉千人,集于王舍城外,七叶窟 (5) 中,然后在千人中,再选出五百人,担任结集三藏事宜,派阿难 (6) 负责经藏,优婆离 (7) 负责律藏,富楼那 (8) 负责论藏 (9),是即所谓上座部结集。 当时有数万比丘后至,欲参加窟内听法,迦叶不许,由是乃在窟西北二十余里处,各诵三藏,另行结集。 计分经藏、律藏、论藏、杂集藏、禁咒藏五类,是即所谓大众部结集。 第二次结集上座部偏重保守旧制,大众部则讲适应环境,到了距佛灭百年时,乃有苦于戒律太严,提议应予重订者,时长者舍耶,乃邀请贤圣比丘七百人,于毗舍离城 (10),重行结集,将此问题,提付大会讨论,以决定之,结果仍赞成恪遵释尊遗制,否决从宽之议,是为第二次结集。 第三次结集佛灭二百三十五年,阿育王 (11) 笃信佛法,外道穷于衣食,乃作比丘形,混入佛教中,改窜佛典,扰内乱教义,佛徒不能辨,被诱入邪见者其众。 时有六万比丘,聚谋挽救之策,结果选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目犍连帝须为上首,集于波吒利弗城 (12),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是为第三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佛灭四百年,健驮罗国,迦腻色迦王 (13),崇信佛法,日请一僧,入宫说法,同一经题,人人所说互异,王以问肋尊者 (14) ,尊者曰:「去佛日远,诸师渐以己见,杂入教典中,现当从新结集,以定其义。」王如言,选阿罗汉五百人,以世友菩萨为上首,集于迦湿弥罗城 (15),将三藏各制十万颂,名大毗婆娑论,刻于赤铜碟中,建塔藏之,是为第四次结集。 大乘的结集 上述四次结集,皆为小乘三藏结集,智度论说:佛灭后,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请阿难于铁围山结集三藏,谓之菩萨藏,是为大乘佛法的结集。 【注释】(1) 印度古以贝多树叶书经文,故经文亦称贝叶。 (2) 详第十五课注二。 发布时间:2023-05-07 17:03:1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