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超定法师:幻生幻灭即是不生不灭──谨以此文纪念幻公 内容: 幻生幻灭即是不生不灭──谨以此文纪念幻公超定来去平淡的人生幻生老法师圆寂快三个月了,每想到未能参加他的告别式,送他最后一程,内心不免有遗憾之感。 幻公临命终时,我在德州佛教书院讲“空义的起源与开展”,没有来得及看他最后一面,而他荼毗之期,我已飞到新加坡,在演公的纪念堂,以“从中观思想辩二谛空有”为题,为诸学员作六天的讲解。 事实的因缘如此,理智的深思,四大本空,色身幻生幻灭,送与不送,都是如幻如化,随顺如幻的因缘,能送就送,不能送又何必强求而徒增苦恼呢? 幻公自知无常已至,预立遗嘱:“往生后不登报,不发讣闻,不收奠仪,不收联幛,不收花圈、花篮,不请人封棺,不说法举火。 平平淡淡地来,平平淡淡地去,度过平淡的一生。 ”真是人如其名,来也平淡,去也平淡,来去之间,一生都平淡。 这就是吾公对“幻生”一名的注解,也是他的夫子自道,自我一生的素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梦幻的人生,没有什么值得计较和执着的。 但这绝非消极的人生观:凡事不用认真,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游戏人间吧! 在师友的心目中,幻公是一位最细心,最用心的人:二十出头的青年僧,即被长辈委以重任,主编“人生”、“海潮音”。 他精研玄奘大师的历史,在中央日报副刊,发表史学考证的文章;在佛学院,专讲因明、唯识学。 如此的深厚学养,岂是泛泛之辈,笼统佛性,颟顸真如的讲经法师所能望其项背;幻公的一生,看似平淡,没有世俗多姿多彩、轰轰烈烈的功名成就,但他在佛法中的真修实学,从幻生幻灭的缘起,体验不生不灭的空性;藉多病的幻躯,长养坚实的清净法身。 这样的积学无限,精进不已的平淡人生,委实永远值得后人怀念和学习! 生灭及不生灭是一? 佛说三法印:无常、无我、无生。 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佛法的常道,观世间无常,发出离心,修四谛与缘起的法门,终于解脱生死,达到涅槃寂灭的境界。 大乘佛法兴起,直观无常生灭的当体即是不生不灭,知苦而不厌,发菩提心,于无量阿僧只劫中,广修六度与四摄的悲济行,最后福慧圆满,究竟成佛。 修学佛法的目的是舍离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 生死界是生灭法,生灭法如幻如化;涅槃界是不生灭法,不生灭法真常妙有,非如幻如化。 依般若经说,这是佛陀的善巧方便,为初学者作如是次第分别。 对于久学的菩萨,即直指:生死如幻如化,涅槃如幻如化,纵有一法胜于涅槃,也是如幻如化。 故此,中论颂言:“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生灭法如幻如化,道理很明白,人人都懂得;不生不灭的涅槃法,说它也是如幻如化,多么难解而令人感到惶惑不安! 学佛既为出离世间,趣向涅槃,结果得来的是: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都同样地是如幻如化,未免太令人失望! 曾有念佛的信徒问我:“念佛、求佛、见佛、生西方是我学佛最大的愿望。 但金刚经却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甚至于明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那么我还要继续念佛吗? 五浊恶世的娑婆界,多忧多苦,如幻如化;发心修行,辛辛苦苦地念佛,好不容易才到达西方的安乐国,最后得来的也是如幻如化的虚妄相。 ”我安慰他:不要半途而废,一心念佛,净念相继,净业成就,往生净土。 这是如来金口所宣,念佛成佛,净因净果,真实不虚。 中观思想:世俗假名有,胜义毕竟空。 依世俗说世俗,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如净土经论所描述,绝非美丽的谎言;即使是如幻如化,也不是子虚乌有,龟毛兔角之类。 至于毕竟空中,绝诸戏论,毫无想像的空间,何况语言文字! ”生灭及不生灭,看来似乎相反,但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肯定地说,二者其实是一。 这是从缘起性空的深义,直探无常生灭与涅槃不生不灭的原意,打破世间与出世间的界限,会通三法印与一实相印,平息大乘与小乘对立之诤。 依名相解说生灭,生住异灭,是有为相;无为是不生不灭的。 但约空性说,有为性空,无为性空;有为实性即是无为,不是离有为外,另有实体的无为。 有为生灭,无为不生不灭,也即如上所引的,生灭如化,不生灭不如化,乃为初学者的方便说;究竟说来,生灭即是不生灭。 贯通此无常生灭与涅槃寂灭的差别而为一的是空。 常空、我空、生死空。 如观色等五蕴,若色若心,身心诸法皆是念念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即空;“空即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及生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 ”无我,人无我、法无我;无我即是空,人空、法空。 无常者,常性不可得,是谓常空。 涅槃即无生,无生即无灭;无生无灭,是谓诸法实相──空性。 由此可见,无常、无我、无生,同是空义的内容,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过开合、广略之别而已。 依二谛明生灭与不生灭二谛,一般解说有:凡圣二谛与事理二谛。 凡情所有的常识境界,名世俗谛;圣智所知的特殊境界,名胜义谛。 这是约凡夫与圣人的差别,分世俗与胜义,名凡圣二谛。 圣者离惑证真,悟入诸法空性,是胜义谛;即真而不碍俗,回到现实的世间,与常人一样的知因果,明善恶,辨是非,只是不像凡夫的自性妄执,是谓世俗谛。 部派佛教里对二谛有不同的看法:一、约四谛言,前二谛是世俗,后二谛是胜义。 这是“俗有真实”的说出世部所主张。 二、大众系等即认为:前三谛是世俗,唯一道谛是胜义。 三、一说部的见解:唯一切法空非我理是胜义谛,四谛皆是世俗摄。 四、一切有部自宗是主张:事理二谛,世俗唯是假名施设,空无我理才是胜义,所以四谛皆有世俗与胜义;事相的施设范畴,皆名世俗谛,胜义是绝施设,不可安立的。 大乘空有二宗,中观肯定:世俗假名有,胜义毕竟空。 唯识从三自性分别;遍计与依他为世俗,但以遍计执性空,而依他起是自相有;圆成实性,空却遍计执而显的实性,空而不空。 真常思想,世俗皆空,胜义妙有。 大乘三系的二谛空有分别,大意如此。 至于本题的生灭与不生灭,浅显地说,生灭是世俗谛,不生灭是胜义谛。 如缘起的定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缘起的内容: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 这一缘起的流转门,即缘起的生灭,是世俗谛。 反之,“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即行灭,乃至生灭即老死灭。 这一缘起的还灭门,即缘起的寂灭,是胜义谛。 约大期生灭义,众生的生而后死,死而又生,生生不已的现象,总名为生;圣者灭尽苦因苦果,无始以来的生死,到此为止,未来不再受生死的流转,是名为灭。 简言之,“无明所覆,爱结所系”的生死界是生;生死更无缘,爱尽涅槃的圣境是灭。 生者因缘生,起惑造业,生死不息;灭者因缘灭,惑业不起,如油尽灯灭。 生者必灭,终归于灭,灭才是最后归宿。 实则,诸法从本以来,无生无灭,如大海本性寂静,因强风而起波浪;今风平而归浪静,还原于大海的本性。 是故,生灭如幻,如幻的生灭即是不生不灭。 中论颂开宗明义,直示缘起的八不中道,以此能善灭诸戏论。 据实而言,单一不生不灭,即能显中道,离诸二边,绝一切戏论。 不生不灭,实具二谛,不仅胜义而已。 从缘起性空的中观见,胜义谛中自性毕竟空,生无自性,灭无自性;通达生灭自性空,即悟入第一义谛。 世俗谛中,缘起如幻有;有生死、有涅槃、有凡夫、有圣人、有四谛、有三宝、有善恶、有业报…。 此世俗的假名,而无胜义自性;假名有与自性空,世俗有与胜义空,二者相融而不相碍。 换言之,有者空中之有,依空立有,名如幻假有;空者有中之空,依有明空,名胜义空。 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谓空有无碍观。 生灭,于胜义谛中,绝无自性,是故不生不灭;于世俗谛中,缘生缘灭,同样是无生灭自性可得。 故此,不生不灭,不但胜义谛中如是,世俗谛中亦复如是。 本文“幻生幻灭即是不生不灭”,即为阐述世俗与胜义,空与有不二的中道义。 幻生不生、幻灭不灭、乘愿再来吧! 今天是农历年初一,四众弟子集合在大雄宝殿,称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梵音嘹亮,响彻云霄,现前居于兜率内院的幻公,您应该听见了。 在称颂弥勒赞偈之前,先唱“龙华三会愿相逢,演说法真宗”。 静心冥思一生补处的最后身菩萨,降生人间龙华三会,说法度众生的盛况,多么令人神往! 幻公以他慎密的头脑,卓越的智慧,研究唯识及其思想史,弘传瑜伽大乘的经论,为教内一位难得的善知识。 近几年来,应学众之请,在他自创的能仁精舍,开讲成唯识论和杂阿含经论会编。 希望有人发心整理成书,不久会有一部‘幻生法师遗着\’出版。 幻公数十寒暑的研究成果,已于十二年前亲自编成‘沧海文集\’三大册,计一百十余万言;另有二十万言,以搜集不易,尚不在文集内。 幻公一向体弱多病,胃病、心脏病,大病小病不离身。 但为法忘躯的精神,实为其他健壮者所不及。 他的精心杰作,篇篇可读,字字珠玑,是可传世的法宝。 在幻公圆寂后的初旬,后学应妙林杂志主编净明学长之约,草成“看似无情总有情”一文,以告海内外师友:幻公化缘已毕,亲近弥勒慈尊去了。 今依中观义,匆匆完成此稿。 既然生也如幻生,灭也如幻灭,惟愿吾公乘愿再来,度如幻众生吧! 岁次甲申(西元2004)年正月初一写于山脚丈室 发布时间:2025-08-11 11:23:4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5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