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涤华禅师:涤华禅师说——坐禅 内容: 涤华禅师说——坐禅若问打坐法门者。 内心无动,外境莫可入也。 心无尘相,坐即平常。 无尘相者,内无诸妄,外无诸相。 平常者,心无杂念,意不颠倒也。 其他甚繁,当自解,而自悟,自证而自彻,其道义无穷。 即与道无违,与理而无背也。 倘若,句句说破者,即是与道有碍也。 有碍者,难悟,而更难证也。 所谓,说破如草,自悟自证者,喻无上至宝也。 平平常常者,是无上之禅也。 平平常常,其意甚浓。 而非世间,平常之可能,与比也。 其道义,而无止,希其,自参,自悟而自得,其妙义也。 若心无相,在行住坐卧之中,举止动默之间,无不是禅。 此禅者,是无我之禅也。 此禅者,是最上之禅也。 所谓,六祖说。 常伸两脚睡者,是大禅也者。 大禅者,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之相也。 其次,坐者。 ①凡夫,如常坐②罗汉,方便坐③菩萨,单趺坐④道性,双趺坐。 菩萨者,初二三果也。 道性者,大阿罗汉也。 如来,无坐,无不坐。 其道义,希其自参,倘参透即悟。 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示方便门,现自在坐。 是度不能趺坐,之人者,而说法也。 自在坐者,随便坐也。 所谓六祖言。 常伸两脚睡者。 其道义,一如是也。 诸如是类,诸如是坐。 亦是世间,有为,有执,有想,有相,之禅者。 当参透,而悟彻。 无我相,亦无世间相。 仍无非无相。 即名为真禅也。 亦无非无相者。 当彻,世间之禅,与出世间之禅。 非一,非二,亦非中间。 能明是禅者,即如来之禅也。 其妙义无穷,当自悟而自证之。 其次。 初参,初学,禅那之人者。 能方便坐者,当争取单趺而坐之。 能单趺坐者,当争取,双趺而坐之。 能坐短时间者,当争取,较长时也。 能适宜单趺,十分钟时。 当忍到,二十分钟。 适宜二十分钟时。 当忍到三十分钟。 适宜三十分钟时。 当忍到四十分钟。 如是类推多月多日,一月一日,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分分秒秒。 每逢坐到最疼痛麻胀之际,是真禅也。 倘若,见痛见苦,即时放腿者,即是不能证得,无上法忍,波罗密道性感。 倘能一忍到底者。 “即是自定之时刻。 ”当知,真正世间法,倘能无我相时。 有为,有执,有想,有相,之禅。 亦是,无上之真禅也。 学大禅者,不明空色之义。 有无之真理者,非禅也。 当知,疼、痛、麻、胀之际者,能治全身,全心之病也。 由疼痛故,而能息灭,颠倒顾虑,诸妄诸执,诸是非相也。 诸是非相者,妄想执也。 妄想执者,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及诸尘劳梦想也。 坐禅者,坐无坐相,亦无非坐相,是第一禅也。 可惜,初参,难明其义。 是故,初参甚广。 余以世禅而言之。 其坐如钟,其钟者,不动,亦不偏也。 其钟之面,而有三针,其三针者,一速,二转,三缓也。 此三针者,周转而无停也。 此禅者,大禅也。 汝等,仍不可明其义。 倘明,即悟也。 今以,通俗之禅,分别如下。 通俗者,如意坐、单趺坐、双趺坐也。 如意坐者,是平常坐也。 以双腿,屈膝,而坐者。 为如意坐也。 单趺坐者,左腿脚放在,右大腿面上。 倘若,时间较长,吃受不住者,亦可将左右二腿调换下。 倘若能,受持得住者,宜乎不调,为妥善也。 双趺坐者,以左腿脚,放在右大腿面上,复将右腿脚,翻在左大腿面上。 双腿越紧越好,坐其座上,其双膝,以本人手,用大中二指揸开,核对,以三揸,为合标准。 坐定之时,宜不动,为善。 在不动中,腰直而面端,体正而自如。 不歪不躺,不偏,不扭,不倾,不斜。 前不伏案,後不倚靠。 趺坐之时,双手自由,放在大腿面上。 若在严寒之时,双手抄插,在袖筒里,最为合宜。 若在,暴暑之间,宜用竹性,行香板。 其双手心,按住此行香板,适意很多。 所谓双手心,而得竹性清凉,其心亦安然。 切不可,以右手背,压在左手心上,而结弥陀印,放在胸前。 何者。 倘结弥陀印,非禅者,净也。 净者,是从此,穷世界,而转到,富世界里,去享福也。 何者。 不出世界者,其生死,从何而能了耶。 世界者,此岸也。 而非彼岸之人也。 “欲了生死者,非禅莫及。 ”此禅者,外禅也。 内禅者,眯眼,而观其鼻尖,鼻复观心。 所谓,眼鼻心,三者,打成一片也。 其鼻呼吸,须微细,而较长,适意者,为最善。 在呼吸之间,当参其禅味。 禅味者①禅机②话头③持咒④忆经⑤数息⑥白骨观。 等等。 首释。 参於禅味者。 参之者,审之也。 审其是耶,非耶。 虚耶,实耶。 善耶,非善耶。 参者,择也。 择其善者,从之,用之,而证之。 其不善者,舍之,去之,远之。 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善者,是我师也。 从彼学之,仿之,效之。 其不善者,亦我师也。 知彼之非,扔之,掉之,弃之。 其善,与不善者,以慧眼观之,实是,参者,之试金石也。 亦名,诸佛,试其参者,之道性,有耶,无耶,是耶,非耶。 倘能发坚固心,行不动道,以智慧眼,选择而用之。 以无退,无转,无我,之心,而证其秉性者,善者也。 禅味者,道也,义也,明也,心也,定也,慧也,见性之基也。 味者,禅定之中,风味也。 其禅,之妙味,胜过一切,诸味之上。 其风味,即无可比,而与衡量。 禅味者,其境界,庄严,妙湛,而灵感,之味也。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人,莫可及也。 莫及者,他人莫可知,其妙味也。 其风味,甚浓,莫可尽宣。 未悟证者,反之也,反者何,其心,沉闷,叠叠而遮其,真心也。 禅机者。 犹如我佛,如来,夜观群星,而大悟。 当参,悟在何处。 当参,一茎草。 一手指。 一钵水。 一碗饭。 以及行、住、坐、卧。 在马路上。 在跳舞厅里。 在西厢记,书中。 在红楼梦,小说中。 在淫窟里。 在匪窝内。 在王侯、将相府中。 在贫穷,讨乞里。 在生死,屠杀,之坊里。 甚至,在刀山,火海,地狱,鬼,畜牲中。 皆能触机,而大悟。 当知在在,处处,无有不是,如来法身,说法之处,之道场。 无有不是,如来,正法性身,之体之处。 大悟者,遇如是机,触开如是处。 故名,为禅机也。 禅机者,无穷无尽,亦无言说也,倘若说破者,草也,自悟自得者,宝也。 持咒者。 持此神咒,威严密力,而能成就,灵觉妙心,到於彼岸之地。 持者,坚持到底也。 持者,无舍无逸,亦无放断也。 持者,持此神咒,威神之力,而能降伏,一切妄也。 持者,使妄归真,到於觉地也。 持此神咒之威力,能转五蕴,成五妙力。 能使五根,在见闻知觉中,无有不是真心,本性,之处。 持者,持到心、性、识中,无有持咒相,亦无非持相。 以咒,辅禅者,宜短而鲜之。 略说少许,与学者,参之,选之,用之,而能成就之。 参者,以智慧力,用密咒印,使妄归真,从迷入觉,亦无归入相。 选者,选其适也。 不可,贪多,图广,贪多图广者,三昧,莫可成也。 选者,符合本心,所宜之句也。 选者,针对,我妄,深穴之处,下一诀针也。 选者,选一,不选二也。 选者,选其无相,不可选其妄想,执著,是非相也。 用者,见闻知觉,耳目无染,心无所住也。 用者,用其一句,最多一偈,之义也。 用者,印我真心,无妄,无相,使我生清净心也。 用者,以此密咒威神之力,来一斩一,来双斩双,斩尽斩绝,斩到,无所斩处。 是名非斩,而斩尽矣。 至此大道成已,而无所成相,亦无非成相,更无非非相。 选之者,略标少许,希诸参者,自选一则,终身用之,不忘亦不息也。 ?用者,何也,绵绵印於真心,续续秉承本性,永无竭止,甚至一刹那间,亦无间断,倘能如是,三昧(翻一心)必成,性光毕露,灵觉妙心,不求自得。 选者,略举几则,希诸学者,自选一则,终身持之,而用之,证之,而成之。 ①无我相。 三个字,能破一切妄,一切执也②摩诃般若波罗密多。 此一句,能得大智慧,到彼岸也③若见诸相,非相,非非相。 这三句,能灭妄归真,亦无归真之处也④无我、人、众生、寿者。 这一句,包括四句偈也,能持,能用者,必得其果,而证其道也⑤念佛是谁。 这一句,专对常期,坚持,久念,阿弥陀佛之人,顶门一针也⑥推父落水,逼母改嫁,该当何罪。 这三句,专对,推父逼母,之人而用者,倘无其事,即不可用也⑦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四句者,是心经中神咒。 其神咒,最适合,禅机,其神咒,威力,无所不及,“神咒灵感”无所不应。 余举这几则,以便参者,“自选”,而自用之。 其妙感,而无穷极。 忆经者。 参禅之人,在,行,住,坐,卧,中,一切,举止,动,用中,於般若经中,与大乘经中,其义,适合本心者,常忆其要之人,亦是,助禅之道义也。 数息者。 入座,趺坐,与行住坐卧,作诸事业,之时中,均可能,以鼻端,出息、入息者,而数之也。 按照出息、入息,一往来者,为一字,或按照,出一字,入一字者,均可能也。 其字者,宜合其人,本心真性中,合适者,为妥当也。 其名为,数息。 复名为,数息观者。 观者,以心,观其鼻端,出息,入息,之意也。 论言,数息观者,寄此止妄也。 倘能止之,复再灭之,其大道竟成矣。 发布时间:2025-08-10 14:47:3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5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