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无事闲快活 内容: 无事闲快活,唯有隐居人。 林花长似锦,四季色常新。 或向岩间坐,旋瞻见桂轮。 虽然身畅逸,却念世间人。 林下禅者身心畅逸,然而他们是不是早已把世人忘得一干二净了呢? 读了此诗,自会找到答案。 诗的首二句点明了隐居之人即禅者的特有的心境。 唯有二字强调禅者快乐的同时也排斥了世人的常快乐。 世人为欲望所困扰,迷己逐物而不能自拔。 禅者则不然,心中妄念尽消,纤尘不染,无心世事,闲适自如。 中间四句便集中地描写了隐居者所深感快活的景致。 林花长似锦,四季色常新。 多么清丽撩人的句子。 林中的花凋谢得很快,在禅者的眼里永远那么娇艳,一年有春夏秋冬、炎凉寒暑,在禅者眼里,每一季节总有赏心悦目的新鲜东西。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云门禅师语)。 正因为花朵会凋落,四季会替迁,所以,四季中的任何一季来到的时候,禅者也能用百般爱惜的心境来对待它,感受到它的美丽与真实。 并且,不但白天禅者可以欣赏到这些景物,即便是在晚间,也有使他赏心悦目的景致。 有时他随意地在岩石上一坐,一坐就忘了回去,他是无所谓回到哪里去的。 不知不觉圆灿灿的月亮便笑盈盈地出现在他的眼前,照彻了他的整个身心。 总观禅者在林下的一切行为,是何其畅适飘逸! 然而,是不是他已完全忘世了呢? 否! 虽然为求自心的宁静而悟禅不失为一种很高的境界,但求得自心的宁静后还想使众生也能获得宁静,而不惜放弃自己已获得的这份宁静,这却是更高的境界! 佛的名称之一便是大悲,就因为佛想使众生都得解脱,悲心广大。 《涅槃经》十一谓: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 在悲悯众生的同时,他就有了心病。 这个心病不是他自身具有的,而是由众生引起的,正如维摩诘所说的那样: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 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 若子病愈,父母亦愈。 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菩萨疾者,以大悲起( 《维摩经问疾品》)。 有人问赵州和尚: 佛是觉者,并且是一切众生的大教师。 他一定是免除了所有的烦恼,是否? 赵州答:不是,他有最大的烦恼。 这怎么可能? 他的大烦恼就是要拯救众生! ( 《景德传灯录》十)。 《法华经》亦云,菩萨永不进入最终涅槃。 他要停留在众生之中,为教育与开悟他们而工作。 只要能有助于众生幸福,他不辞任何苦难。 有一句谚语说,娑婆往来八千度。 佛与菩萨到充满痛苦的世界中来,因为他们的爱没有边界。 修禅者修炼到了 无事、闲、快活、畅逸的地步,却又却过头来,使自己的心再次承受本来可以免去的磨难,这是何其令人泣涕悲慨的崇高境界! 是的,欲令居士身无病,直待众生苦尽时(刘言史《弼公院问病》),众生之病未除,禅者就绝不停止他的努力。 他要解放的不仅仅是他自己的心,而是所有众生的心。 发布时间:2025-08-06 14:46:2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5155.html